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学中要教学生学思维

2017-09-01 00:16张贵瑛王志强
未来英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张贵瑛+王志强

摘要: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会抽象;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教育学生温故知新;进行说理训练,指导学生推理表述;以丰富多彩的题型启迪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思维品质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会观察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如教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学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一部分的折痕是相等的??这时,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

二、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会抽象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数学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三、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教育学生温故知新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揭示了加减的内在联系,既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进行说理训练,指导学生推理表述

语言是表述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如在学习 “ 小数和复名数 ” 这一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概括出改写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复名数的高级单位,小数的小数部分是复名数的低级单位。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然而,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所想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讲出。如在讲:1千米 500米=( )千米,在大家交流后,班上一个不轻易开口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因为500米就是一里,1000米就是一公里,一公里 等于 2 里,那么500米就是半公里,1千米500米也就是一公里半,所以1千米500米=(1.5)千米??”这位学生的思考方法虽然并不值得推广,但对于这一特殊的数字,完全合理、正确,而且说理清楚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其后,教师又出示了另一题让他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看能否获得正确答案,并让其明理。

五、以丰富多彩的题型启迪学生思维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呈现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题很重要。

1、精选内容,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解题方法的积极情绪。此外,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 “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endprint

2、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 4;解2:(3600- 3600×1/6)÷(3600×1/6÷4);解3:4×[(3600- 3600×1/6)÷(36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 4;解5:(1- 1/6)÷(1/6÷4);解6:4×(1÷1/6- 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 4;解8:4×(1÷1/6)- 4;解9:4×(6- 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既使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得到接近,又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3、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些数学问题,尤其是思考题,它所呈现的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差异,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不能透过语言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时,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聯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容易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茅新慧.课堂——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师200(1、2):65-70.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007(19):2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