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他日重逢,此心依旧

2017-09-02 22:16松风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8期
关键词:朱镕基青松杨柳

松风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属于学生们的毕业季。近日,网友晒出一组某高校宿舍管理大妈的黑板留言,黑板上除每天都有的“天气预报”和“温馨提示”,还有大妈对即将毕业的学子们的“唠叨”。朴实的语言,加上落款“你的大妈”,满满的温暖,直戳泪点。其实,在现代教育史上,不乏励志的毕业离别赠言,今天读来,仍是受益良多。

毛泽东: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939年7月,毛泽东在给即将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的陕北公学的同学们做报告时,希望同学们向青松和杨柳学习,学习青松的原则性,学习杨柳的灵活性。他风趣地说:“青松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它生就一副傲骨,挺立在冰天雪地之中,越是严寒越显示出它岿然不动的本色。杨柳则随风飘荡,非常灵活,它植根于大地,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人学士吟诗作画,歌颂青松和杨柳的性格,可见青松和杨柳是很得人们喜爱的。”

针对年轻人的弱点,毛泽东告诫说:“一不要做吊死鬼,二不要做冒失鬼。吊死鬼都是自寻短见丧生的,所以看问题要看得远一些。冒失鬼则遇事急躁,不能深思熟虑,往往因小失大,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害。我们要革命就得不骄不躁,凡事三思而后行。”

20世纪60年代,李讷大学毕业时,作为父亲的毛泽东赠给了她4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语);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命运的迎头痛击下,头破血流但仍不回头。

谢觉哉: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便投入工作

谢觉哉是延安时期我党著名的“五老”之一,当时他任中央党校副校长。谢觉哉在为即将毕业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们送行时,发表了12个字的祝词,即“不惧、会想、能群、守己、勤学、健身”。“不惧”,就是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牺牲;“会想”,就是遇事不要莽撞,要善于开动脑筋,三思而后行;“能群”,就是能团结人,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做孤家寡人;“守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该做的事情绝对不做;“勤学”,就是勤奋学习,不懈努力,坚持不懈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健身”,就是吃苦耐劳,锻炼身体,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谢老还勉励年轻人说:“最好不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再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便投入工作。”

蒋梦麟:万不可以希望以最少的劳力,获最大的成功

诸君离学校而去了。在社会上立身的困难,恐怕比在学校里求学还要加甚。若非立志奋斗,则以前所受的教育,反足以增加人生的苦恼,或转为堕落的工具。这是诸君所当特别注意的。事业的成功,须经过长时间的辛苦艰难——成功的代价——走过了许多荆棘的路,方才能寻获康壮(庄)大道,立志是砍荆棘的斧斤,奋斗是劳力。万不可以希望以最少的劳力,获最大的成功。

这是1926年时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蒋梦麟(1886—1964)对北大毕业生们说过的一段话。蒋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也是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蒋本人年轻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秀才,后又赴美留学,师从杜威。从上述的讲话看,“事业的成功,须经过长时间的辛苦艰难”“万不可以希望以最少的劳力,获最大的成功”等话,今天读来,仍然掷地有声。

胡适: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也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30年可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3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4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这是1929年胡适(1891—1962)在中国公学为其十八级毕业典礼上的学生演讲。中国公学是胡适留学前人生转折的地点,曾经在这儿学习在这儿授课,并于1928年担任中国公学的校长。说出这一番话想必也是有自己的一番体悟吧。

1932年6月,胡适与北大毕业生齐聚一堂,开场说:“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针对即将到社会工作或在家享福与失业闲居等学生,胡适不无忧心地指出他们具备有堕落的危险:“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在胡适眼里,抛弃求知欲望与理想追求,于一位毕业后的大学生而言是教育的失败,为此胡适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第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是“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点是“你总得有一点自信”。

为了让大家相信科学救国,胡适搬出古今中外的案例,甚至佛教的因果说法。“……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沒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一生,辉煌的头衔无数,更多时候以学术为重,以教育为要。面对学生,胡适真可谓关爱备至。回看20世纪胡适对大学毕业生的赠言,可以发现胡适的那些毕业寄语不曾掺杂半点虚假,全是一位师长的肺腑之言,衷心之语。

朱镕基:愿他日重逢,此心依旧

如果说上述的毕业赠言是师长对后学的谆谆告诫的话,那么朱镕基对同窗的离别赠言则属于情意浓浓了。1947年,朱镕基高中毕业时给同窗好友胡兰吉写下了临别赠言——敬书数语与兰吉兄为别:

人生聚散本来无常,偶然聚合便顷刻要分离,虽然遗憾,又何必悲伤,命运难期,何处不能相逢?我愧无嘉言懿行足资兄助,但愿他日重逢,耿耿此心依旧,为兄一饮庆功酒。

弟 朱镕基 于一中

今天来看,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颇为“老练”的离别赠言出自一个19岁的高中毕业生之手。也许是年少遭遇失去双亲的家庭变故,也许是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求学经历,少年朱镕基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却沉默寡言。给同学留下的印象是“皮肤白净、气度沉稳”,圆周率可以背到近100位,经常与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用英语对话……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7月,朱镕基作为公费生,转学到刚从涟源七星街迁回长沙的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第一中学),在这里做了一年的“插班生”,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

1997年,一中庆祝建校85周年,胡兰吉特意从双峰赶来,欲将赠言原件捐献给学校,不料在长途车站遗失行李,虽经多方努力,终未能找回。尽管有些许遗憾,但今天我们仍能从这份赠言中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对人生厚度的参悟能力以及他的远大胸怀和志向。这就足够了。

猜你喜欢
朱镕基青松杨柳
杨柳滩,沱江新画廊
如果邓小平在,会称赞你吗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青松
青松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探索勾股定理的应用
崖畔青松
慈善家,朱镕基的新身份
新书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