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教育真的好吗?

2017-09-02 04:10赵清源
时代人物 2017年4期
关键词:游学金钱家长

赵清源

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文章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

来看看这位高管妈妈的账单: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这份账单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浓浓的钱味儿,表面看是经济压力大,内里却是一种炫耀——我为孩子能花得起这么多钱,你花得起吗?

目前,国内游学市场的主力军是“00后”甚至“05后”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大多是40岁上下的青壮年人群,接受过“应试教育”洗礼,相比老一辈人群,他们更乐于创造条件让孩子脱离刻板的教育模式,渴望让孩子接受新式教育,从小养成国际化的思维方式。

根据英孚教育提供的一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中小学生中,18.2%的被访者表示曾参加过海外游学,北京、上海、广州名列前茅,分别占12%、7.6%、5.4%。其中,47.2%的人在16岁~24岁第一次出国,而不满16岁就有此经历的孩子占26.9%。

有留學机构人士算了一笔账:仅按人均消费3万元来计算,中国赴海外游学的市场总规模大约能达到上百亿元。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的预测,这一领域在10年后将形成万亿级市场。在暴利的驱动下,游学产业链早已延伸至学校、旅行社、留学中介等系统。

北京中凯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陈世涛透露:“市场上最常见的14天美国游学团,价格在3.5万元左右,其利润基本有6000到8000元。之前没有价格战的时候,这样的产品会卖到4万到4.5万元之间,毛利最高能到40%。”

目前,美国、英国、澳洲、新加坡、欧洲都是游学的热点地区,并且发展出各自的特色,满足中国人“名校情结”的美国高校游也大受欢迎,而文化、艺术之旅则成为欧洲游学的项目特色。

上网查询了全国各大游学机构、旅行社的暑期游学夏令营项目,发现各种线路让人眼花缭乱。据了解,今年新东方暑期的欧美线路早已经爆满,现在只能提前预约寒假的项目。

重游轻学问题突出

“游学,最大的目的应该建立在同龄学子的交流之上,让学生走出去,感受一下各国的文化氛围,与同龄人同吃同住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游学目的。”这是大多数家长的心声,然而很多参加过游学的学生和家长,都用“坑”这个字来作为概括。

一边是孩子们“贪玩”的想法,一边是家长“望子成龙”的意愿,一些游学机构正是抓住了这两种心态的偏差。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蜻蜓点水式的经历普遍让家长们对半个月左右人均花费了三五万元的游学失望不已,对游学的投诉也逐渐增多,“大学游变成校园游”“英语得不到提高”“游学变购物”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某国际学校咨询第三方平台运营人李夏就总结了可能存在的游学“陷阱”——

参观上课“坑”:参观名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园游览,这种活动在不少学校官网上就可以免费预订,有志愿者来讲解。斯坦福大学官网的校园游览介绍中有具体说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参观内容等,且已注明是免费。还有一种是在学校里上几天课。不少国外大学的很多公共资源是可以租借的,有些教育机构租下这些大学的公共空间,然后请外国人上一些非本高校的正规课程。

语言“坑”:国外游学很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但家长可能忽略一点,孩子在国内英语不是特别好的话,去国外交流会遇到很大障碍。李夏提醒,美国有一些家庭专做中国学生生意,自家的小楼住几十个中国学生,一屋子中国人很难有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实习、志愿者“坑”:申请美国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于是很多机构打着“志愿者”的名头,组织学生去海外志愿服务,这些内容听着吸引人,其实又是一种坑人的方式。不仅需要自己花钱,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仅占很小一部分,其他更多的时间都是在玩。

教育上 判断力是最重要的

本来,消费的前提是周瑜打黄盖,公平自愿,教育消费也不例外。也不该有家长在教育消费上作如是之叹。家长之所以会抱怨,一种可能是矫情,另一种可能是觉得实在太贵,却不得不花。从动辄上万元的早教,到挤着花钱上的私立学校,再到这份暑期教育账单,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只有金钱才能买来好的教育。真的是这样吗?

一般来说,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试时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中,可能只有学习方法需要通过课外培训习得,其他都不是金钱就能解决的。从其他方面看,培养孩子的阅历、视野、兴趣等似乎确实与金钱有关,事实上却不一定。

比如,影响孩子教育的背景因素里,最重要的一个是孩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这看似和金钱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投入的金钱越多),可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判断力,类似高知低识甚至高知无识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教育上,判断力恰恰是最重要的。

更不用说家庭对于教育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心理和行动上的支持,恐怕都不亚于金钱的作用。期望用金钱买到最好的教育,本身就是观念不对的表现,让金钱投入成了教育孩子的致幻剂。这种“砸钱”的所谓精英教育,不仅“买”不来好孩子,而且还会为其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懒惰、拜金、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

不过,如果家长抱怨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些教育投入是不得不花的,这就需要具体分析了。比如那份账单提到的“培优”。一些强势的培训机构,早已从教辅的角色越位为决定孩子资质的裁判者。这些培训机构的排名会成为进入名校的入学依据,名校还会委托这些机构进行考试摸底。这种情况的教育投入已经变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绑架消费。

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真正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那只能说明,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或者说,只有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轻,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公平。

猜你喜欢
游学金钱家长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语丝画痕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二则
家长错了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