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8-26 20:58周文伟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作坊专业人才外语

周文伟

从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简单回顾了翻译工作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推行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指出翻译工作坊顺应了人才培养发展的社会要求,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能满足译者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发挥发挥高校和地方的特色优势,是实现翻译专业人才规模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特点意义一、导言

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如今已走过了四十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世界联系日益频繁,学科发展国际化态势日趋增强,专业结构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这一切对翻译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当前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有现实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认真分析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找出其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来讲,翻译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恰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不足,培养出来的人员很多无法满足社会高层次的需要,承担不了具体、实际的专业翻译工作。西方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翻译的实践性问题,他们把“工作坊”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翻译活动之中,通过“翻译工作坊”这种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

我国翻译专业获批之初,各高校对于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十分清晰,比如很多院校以原來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忽略了翻译人才和英语人才培养的差异,可以说是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延伸。2011年,教育部通过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3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作,把培养目标由培养“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同时指出,“各校在坚守学科专业内涵的同时,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特色,制订出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千校一面。”(仲伟合、赵军峰.2015:291)这表明我国对培养什么类型的翻译人才还缺乏统一认识。同时,《国家标准》对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的是定性描述,没有具体的定量要求,地方高校在翻译专业实际建设过程中无法有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各校专业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2.师资力量匮乏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和保障,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如此。目前翻译虽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翻译专业,但由于很多翻译院系脱胎于原来的外语专业,不少专业教师并非翻译专业科班出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翻译专业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都缺乏经验。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之规定,承担笔译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承担不少于30万字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要有至少20场的口译经验。当前全国高校翻译专业的执教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校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业务能力还没有达到上述规定的定量要求。翻译师资队伍中的职业翻译严重匮乏,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瓶颈。

3.培养模式单一,理论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封闭的课堂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教学内容中文学性文本和非文学性实用文本的比重严重失衡;课程设置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系统性不强,随意性较大,甚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教学策略上过度强调理论而忽略了翻译实践,很多高校的翻译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局限与当前社会对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显然格格不入,翻译人才短缺的现实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愈演愈烈。

为妥善解决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的矛盾,高校要敢于突破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走出校园,转变观念,主动与市场对接,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拓宽翻译实践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三、翻译工作坊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1.翻译工作坊发展回顾

根据《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workshop”一词意为“a meeting of people to discuss and/or perform practical work in a subject or activity”,即由众人围绕着特定主题或活动召开的研讨会或讨论会。由此“翻译工作坊”可以理解为围绕翻译问题展开的研讨会。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高校针对文学翻译深层次问题展开讨论、研究的产物。1964年,保罗·恩格尔在衣阿华大学开设第一个文学翻译研讨班;到了70年代,文学翻译在美国继续得到发展和认可,耶鲁、普林斯顿、伦比亚、得克萨斯和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学府先后设立了翻译研讨班和不同层次的翻译专业课程,对从事文学翻译、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学生授予高级学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部分高校开始设立翻译培训项目,用于培养专业口笔译人员,开展口笔译活动,美国的翻译教学及其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6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12年翻译专业才正式进入“基本专业目录”,获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而对于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更迟了,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尽管如此,翻译工作坊这种强调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部分高校把这种模式运用到了翻译人才培养之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2.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源于外语人才培养,但又不等同于外语人才培养,二者各有侧重。相对于传统外语人才培养,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翻译项目,使学生在译中学,学中译,最终使译者的翻译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认为,翻译工作坊就是翻译工作者生产翻译产品的车间,这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译者个体性的局限,通过对翻译项目的任务分解,把翻译活动从一种个体劳动变成了一种集体生产,提高了效率,是实现翻译专业人才规模化培养的重要途径,较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它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以生为本,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特点。翻译工作坊模式打破了传统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教师角色由“教”向“导”的转换,以学生为本,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学习的主动权返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各取所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成就创新人才提供了舞台。

第二,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强调译者间的分工合作,是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特点。项目翻译是翻译工作坊培养模式的核心。大型的项目翻译往往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众多人员的参与,学生间的分工合作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高校翻译人才与市场的直接对接,是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的社会特点。服务社会是我国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我国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分强调语言技能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也造成了与翻译相关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它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翻译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可以广泛的涉猎各种素材,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翻译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可以实现高校翻译人才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四、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于“翻译”一词,可以有三种理解:既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指翻译过程的终端产品,即译文,还可指翻译研究,即关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学科。翻译工作坊就是为了培养翻译人才,对翻译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以确保译文质量的翻译实践活动。它为培养译者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构建通顺地道的翻译文本、了解职业翻译机制和特点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培训的平台。因此,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具有多层意义。

首先,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翻译人才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次,强调素质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翻译工作坊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是翻译人才培养理论意义的主要体现。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翻译工作坊为掌握一定翻译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有效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各高校可以对照自身发展目标,整合现有资源,使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推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和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

五、结语

翻译是中外交流的桥梁,通过翻译,中国了解了世界,通过翻译,世界正在了解中国。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语翻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翻译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翻译工作坊顺应了时代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以专业能力为核心,通过项目翻译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满足了译者个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发挥发挥高校和地方的特色优势,是实现翻译专业人才规模化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Gentzler,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2]Hatim,B.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3]金玲.美国高校的翻译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评论,2012,(02):165-167.

[4]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03):20-24.

本文是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2012B0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工作坊专业人才外语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大山教你学外语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