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三大作风在大学生党建中的应用

2017-08-26 22:52周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党建大学生

[摘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大学生党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思想立场的坚定性决定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性。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严峻形势,将党的三大作风运用到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极具现实价值。

[关键词]三大作风;党建;大学生

[作者简介]周鸣(1981-),女,广东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保障及评估机制、指标体系研究——新时期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课题编号:2016BKYB72)。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8-0030-02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将列宁的建党学说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时因地的开展了一系列组织作风建设,挽救了一大批党内同志、纯正了党内风气,增强了党的战斗力,将中国共产党建成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正是这些作风使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正如在《论联合政府》中论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思想财富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对凝聚大学生队伍,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面临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互联网传播渠道下极易受到冲击。借鉴党的历史经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大学生党建中进行组织作风建设,对于规范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价值。

一、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问题称之为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顽强生命力和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指导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國共产党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就深入工农群众一线,以实地调研的方式研究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诉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毛泽东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长期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正是依靠这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战胜了党内“左”倾与“右”倾的历史错误,纠正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理论和实际两个要素,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科学的指导理论、发展着的实际及反对本本主义。科学的指导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思想,能具体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发展着的实际,是指着眼于变化和发展的实际,既从现实的实际出发,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实际。反对本本主义,指理论的科学性具有阶段性,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的科学理论在下一阶段可能就不再科学了,因此要反对用静止的眼光看待理论,反对用教条的态度来对待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从理论的历史性判断其科学性,也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对待实际,不断以阶段性的理论运用于发展着的实际,坚持用变化的实际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大学生党支部进行组织作风建设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指导理论和实际情况两方面进行。理论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邀请资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举办党小组会议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各种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理论上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进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实际情况上,大学生党建必须以当下的实际为工作抓手,放眼未来,做到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相结合。所谓当下的实际,是指党支部现阶段的专业情况、党员人数配比情况、支部成员性格及家庭背景情况、个人理想等各类具体的情况,全面了解党支部成员的实际情况,将当下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相结合,用科学的理论对现实的实际进行分析。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除了当下的实际,还有未来的实际,因此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还要密切监控支部成员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时事的变化对支部成员的影响,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和体现。建党初期,党就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鲜明作风来开展活动,为党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奠定了基础。在1928年,党的“六大”就确定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由此群众路线的精神开始深入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是党保持一切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同时也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过去是很好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

密切联系群众,包含四方面的内涵:深入群众、代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群众作为党工作联系的对象,是工作的一切中心。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切工作才有继续开展的基础和动力。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就是要深入群众当中,把自己置身于群众当中才能深入认识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做到“情为民所系”。其次,在认识和了解群众之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做到“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群众的利益得到实现。再次,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在一定阶段时期是相对滞后的,党代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密切联系群众时还应该教育群众,教育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党的利益的一致性,教育群众认识党在根本上是代表他们的利益,为他们服务的,教育群众在取得阶段性胜利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最高的理想而奋斗。最后,组织群众是党一切群众工作的中心和根本目的,组织群众主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组织群众自觉抵御资本主义的侵蚀。密切联系群众的四个内涵绘成了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点明了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

大学生党员在践行“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作风時,应按照其四个步骤内涵逐步推进。首先,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先进分子,思想先进,政治觉悟高,应该鼓励大学生党员主动深入到非党员学生队伍当中,了解其他非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并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其次,在进行学生政策决议时,要以学生正当利益代表的身份为学生争取正当合法的权益,替他们发声,为他们谋利。再次,学生党员要自觉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在承担思想行为模范的同时还要教育身边的非党员学生,主动纠正错误的思想认识及行为。最后,学生党员要组织学生群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懂得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能自觉在实际行动中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最具力量和智慧的作风体现。毛泽东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揭示了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和运用的结果,无产阶级政党生命力的表现。1929年,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写进了党的决议,并在1942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全面运用,彻底清算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党加强自身组织和作风建设的主要形式。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本着“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原则进行教育。首先,要进行自我批评,对照党的要求,通过别人的批评和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自觉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加以改正。其次,以真诚的态度批评别人,批评的目的在于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接受批评并加以改正。批评别人是容易的,批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合起来,从自我批评先入手,从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先着手,通过自我的改正与完善,做好模范榜样,从而影响到对方的自省。

大学生党员尤其要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来进行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批评难、自我批评更难的情况,存在对错误的思想和言行纵容的现象,存在只讲集体和别人不讲个人和自己的问题。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阶段,用真诚的态度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塑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及行为习惯尤为关键。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党员绝缘于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学会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处理任何问题。密切联系群众,让大学生党员时刻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深入到广大学生队伍当中,熟知学生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原则。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学生党员在组织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关系氛围,以自我批评为手段,以自我提高和成长为榜样,营造良好风尚。坚持党的三大作风在大学生党建中的应用,是让大学生党组织坚守党的阵地,保持青春活力的一大法宝。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J].党建,2016,(11):15-23.

[4]韩振峰,纪淑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由来与发展[J].传承,2012,(19):30-31.

[5]贾观,杨树先.坚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11-18.

[6]吴其良.党的“三大作风”的形成历史与现实价值[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3):25-27.

[7]郑科扬.毛泽东党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13(12):5-14.

猜你喜欢
党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NET的信息化党建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