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9-01 09:29王晓荭
未来英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改善措施中小学

王晓荭

摘要: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述,关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未成年人素质培养过程中影响尤为深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呼声也愈为强烈。因此,笔者决定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加以客观论证。同时,结合最新思维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出相对完善的改善应对策略,以期在教育实践中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改善措施

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最适宜的场所莫过于中小学校。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现今,关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地位全面凸显,其间任何细节处理不当,都将直接对孩子们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看来,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对相关课程加以规范、改革,将对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遗留的弊端问题

1、教师层面。

首先,大部分中小学校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关注度不高。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学校因为技术、资金条件限制及认识的不到位,很自然地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附带内容予以处理。其主要表现为没有专职教师,让其它学科的老师兼任,这样主观上的不重视,势必会出现思想品德课被其他学科替代的现象。在教学中,还经常会出现教师盲目地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压缩,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硬性记忆,以避免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纰漏失分,把分数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这门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基于这些现状,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客观有效地对这门课程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把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要的教学精力依然是放在一些所谓的“主科”上,而对于思想品德课,所采取的教育手段过于单调,与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接受能力等大相径庭,无法顺利地贯彻实施教学目标,致使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积极性降低。

2、学生层面。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文化催眠,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在所有学科中处于次要位置,特别是在“分数第一”的紧箍咒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扭曲,有关心态的细节变化如下所示:

一,主动学习心态。此类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倾向于主动状态,且思维灵活,可以自觉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干扰元素,愿意参与到各项实践项目中去。如教师在布置《勤俭节约》课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隋炀帝贪图享乐、祸国殃民的罪行,鼓励学生在课后借助网络和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相关历史素材,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将自身了解的相关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加以陈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其他同学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并在以事的学习中也参与、尝试,这样可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

第二,被动学习心态。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类学生,他们本身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将自已锁定在被动学习的氛围里。不愿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思考,而更愿意沿用机械记忆的方式来学习,从而使其是非分辨能力有所偏差。

二、应对上述问题制定的相关策略问题解析

1、顺应时代潮流,开启适合现代孩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群体,处于信息爆炸、社会思想激烈碰撞的新环境之下,尤其是一些思想不够成熟的中小学生,如果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处理不当,必然会令其形成错误的认知习惯,从而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中小学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时,要站在时代高度之上,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各类行为纠正和思维引导,确保他们不管是在价值观、人生观,还是世界观方面,都得以顺利的、高标准的发展。为了这些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适当加大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关注,结合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地交流。争取将其遗留在情感、学业、成长方面的困惑予以全面清除,辅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其次,全面激活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教育学生利用科学的世界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自身一切行为监督管理,争取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和项目,从中培养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准,最终形成充满主见及创造性的思维体系,为今后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目标,提供较为坚固的过渡支撑桥梁。

2、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提高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尽量围绕教学中心进行教学指导。要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课本中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结合生活现象加以反思,并愿意纠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改正错误习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方式要有创意有新意,要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无形中感知良好的素质修养所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使良好的素质修养不断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伴其终生。

二,身正是范,关注中小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细节,掌握客观规律。教育是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多样,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他们对教师特别的信任和依赖,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身正是范,才能引导学生也用良好的言行来充实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平时在学校里,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从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积极地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为学生的行为养成服务。同时,更需要家校联手,组成教育的合力, 使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专业化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员,必须时刻关注中小学生一切身心变化细节,利用实际有效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并进行自我监督,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林敏.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美丽[J].江苏教育研究,2012,37(35):103-115.

[2] 黄志花.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成长[J].教育教學论坛,2012,41(38):79-88.

[3] 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改善措施中小学
浅谈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