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叶永清个展展评

2017-08-30 08:22FengYuan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劳森永清伯格

冯 媛/Feng Yuan

从整体来看,展览主题围绕“纸遁”两字来进行构建,这一概念来源于叶永青对艺术的特殊阐释方式。他十分反对“工作室”这个概念,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能仅仅停留于自己的独立创作空间之中,而更应该打破创作环境的限制,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人的目光下,都可以创作。这种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叶永清对于“纸”的理解,纸的产生便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叶永清则将这种便携式的意味引申为自由,在绘画中强调自由性的表达与抒写,他鼓励艺术家跳脱于惯常的思维意识、审美观念。在现场采访中叶永清提到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经典作品,大多创作于画家自由的抒写状态之中,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达。

编者按:2017年4月7日,艺术家叶永青作品展览“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于金杜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以纸上绘画的形式展现了叶永清的自由式、趣味式的艺术理念,展期将持续到2017年6月23日。此次展览不仅延续了叶永清一直以来的自由式的艺术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自由的趣味,力图呈现一种“将有趣置于正确之上”的绘画创作,通过纸的自由表现方式与遁法的神秘、幽默理念融于一体,将他游戏式的自由体验展现于绘画之中。

展览链接:

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

主 办:金杜艺术中心(北京)

艺 术 家:叶永青

展览日期:2017年4月7日—6月23日

展览地点:金杜艺术中心

叶永青纸上作品展览“纸遁——来自劳森伯格的礼物”于2017年4月7日至2017年6月23日在金杜艺术中心展出。此次展览共展出叶永青创作的80余件纸上作品,其中有29件直接创作于著名美国艺术家劳森伯格1980年来中国时定制的特殊纸张之上。此外,还有一件大型纸上综合材料作品由叶永青在展览现场完成。

叶永青,1958年生于云南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艺术院艺术总监。在国内和国外各类艺术场馆以及机构、画廊举办数百次展览。他的作品并不是具象的主题性绘画创作,而是通过无意识的书写,着重于艺术观念的表达,是一种带有趣味性的自由式体验。

此次展览的题目“纸遁——劳森伯格的礼物”来自于艺术家本人,这是艺术家对自己艺术的一个精确的把控,所谓“劳森伯格的礼物”即为劳森伯格对叶永青艺术上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绘画材料的关联,此次展览有29件作品所使用的宣纸是1982年劳森伯格在中国安徽省径县一家宣纸厂定制的特别纸张。为了适应西方颜料和画笔的表现,这种纸张比普通的宣纸更加厚实。叶永清热衷于收藏各类纸张,并将自己的艺术理念、思想感受直接表现于纸上。2004年他外出寻找新材料时,机缘巧合买到了这些纸,此次展览中的作品使用了这批纸,这可以算是劳森伯格遗留的礼物。另一方面是艺术观念的影响,1985年劳森伯格在北京和西藏举办了两场个展,这两场展览颠覆性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艺术。就叶永清来说,一个闻讯而来,初涉艺术的懵懂青年,在如日中天的主体性美术的呼声中,茫然地寻找现代艺术的灵感,这两场展览对他的艺术观念的启蒙可谓是转折性的。叶永清回忆当时的感受,在自己的记述文章中写道:“从那时起,艺术不再只发生于诗和远方,不只局限于书本化的完美与正确的方式……我突然开悟:原来艺术也可以置于周遭和日常,无奈的现实也可以与人如此亲近爱痛交加。……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图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通过艺术告诉我们,人生也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不论对错,不分等级与富贵贫贱——而是将有趣置于正确之上的直觉和勇力。”这一感悟,正是劳森伯格对他的馈赠。

从整体来看,展览主题围绕“纸遁”两字来进行构建,这一概念来源于叶永青对艺术的特殊阐释方式。他十分反对“工作室”这个概念,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能仅仅停留于自己的独立创作空间之中,而更应该打破创作环境的限制,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人的目光下,都可以创作。这种理念的形成来源于叶永清对于“纸”的理解,纸的产生便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叶永清则将这种便携式的意味引申为自由,在绘画中强调自由性的表达与抒写,他鼓励艺术家跳脱于惯常的思维意识、审美观念。在现场采访中叶永清提到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经典作品,大多创作于画家自由的抒写状态之中,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表达。

“遁”有逃避、消失之意,同时亦有放纵、自由之意,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遁世、遁隐、遁逸等等词语,皆与遁相关,即是通过隐退而获得自由、放纵肆意之状态。在叶永清的理解之中,“遁”意味着从自由之中获得的趣味体验,是“纸”自由形态的一种升华,是对艺术创作中的自由与趣味的追求。在此次展览中,纸张的运用与表现成为叶永清遁法的重要艺术形式。

《万叶集》系列作品(图1、2),以不同的颜色作为绘画背景,将一些毫无规律可言的线圈组合有序地分布于画面之中,这些看似简单的“圈圈点点”,正是在绘制过程中找寻一种无意识的创作感。叶永清将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万叶”,这一题目,是想使作品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日常中最常见的树叶表现于作品之中,使作品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界的规律实践于绘画之上。正如一般植物的特征,植物的叶子大体看上去并无区别,但仔细观看却又各有特点。绘画中的简单涂绘,细心来看,每一笔都有独特的情态。他正是想要通过简单的表达方式寻找绘画中的多种可能性,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以达到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无意识的书写方式达到自由的绘画状态。从作品的创作时间来看,《万叶集》在这一系列展览中算是创作年代较早的作品,这时的叶永清主要关注于自由的书写性表现,是纸的概念的初步运用。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展览中的《逃之书》(图3)、《芬芳的旅程》(图4)、《草叶集》(图5)三组册页作品,是叶永清艺术观念的一个集中体现,着重于自由、生活与行走相结合。近年来叶永清热衷于创作便携式的绘画作品,即一种“边走边画”的创作形式,从生活中吸取素材,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像是叶永清的旅行“日记本”,却又充满着他对艺术的态度,对自由观念的追求,这类艺术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间、情景之下,有些是旅行中的顺手涂鸦记录旅程中的感受,有些是有意识地有感而发书写内心,有些则是复述回忆创作故事。在行走中观看世界,从观看中引发思考,从思考中找寻艺术的灵感,真正做到把艺术融入生活之中,将艺术变为一种可以自由携带的方式。这类作品可以看作是一种“纸遁”的完美诠释,即在生活中追寻自由的趣味。

展览中的大部分作品,明显具有一种波普式的拼贴风格,运用了大量现有的物象、符号,如鸟、鱼、树叶、箭头、叉号、奔跑的人、格子、分割线……《春秋》(图6)、《劳森伯格的礼物》(图7)、《地中海•罗马》(图8)三幅作品十分具有代表性。叶永清将这些符号与自己的生活情景连缀起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组合链接,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于绘画之中。由此,在艺术创作中这些公共符号通过叶永清的变形、排列构成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最终成为叶永清独特的艺术

整体的展览空间由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粉九种颜色的墙面组合而成,这正好也对应了叶永清二十年来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颜色。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让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叶永清创作所富有的特点——色彩。《山》(图9、10)系列作品与《手帖》(图11、12)系列作品都是叶永清在创作中色彩运用的突出呈现,在绘画内容、符号、运用元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进行色彩的变化组合,他力图通过不同的颜色组合给予观者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突出绘画中“色彩”的魅力。对于色彩的尝试与表现,始终贯穿于叶永清的绘画创作之中,色彩的组合,也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符号、艺术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叶永青在展览现场完成的一件大型纸上综合材料作品。这幅作品名为《人间四月天》(图13),现场绘画的绘画方式,打破了创作空间的限制,叶永清用实际行动践行他反对“工作室”的艺术理念,同时体现了他追求艺术的自由性抒写。从画面中内容的组成来看,包括《万叶集》中的树叶、波普式的拼贴元素、个人的符号表达、丰富的色彩运用等等,这更像是叶永清对此次展览的一个综合性回顾式的作品,是此次展览中艺术理念的总结与延续。

在展览的简介中提到了“Paper Chase”这一英文词组,这是一个来自14世纪的英国游戏。人们在乡间奔走寻找用纸留下的提示,每个提示都指引向下一个目的地。叶永青把此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也视为通向自由的一个线索和提示,展览中每个系列的绘画作品都有其自身的阶段性艺术理念,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并指向叶永清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作品既有“纸”的生活性、自由性特征,又有“遁”法中的神秘性、肆意性特征,整体呈现“Paper Chase”中天真幽默的游戏感。在这里“劳森伯格的礼物”所意味的,不仅仅是绘画材料与绘画意识的启迪,更是一种绘画艺术的精神性思考、传承和引申,是将艺术与生活、与行走、与自由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趣味性的体现。

猜你喜欢
劳森永清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走近父老乡亲
下厨
No.5扎克伯格又抛股票
亨利·劳森丛林小说的自传性书写
羌家人的梦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劳森:“真大腿”、“仙人跳”
冒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