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身教重于言传

2017-08-30 09:55
人生十六七 2017年7期
关键词:蒋英钱氏助教

大爱无言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项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在上世纪50年代,1万元奖金并不是个小数目。

但钱学森并没有拿来改善条件,而是马上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

这笔钱最后仍没入钱学森的口袋。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

其中还有一件趣事。1961年,钱学森给学生上《火箭技术概论》。他告诉学生,上这门课要人手备一把计算尺。上过几次课后,他问助教,同学们做一次作业,平均要花多长时间。助教只管批改作業,被他问住了。

了解完情况后,助教的脸就耷下来了。钱学森说,我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难度上,都不至于让学生花这么多时间。这肯定是教学环节出了问题。

助教又去调查,才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没有能力购买计算尺。钱学森随即让学校从捐款中拿出三分之二,给每个学生买了一把计算尺。当时,买一把计算尺的钱约是一位大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

这些故事是钱永刚后来从母亲蒋英处获知的。“这反过来告诉我,一个人做点好事,不值得吹嘘。”钱永刚说,父亲用行动向他表明了,一个人对国家、对名利的基本态度。

自由发展

常有人问钱永刚,“科学家”父亲、“艺术家”母亲如何管他的教育。

“‘作业做完了没有?‘明天的考试有没有复习?”这些话,他们都不问。”钱永刚认为,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夏天的时候,就边扇扇子边看书。

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不过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便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

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上初中时,适逢暑假,钱学森把钱永刚叫到身边说,书架上不是有套《十万个为什么》,咱们定个计划,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读40页,遇着问题做个记号,有空了我给你说说。

钱永刚捧起这套科普书,才发现不像读小说那样轻松,一天读一二十个问题,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读。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

“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如沐春雨

时间一久,钱永刚才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

钱永刚对此有个模糊的印象,最后是《科技日报》的一位领导跟他分享了父亲的一个故事,才解开了他多年的困惑。

这位领导年轻的时候,曾向钱学森请教困扰已久的问题:如何用简短的语言区分大师和教授的差别。

钱学森一听笑了,答道:“这个问题我这样看,你听听有没有道理。如果你就科学上的某一问题请教一位大师,他从办公室走到办公室的门口,就会告诉你答案,但如果是教授呢,可能讲三个小时,还没有回答完。”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诵至今。其中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而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猜你喜欢
蒋英钱氏助教
为蒋英女士题照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论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的导向问题
钱氏家族迁徙考
钱归你,奖(蒋)归我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钱学森的青梅竹马情
蓝宝石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