抓好校企联合,夯实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017-08-26 14:06范迪孙农亮张玉萍徐乐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梯次师资应用型

范迪++孙农亮++张玉萍++徐乐年++白培瑞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阐述了校企联合在建立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强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中的作用,并构筑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硬件基础、师资、流程等方面保证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考评方式、激励措施等,夯实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校企联合实践创新三层次多模式全过程一、引言

目前,人才培养的重心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并向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当下大力推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双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就是很好的说明。作为工程技术人才重要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工科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充足的实验室、先进的设备等物质基础,离不开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也离不开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体系和模式。

转变“象牙塔”式培养模式,主动面向社会需求,才能使人才培养与行业更好地衔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校企联合是高校深入社会和行业的最好途径,学校要向社会靠拢,积极抓好校企合作,设计并监控好整个过程,走好联合培养之路。

我校理工为主、行业背景鲜明,一直非常注重校企合作,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在联合科研、联合培养方面稳步前进。校企联合在平台构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体系建立等方面,对健全和充实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依托校企联合,健全和充实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依托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校内资源,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和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院通过多方渠道,与电子信息行业的龙头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结合校内相关的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等,构建起“三层次”的实践和创新教学平台,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如图1所示,“三层次”的实践和创新教学平台由基础层、专业层和特色层组成。“基础层”依托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层”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创新实验的教学平台。“特色层”,一方面,依托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国家级工程中心、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形成深度实践创新训练平台。

2.发挥企业作用,优势互补,建设一支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目前,很多普通高校面临着引进教师困难、校内师资不足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是发挥企业作用,引进校外师资。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技术型企业家做兼职教授,引进企业技术水平高的高级工程师做实习实训导师。另一方面,利用社会技术培训机构等师资,开展校内短期新兴技术培训及校外长期项目实训。现在外聘兼职教授、企业实训导师数量逐渐增加,合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外来师资在教学尤其是实训环节中起到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正逐步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在编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目前,通过校企联合方式,把社会师资纳入实践体系,内外结合,优势互补,外援师资及在编教师配合,形成一支既相对稳定,又灵活机动,既懂理论,又有开发经验的实践教师队伍,并逐渐得到加强和优化。

3.联合企业,构建了“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四年中,专业基础课有独立实验,90%以上的专业课有实验,每个学期有实践,确保实践实训不断线,全过程覆盖,建立了“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創新实践”的“四梯次”实践教学体系。配合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内外师资,形成了“导师制、双师制、全托制、自助制”多模式的培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年级、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课程设计、竞赛等实行导师制,导师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在校内培训、企业参观性实习中实行双师制,校内老师与培训讲师或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培训和实习;在顶岗实训、设计及校外培训中实行全托制,在签订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好管理等主要由企业负责;在深度技能学习及考证中实行自助制。

三、依托校企联合,夯实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依托并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的作用,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实践型师资。针对“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大学四年逐次渐进式、点面结合的四段式培养机制,即大一打基础、选拔苗子;大二强化动手能力、参加竞赛;大三扩大竞赛创新活动的参与面、并在实训环节加强就业硬技能;大四校内外结合,争取顶岗实习、毕设进企业、培训机构。四段循序渐进,同时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能力强的快进学生带动其他学生,相互结对,共同提高。

同时,学院制定相关办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竞赛、科技活动,在评优、保研等方面对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同学适当倾斜,促使学生参加竞赛、科技活动等,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身实践创新活动。

四、总结

我院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结合已有教学科研平台,建立了丰富稳定“多层次”的实践和创新平台,和一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完善的“全过程、四梯次、多模式”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考评方式、保障制度、激励措施共同作用,夯实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有力地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赵时璐.转型发展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沈阳大学学报,2016,(06):661-664.

[2]曾玲晖,张翀,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9-23.

[3]叶飞帆.学分制实现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06-111.

[4]宋平,杨连茂,甄良,丁雪梅.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3):61-64.

[5]雷勤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29):16-17.

[6]朱东弼,许一男,马勇虎.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2):108-109.

本文受“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资助”。

猜你喜欢
梯次师资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论动力电池在通信基站的梯次使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基于模糊聚类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研究
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研究现状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复合顶板回采巷道梯次支护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