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心理初探

2017-08-29 22:15孟钦照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关键词:想象

孟钦照

摘要:斯特拉文斯基作为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音乐家之一,其音乐作品和音乐美学理论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意义。而笔者在翻阅关于研究斯特拉文斯基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对斯特拉文斯基的研究着重于对作品技法的分析,以及对他在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美学观念的阐释。在其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风格背后对作品风格起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却鲜少有人做深入的研究。本文则采用心理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心理做出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 创作心理 记忆知觉 想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008-03

一、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与创作

伊戈尔·费奥多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下同伊戈尔)于1882年生于彼得堡附近的小镇。得益于富有的家庭环境,从小他便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文化教育。伊戈尔九岁开始学习钢琴,后又学习和声与复调,十几岁以后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作曲。

然而,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伊戈尔却无快乐的童年,他和父母、长兄因冷漠而疏离。父母并不重视伊戈尔的音乐天赋,而是坚持让他进入彼得堡大学攻读刑法和法律哲学。虽然他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大学生活却给予伊戈尔走向音乐之路的契机。他的大学朋友弗拉基米尔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小儿子。通过弗拉基米尔,伊戈尔成为了里姆斯基的学生,在艺术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中,伊戈尔的创作生涯自此拉开序幕。

(一)俄罗斯风格时期

伊戈尔成长在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摇篮中,第一部大型作品《降E调交响曲》表现出了对格拉祖诺夫和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尊崇。早期伊戈尔在其俄罗斯风格时期的创作了最为著名的三部芭蕾舞曲:《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其中《火鸟》首演的成功让伊戈尔一夜之间享誉世界。而1913年《春之祭》在巴黎爱丽舍田园的首演则引起了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场“大骚乱”。其音乐激进凶猛,对整个欧洲传统音乐发起了挑战。作曲家圣—桑斯等反对派无法忍受这样“不合常理”的音乐愤然离场,而拉威尔、德彪西等支持者却欢呼这是一部天才之作。

(二)新古典主义时期

创作初期的三部舞剧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伊戈尔并没有如大众期待的那般在俄罗斯风格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一战爆发之后,他移居瑞士,随即创作方向也发生了改变。1920年,《普契涅拉》巴黎首演的成功标志了伊戈尔“新古典主义”的开始。

伊戈尔创作生涯中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前后历时三十年。1923年创作的《管乐八重奏》是他的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这个时期,伊戈尔的创作严格遵守着新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我提条规和条规主义这两个词,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们清晰地指明了使艺术及其思想永葆纯正的必要条件。”①伊戈尔于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在法国不起波澜,虽然他对观众执着于他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到恼火,但是他仍然没有随波逐流,反而继续挑战和突破自己原有的音乐风格。在这个时期,伊戈尔饱受人间疾苦,他和好伙伴佳吉列夫渐行渐远,母亲、妻子、大女儿又都先后离他而去。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后,伊戈尔启程飞往美国纽约。定居美国之后,伊戈尔继续保持新古典主义美学观点并得到强化,完成于69岁高龄的大型歌剧《浪子的一生》是他新古典主义的顶点,也标志着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走向终结。

(三)序列主义时期

伊戈尔在定居美国后结识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关键人物,即年仅23岁的罗伯特·克拉夫特。在他的鼓励下,伊戈尔接触到了很多序列音乐作品,他也逐渐接受了序列音乐的创作方法。序列技术为伊戈尔日渐枯竭的新古典主义创作实践注入了新的灵感,于是,他开始尝试使用序列技术进行新的创作。于1958年创作的康塔塔《哀歌》是他的第一部完全序列主义的作品。伊戈尔序列主义时期长达二十年之久,于1971年4月6日在家中逝世。

二、创作心理嬗变轨迹

作曲家从灵感闪现、构思音乐旋律到形成乐谱实体,整个创作过程在心理因素的参与和影响下显得异常复杂多变。虽然创作主体不论是对其表层心理还是无意识心理层面都难以捉摸,以不确定性、多义性为表征。但是其心理因素也并非无法把握,反而有迹可循。笔者通过对伊戈尔生平、人格以及著作《音乐诗学六讲》的分析,试图尽可能全面的把握音乐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探索其心理奥秘。

(一)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流露出的一种喜欢或者关切的情绪。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在可选择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反映时,可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愉快乐观的心理状态。人因为“需要”所以对事物产生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纵观伊戈尔的一生,兴趣在他的创作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有的家庭环境为伊戈尔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虽然他与父母失和,但是父母却没有扼杀伊戈尔的音乐天赋,在他幼年时期也没有强制干预他的音乐启蒙,反而请音乐老师为他教授钢琴、和声与复调。伊戈尔的父亲是波兰富有家族的后裔,自身又是彼得堡帝国歌剧院著名的男低音歌剧演员。伊戈尔从七八岁开始,便经常随着父亲出入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观看父亲的歌剧排练,这期间接触和熟悉了大量的俄国与西方歌剧曲目。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开启了伊戈尔对俄罗斯风格的兴趣之门。

战争使伊戈尔生活窘迫,却也为他寻找新的兴趣点提供了契机。1919年他为俄罗斯芭蕾舞团改编佩戈莱茜(18世纪意大利歌剧曲作家)的一些歌剧音乐和室内乐乐谱片段期间,意外的迷上了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对巴洛克时期音乐产生了强烈兴趣的伊戈尔虽然并未完全舍弃俄罗斯风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兴趣是伊戈尔创作实践活动的风向标。即便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音乐创作前后历时三十年,但是当他对序列作曲技术产生兴趣之后,七十多岁高龄的伊戈尔仍然以积极的姿态、昂扬的斗志迎接并战胜了序列主义的挑战。

兴趣在伊戈尔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促使伊戈尔在创作实践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可以使他长时间专注于作曲而不为外物影响分散注意力。当伊戈尔生活窘迫历经困苦,也仍然能够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高涨的创作激情。

(二)感知记忆

感知记忆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之前有一个漫长的知识储备与技能积累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创作主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常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感知(即生理感知)的层面,而作曲家超越了一般感知走进审美感知的范围,进而构思艺术意象并使之物化为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听觉表象记忆是他们最主要的记忆手段。当常人與作曲家同样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时,常人只觉大自然的神奇与壮阔,而艺术家却在此基础上运用记忆手段将此景象和音响存储于头脑中,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对它进行选择、提取、组合,为创作活动提供充足的原始材料。

感觉与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每个人因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导致其感知方式又各自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提起伊戈尔,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俄罗斯风格时期最为著名的三部芭蕾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伊戈尔青年时期生活在他的祖国俄罗斯,父亲男低音歌剧演员的身份为他感知俄罗斯音乐的魅力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优渥的家庭环境所提供的良好的音乐教育资源扩大了伊戈尔的艺术眼界,使得他在俄罗斯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滋养中快速成长,对于俄罗斯文化的感知和记忆在他的三部芭蕾舞剧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全都取材于古老的俄罗斯传说。如《火鸟》这部作品就是伊戈尔根据俄罗斯的一个王子解救公主的古老传说创作而成。

(三)想象

想象是发生在人类大脑中对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成为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音乐创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对应的物质原型。虽然现代音乐偶尔加入经过创作主体提炼加工的自然界雷鸣、鸟叫等元素,但也只占整首作品极小一部分,无法完整地表达作品主题。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必须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大脑中储存的材料和构思转化为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音响旋律。

想象是伊戈尔音乐创作的核心,其基于创作主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娴熟的专业技巧之上,芭蕾舞剧《春之祭》就显示出想象如何参与音乐作品的创作。比如作品第一部“大地的崇拜者”描绘了一幅初春的画面,光秃的山峦包围着一片荒凉的山谷,草木枯槁,一群年轻男女用美丽的舞姿迎接春天的回归。伊戈尔用弦乐拨奏的强烈节奏代表青年之舞,用长笛吹奏代表优美的少女之舞。这是乐音与想象的完美契合。伊戈尔在《音乐诗学六讲》中有一段话明确阐述了自己对想象思维参与创作过程的观点:“我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基本的自然声音,它们是构成音乐的原始素材,其本身优美动听,愉悦身心能给人以完美的享受。但音乐的创作需要超越被动的接受,需要开动我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组织,赋予生命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说到底,所有创造性的发现都并非是从自然界的直接获取,而是运用人类的智慧和技巧对天然的事物进行加工——这即所谓艺术的真谛”。②

三、结语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为卓越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贴满了多种标签:浪漫的、反浪漫的、印象主义的、无调性的、多调性的。在其音乐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各种特性的背后,也展现出他极其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兴趣的培养、感知世界的方式、想象对音乐素材的加工都对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粗浅的探讨对这位现代主义的著名作曲家的创作心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因学识有限,粗鄙之处不可避免,希望今后有机会继续对斯特拉文斯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释:

①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②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第13、14页.

参考文献:

[1][俄]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M].姜勒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宋莉莉.音乐创作中的想象心理[J].中国音乐,1990,(03).

[3]廖强.谈感知记忆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03).

猜你喜欢
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想象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
想象的人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