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鹅的蜕变

2017-08-26 08:15魏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想化妮娜人格障碍

魏冉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的故事。妮娜与母亲的关系作为一条重要的叙事线索贯穿电影始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此线索反应了亲子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妮娜与母亲沟通的片段进行分析,从科赫特的自体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析,得出儿童重要抚养人的自恋人格障碍和不完整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自恋力比多的健康发展,导致人格结构不完整,出现自恋障碍性欲化和自我效能感缺失,进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出现。

自体心理学黑天鹅自恋人格障碍创伤性挫折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剧情片,讲述了女主角妮娜所在的舞团为芭蕾舞剧《天鹅湖》筛选新的领舞,要求舞者一人分饰两角(黑天鹅与白天鹅)。妮娜凭借精湛的舞艺获得领舞的机会。但她温柔、怯懦和自律的性格使她无法诠释出黑天鹅的挣扎、欲望和诱惑。为了饰演好黑天鹅,妮娜每日进行高强度的排练。与此同时,母亲严格的控制,女舞者的挑衅,让妮娜的精神世界不堪重负,频频出现妄想和自残的行为。演出当晚,妮娜出现了幻觉,认为自己用破碎的镜子将女舞伴杀害,实际上却是刺伤了自己,在演出结尾倒在了舞台上。

影片中大量片段都展现了女主角妮娜的性格和心理,妮娜压抑的本我和欲望在参演《天鹅湖》的过程中逐渐被挖掘出来。演绎芭蕾舞剧的过程,也是妮娜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妮娜与母亲相处的场景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阐释了妮娜因何缘故痛苦的结束生命。

一、妮娜母亲——自体客体的自恋人格障碍

影片中,妮娜的母亲是位过气的芭蕾舞演员,自始至终都是高盘发髻,身着暗色服装,给人严肃和阴郁的感觉。她在年少时生下了妮娜并独自抚养,从而断送了自己的舞蹈生涯。妮娜已经28岁了,但是母亲仍像照顾年幼的孩子般照顾妮娜。她常抚摸妮娜的脸庞轻唤“sweet girl”;不让妮娜锁住自己的房门;在看到妮娜后背上的伤痕时强迫她脱掉衣服,将她带到浴室帮她修剪指甲。笔者认为,这看似关怀备至的呵护并不完全是出于无私和母爱,而多了份“自私”的成分。当妮娜成为领舞后,母亲买来蛋糕庆祝。在切蛋糕的时候,母亲切了一大块递给妮娜,妮娜怕蛋糕热量太大而提议母亲切小一点,母亲的表情立即由晴转阴,要把蛋糕倒进垃圾箱,妮娜及时道歉,母亲才重展了笑脸。除此之外,影片中妮娜因为回家太晚与母亲发生冲突,第二天母亲没有叫醒妮娜,导致妮娜错过了重要的彩排。从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片段反映出妮娜是作为母亲的自身对象出现的。所谓自身对象(self-object),就是被体验为自身的一部分,或为自身提供一种功能而被用于为自身服务的人或客体。自身对象有三类:一类是对人们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美感做出响应,并给以正式的对象,科赫特把这类自身对象称为反映性自身对象(mirroring self-object);另一类是被人们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能的表象而与之融合的对象,科赫特称这类自身对象为理想化自身对象(idealized self-object);再一类是人们感到与自己基本类似的人,科赫特称之为他-我自身对象(alter-ego self-object)。影片中,妮娜对蛋糕不满,没能够满足母亲的反映性需要,母亲因此动怒。母亲过分的反映性需要还体现在她常常向妮娜炫耀自己年轻时的魅力,希望得到妮娜的表扬。而母亲在与妮娜发生冲突的第二个早上没有叫醒妮娜,也是由于妮娜“不乖”,不再是她的“sweet girl”。对妮娜的惩罚是为了满足控制感,从而满足她的理想化反映需要。科赫特的广义自身心理学中认为,个体的自身对象需要一直都存在,但是人格发展的越完备,越成熟,个体就越独立,越不依赖自身对象。母亲过分的反映性需要,在生活中对妮娜的严格控制以及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都体现出了母亲的自恋力比多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未形成巩固的内聚自身,形成不完善的人格——她渴望有一个人去充当她的自身对象,去确认和喂养饥饿的自体即所谓的“镜子型人格”。科赫特认为,自恋人格障碍或自身障碍,归根到底,都是由充当自身对象的个体因本身具有自恋障碍而长期不能满足儿童的自恋需要或自身对象需要引起的。因此,妮娜创伤性挫折,自身障碍的形成,母亲的自恋人格障碍是根源。

二、妮娜——自身障碍的形成

影片中,妮娜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科赫特认为,父亲一般充当儿童的理想化自身对象,母亲一般充当儿童的反映性自身对象。因此,妮娜自小缺乏理想化自身对象,这对妮娜内聚自身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由于自身对象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自身的某个成分存在缺陷,个体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补偿结构,即个体会转向别的自身对象,以强化自身别的成分。因此,如果妮娜的反映性自身对象可以弥补理想化自身对象的不足,也可以使她形成内聚、和谐、有力的自身,获得心理健康。但不幸的是,正如前文分析所说,母亲本身存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使她不能够运用神入(empathy)准确理解并满足妮娜的需要。具体说来,母女的谈话大多都集中在芭蕾上,母亲并不关心妮娜的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母亲以爱的名义严格控制妮娜,妮娜出现心理问题时,母亲想当然的认为是因为竞争太激烈,压力太大导致的。母亲的行为导致妮娜的反映性自身对象需要和理想化自身对象需要都遭受了创造性挫折,自身之中的志向和理想都存在严重缺陷,使她形成分裂、衰弱、混乱的自身,形成自身障碍。

妮娜的人格结构不完整主要引起两方面的后果。一个是自恋障碍性欲化,即个体幻想或者试图与心目中的完美人物发生性关系,虽然与本能冲突有关,但其主要动机不在追求本能关注的快乐,而在于藉本能关注的快乐消除因自恋障碍而生的紧张状态。影片中,有一段妮娜幻想与同性舞者莉莉交欢的场景。莉莉在妮娜看来就是黑天鹅的化身,性感,诱惑,勇敢。這些特质都是妮娜身上被压抑的成分,也是妮娜非常想获得的特质。在与莉莉交欢的过程中,妮娜是极度放松而且享受的,在那一刻,妮娜挣脱出了“sweet girl”的枷锁,母亲的控制,让自我的缺陷得到一时的弥补,但是这样的弥补方式并不能真正的让其自我得到整合,反而使他在清醒之后更加紧张和不知所措。另一个后果是,妮娜的现实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调节自尊的心理机能,效能降低。妮娜的自信均来自于外界的评价,尤其在意母亲的评价。她一方面想挣脱母亲的束缚,但又很依赖母亲。在母亲身边表现出高度的不自信,在得知被选上领舞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母亲并且在得到表扬后激动不已。但是,由于母亲自身存在自恋人格障碍,因此妮娜的行为只会导致妮娜的需求再次受挫,残缺的自身再次受到打击而濒临瓦解。

三、总结

自体心理学认为,父母的自恋人格障碍是个体形成自恋障碍的根本原因,它引起多种消极后果。其一,自恋人格障碍使得父母专注于满足自己的原始自恋需要,而忽视儿童的自恋需要(即反映性需要和理想化需要)其二,自恋人格障碍使父母错误地理解孩子的需要,并因此做出错误反应,儿童因此遭受创伤性挫折。正如电影中,由于母亲的自恋人格障碍,使得妮娜的童年遭受创伤性挫折,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外在的自身对象上,导致自我的变形性内化受阻,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妮娜在面对《白天鹅》芭蕾舞剧这个高压力的任务时,精神上不堪重负,妄想病症加剧,她的自我在病态中得到整合与完善,同时也使得她的生命终结在了舞台上。

参考文献:

[1]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迈克尔·克莱尔 著.贾晓明 译.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蔡飞.精神分析的新范式——自身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2001.

猜你喜欢
理想化妮娜人格障碍
是不是太自恋,一测便知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rmal relaxation of exchange bias field in CoFe/Cu/CoFe/IrMn spin valve∗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淘气鬼妮娜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
过于理想化的拟态呈现:《非你莫属》节目塑造的求职环境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对自我的超越:影片《黑天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