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塑艺术的核心价值

2017-08-29 07:10吴斌李玲玲
艺术评鉴 2017年14期
关键词:陶瓷材料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

吴斌 李玲玲

摘要:本文从传承保护的角度探讨了石湾陶塑艺术具有核心价值的因素,主要从独特的陶瓷材料、技艺特色、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揭示了使之代表地域工艺特点和文化精神的价值;同时指出当代石湾陶艺发展需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陶瓷材料 陶塑技艺 岭南文化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4-0183-04

当今在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勃然兴起,“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标签。然而,传统手工艺产业却日渐消失,探究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转型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同样作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石湾陶塑也面临创新、转型的阵痛,当下石湾陶艺的发展现状表现为传统派对传统的固守,创新不足难以适应时代审美需求。此外艺术学院毕业生也相继加入到石湾陶艺的创作队伍中,他们打破石湾陶艺的常规,以现代陶艺为标榜“为创新而创新”和所谓“现代风格”的追求,牺牲石湾陶艺的核心价值为代价,造成了跨地域陶瓷艺术的“同质化”现象。由此产生的隐患已经折射到石湾陶艺现实的危机中。

探讨当代石湾陶塑发展现状的困境,有学者从非遗保护的角度认为要保持“原真性”的原汁原味,不能因为创新而失去特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是发展的,任何发展都必须以创新为前提。可见,固守传统与创新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无法回避而又无法调和的矛盾。笔者认为,石湾陶塑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以市场求生存,承载着物质、经济、艺术与文化精神的多重价值,应当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现状来考量,正确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要找准石湾陶艺传承的核心价值,使之成为代表地域文化精神和工艺的特点,维护本土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在此基础上直面当代社会生活谋求创新之路。因此,本文探讨石湾陶塑艺术的核心价值,有利于推动石湾陶塑的健康发展。

一、独特的陶瓷材料特色

(一)独特的陶泥配置是区别于其他陶瓷产区的显著标志

石湾陶散发出原始粗犷、质朴古拙的韵味,这与本土所使用的陶泥有很大的关系。刘传大师在他的“论传神”一文中提到:石湾陶塑的特色“古雅、朴掘、刚劲、厚重”。石湾本地所产的陶土较为粗糙,含砂量大,但可塑性强,这样的陶土不适宜用彩绘,而适合以雕塑为主的表现手法[1]。大师的一席话,道破了石湾陶塑特点与陶土材料的关系。

石湾陶泥主要来自本土、南海、东莞、肇庆、中山、清远等周边地区,有白陶泥、红陶泥和瓷泥等。白陶泥是陶土中加入瓷土而颜色变白;红陶泥则是陶土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铁及氧化锰炼制而成。石湾的陶土天然粗糙且含杂质较多,这些泥料需要经过一定的比例配置,配泥要根据收缩率、耐火度以及表现对象的色泽、塑造的粘度等进行配比。有些为了提高支撑力、耐火度在陶泥与瓷泥中加入适量的岗砂,有些为了表现黄种人的肤色更加接近暗黄、褐色、暗红色等需要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这些泥料经过历代艺人的调配,使陶泥的品类变得十分丰富,有粗细之分、色胎及灰白深浅等不同系列,具有较好的粘性与可塑性,适合立体表现各类题材造型,尤其色胎系列还具有模仿不同类型的人物及动物肤色效果。石湾陶塑在泥的使用搭配上具有独特性,一般会根据表现对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泥,常常红、白陶泥混合使用,如表现人物衣服裸露的人体部分采用接近肤色的胎泥不用上釉色,服饰则用白色的泥,成为区别其它产区的主要标志。这些泥料的配置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性与可塑性,同时也极大拓展了陶塑类别的空间。

(二)釉色斑斓,浑厚朴实

陶艺的釉色如同给人披上美丽的外衣,能起到重要的装饰效果。石湾窑釉色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早期所用的釉大多是当地的普通植物灰基础原料和天然矿物着色剂,稳定性差,釉色单一。明清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特别是以“广钧”“泥钧”而名闻天下,形成了胎釉浑厚朴实的特色。

如今石湾的色釉原料多以手工业废弃物和天然矿物为主,还有化工原料、金属着色剂等,目前有约近百种釉色。在国内具有影响的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石湾制釉以本地原料为主,在烧制技术上也形成了一些独特方法,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

已列为非遗名录的石湾陶塑,从非遗保护的原则上看,要求对使用原材料上保持不变,以保持其“基因”的纯正性;这对无法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非遗项目进行“固定”具有其现实价值意义。但石湾陶在当代继续发展,“固定”原材料不变,无疑会阻碍发展。事实上,石湾的泥、釉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不断地进行优化,品类越来越丰富,表现力越来越强,也是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保障,不变的是石湾陶从萌芽到当代始终保持浑厚凝重、形神兼备、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质。因此,在当代要保持好本土陶瓷材料的特色发展,既是区别于其他陶瓷产区的特色基础,也是保障石湾陶艺特色持续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

二、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特色

任何一项传统工艺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核心技艺恒久的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先生认为,核心技艺是“决定某項手工技艺的特色以及形成人文价值的技艺”。石湾的制陶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技艺东汉时期已见雏形,明代苏可松、清代黄炳、清末民初陈渭岩、潘玉书四大名家各具专长,在器皿、动物、人物陶塑方面奠定了石湾特色的范式标准,他们作品也成为后世模拟参照的经典,其形成的风格及特色影响至今。历代匠师们 “因材施艺”,通过师承、家传方式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手工技艺体系,石湾陶塑与其他陶瓷产区雕塑陶艺制作工艺虽有共通之处,但明显技高一筹,特别是在造型表现技法的丰富性、精湛性与独特性是其它产区无法比拟的,体现出独特高超的技艺水平与特色。

石湾陶塑独特的表现技艺特色主要有:1.人物陶塑技艺,一是“搓珠填眼法”使人物眼睛犀利有神,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生动传神,个性鲜明的特色;二是以犀利流畅的“刀塑”等技法表现衣纹的折叠、层次及深浅变化,线条洗练流畅,或圆润蕴籍、或飘逸飞扬,具有较强的节奏与形式美感,犹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形成石湾陶塑衣纹程式的特色。2.动物陶塑技艺,清代黄炳擅长创作鸭、猫等动物陶塑,借用国画中的工笔翎毛技法,运用在动物陶塑毛发上,琢出丝丝欲动的羽毛,创造了动物“胎毛”“镶眼”技法,使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石湾具有代表性的技法作品如霍津牛、黄炳鸭、朱谦兔、区乾的胎毛鹌鹑、曾良的胎毛狗和鹰等,表现特征生动,工细分明,阴阳可变,体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与动物特色。3.微塑技艺,盆景、山公微塑是石湾独有的微塑艺术类别,也是首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湾陶塑技艺绝活。在方寸之间能把大自然的湖光山色、锦绣田园,茂密修竹、小桥流水浓缩成一道美景,美景中的渔樵耕夫、鹭鹤马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主要通过塑、捏、搓、挑、划等技法运用,塑造出的人物皆有五官,清晰可辨且神态逼真动人,所塑造的亭台楼榭,亦古色古香,结构分明,煞是好看[2]。4.贴塑技艺,明清时期建筑装饰之用的石湾瓦脊公仔,创造了这种技艺方法。这是一种在整体艺术形象基本完成后,用泥雕塑某一局部,将其粘贴于主体上,以组成完整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效果,如古代武士的盔甲、仕女的凤冠、男子的须眉等,有如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一般,具有浓厚的装饰味道,有明显突出的大体面和远视效果[3]。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石湾陶塑技艺是无数陶艺前辈辛劳与智慧的结晶,这些技法饱含中国艺术特征,有别于西方雕塑艺术表现特征,具有“中国传统雕塑”的代表性,承载着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等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保护核心技艺有助于保护其独特性。因此,石湾陶塑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核心技艺都将是特色继续发展的保障和创新基础。

三、涵养石湾陶塑成长的岭南文化

石湾陶塑历史悠久,伴随成长的是岭南文化的滋养。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南国陶都、粤剧之乡、武术之乡、民间美术之乡等众多美名盛誉。石湾陶塑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孕育,必然与岭南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俗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从本质上看,石湾陶塑同属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岭南文化立体表现形式的一颗明珠。

(一)岭南世俗文化精神在陶艺中的延续

石湾窑作为民窑,起源于世俗实用,没有官方的制约,它的生产完全是以百姓和市场需要为准则,以生存和经济为目的,所以石湾传统陶艺的生产一直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因此创作内容必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明清石湾陶塑艺术已达到成熟,有学者认为清代石湾艺术陶器品种众多,题材广泛,“堪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俗文化百科全书” [4]。

石湾窑平民文化特征十分明显,陶瓷作品处处体现出岭南人的生活习俗,主要表现对生命繁殖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这些题材在古今石湾陶塑艺术中普遍存在,如“福、禄、寿”三星、“观音送子”“和合二仙”“笑口常开”的罗汉等;另外表现百姓日常生活情景,如民国时期刘左潮的拍蚊公、搔痒、挖耳等,较“俗”的题材在当代石湾陶艺中仍有表现,充分展现了岭南人的市井特性;还有十二生肖题材与“好意头”结合,如“马上封侯”“马上发财”以及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愿望或吉祥的象征意义。如今步入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发展了变化,人们追求富裕、安康、事业有成,这些美好寓意的传统题材仍然在当下延续,只是风格形式会更加简洁,与当代人的审美、生活、情趣联系更加紧密。如梅文鼎的《福禄寿一路顺风》,“福、禄、寿”三星造型幽默与当代人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美好的祝福,激活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的延伸。在动物、生肖文化题材方面,一般都寄托对新年美好的到来与祝福,如“母子鸡”寓意家庭和谐安康,螃蟹与莲藕组合寓意“步步高升”;另外,在怀旧民俗题材上也融入了现代人的情趣,如潘柏林的《回娘家》《洞房花烛夜》带来极具幽默的情趣,给人在快乐中增添无限遐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低俗的、封建的、不适宜时代的民俗会自然淘汰,所反映岭南祈年、庆丰、祝颂等美好的民俗活动已根植于当地生活,在当代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孝、忠、信、礼、义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还需要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当代石湾陶艺呈现出来的世俗文化还未能体现出与城市发展的同步,文化的滞后也折射出创新能力的不足,世俗化文化在当代社会需要激活延伸,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优秀的民俗文化才能随着时代的流变不断适应、发展、继续前行。

(二)多元信仰的崇拜文化与石湾陶艺

石湾传统陶塑宗教题材是一大特色,不仅类型丰富,而且展现了石湾陶塑的最高水平与特色。由于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催生了多元文化的信仰崇拜。特别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佛教和道教盛行,大兴庙宇祠堂,供奉佛、儒、道教人物,仅佛山明代有神庙28座,清代建了134座;广佛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广西,遍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地区一带的寺庙、宫观、祠堂的建筑陶瓷瓦脊装饰和供奉人物,主要都是由石湾产出。因此,石湾陶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从古到今石湾文化一直存在多元性,即使今天我们在石湾常常看到高度文明的科技与极端落后的传统迷信同时并存,在某些科技公司的正门大厅还会摆设神台又祭供财神、福禄寿、关公、观音等,这种文化的多元并存已经扎根于岭南人的生活中,在当代虽然供奉神像的形式仍然存在,但并不像过去那样的迷信,而更多的是与岭南重商社会为主线有关,作为一种习俗和精神信仰寄托存在,主要还是祈福平安。另外就是這些信仰的陶塑人物代表了一种历史文化符号,还有独特的怀古情节与艺术欣赏价值存在于现代空间环境中。如“观音”代表一种普世关怀的理念,能感染普罗大众,唤醒更多的良知,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希翼。祈福平安、哈哈罗汉、达摩普渡、钟馗纳福等这些常见的题材在百姓的生活空间随处可见,反映百姓对岭南文化的独特情结。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活力。

四、核心价值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将面临转型,社会需求、生态环境已经改变,传统手工艺如何适应发展,是迫切值得深思的问题。传统手工技艺为现代工艺技术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科技技术创新。在当代先进科技与工业化产品的充斥下,现代人的工作方式变得越来越程序化,人性变得越来越冷漠。石湾陶塑原先作为一种维持生计的劳动和追求经济价值目的,在当代可能更多转向满足现代人性的需求与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是其在特定族群、特定社会环境下生存和延续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世界就会丧失文化的多样性,人类也可能失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5]。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手工艺文化的变迁》中写道:“通常一项传统工艺的特色优势被材料的独特性所取代;有时被工艺的神秘流程所决定,有时被奇异的风格样式所决定;优势则全凭手艺人高超的技能、技巧而决定。在材料、工艺技巧、装饰背后,还存在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那些能跨越百年甚至千年而不衰的手工技艺背后,一定有人文价值的支撑”。可见,传统手工艺的这些“核心价值”决定了该手工艺类别存在的优势。在当代发展中,注意保护传承好石湾陶塑的核心价值,有助于保持其独特性、差异性和文化的源泉。当然,任何非遗传统手工门类都是流动的、活态的、可变的。现代城市的崛起,为石湾陶塑发展提供了契机,可以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设中去,在发展中只要保持核心价值的精髓,创新发展就不会迷失的方向。

当代许多陶艺家为了适应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在新泥料、釉料、新技术方面积极探索,极大的丰富了石湾陶艺的艺术语言。比如陶艺家潘汾淋,开拓出昆虫陶塑的一系列新技巧和新方法,用独特的陶土与釉色制作了一般的陶土没办法做出的纤细的昆虫和鲜艳的釉色,丰富了石湾微雕陶塑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精致的艺术特质;又如陶艺家杨英才,利用轻质耐火砖的废料磨成粉末与陶泥混在一起,研制出的轻质陶,改变了陶艺的笨重,且粘性好、成型易、不开裂,陶土特色更加浓郁;在技法上陶艺家黄志伟独创的“线塑”表现手法,丰富了石湾陶塑技艺。

五、结语

中国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古国,精湛陶瓷技艺与优秀的陶瓷文化,曾赢得世人的敬仰。虽然在当代受到科技与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产生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但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泛起的一朵浪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保护就是“活态”传承,石湾陶塑在当代的发展中不是固守传统,只有保持自身核心价值的精髓,充分利用地方人文资源,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艺术特征,不断吸纳、不断创新适应当代生活的发展,才能不被强势文化所吞噬,继续在当代转型中绽放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传.论传神[J].广东工艺美术,1981,(03).

[2]钟汝荣,史鑫.石湾陶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3]刘东.石湾陶塑技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4]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5][美]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北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陶瓷材料岭南文化传承与创新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多孔质陶瓷结构体
一种碳化硅/碳化硼复合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陶瓷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陶瓷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探究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