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空气中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

2017-09-02 05:33陶天真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友诗社飞天

陶天真

我一直把读大学的那几年称之为我的“诗歌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的是苏北的一所师专中文系。那是一座偏僻而又简陋的学校。

可能和文学当时在社会上很风行有关,就在那样的校园里,却有着众多的诗歌爱好者,这当中也包括了我。我们组织诗社,油印诗刊,举办朗诵,“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一位诗人在回忆录中对当时校园的描述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读诗、抄诗、写诗,除了上课、作业,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扑在了诗歌上,那种狂热,直到今天自己还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记得有一次,我从一位同学身边发现了一本《世界抒情诗选》,就跟他借过来,花了整整两晚的时间把全书都抄了下来。那情形我至今还历历在目:夜深人静,宿舍已统一停电了,我伏在小书桌上,就着一支蜡烛微弱的光,忘我地抄呀、抄呀,竟然一点也不觉得疲倦,不知不觉间,天色竟渐渐亮了……

现在看来,我们那时写的诗,确实还很稚嫩,在外面报刊上发表的寥寥无几,于是,我们“黄海潮”詩社自办的油印诗刊便成了我们发表作品的主阵地。

当时校园诗歌爱好者一定还记得一本叫《飞天》的杂志,那上面有一个“大学生诗苑”栏目,每期都发表大量的大学生作品,谁要是在那上面发表了诗歌,就会引起小小的轰动,引来诸多崇拜的目光,我也向《飞天》投过数不清的稿,可直到毕业都没有发表过,让我遗憾了很久。这家杂志当时还有一个在今天看来无法想象的做法:每稿必复,而且还提出一些简短的意见。有一次,一位编辑在给我的退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写诗有望!这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它也支撑着我一直坚持写到今天!

在我的一帮诗友中,和我同系的曙和亮两人是与我关系最铁的。尽管我们的诗风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在一次酒后,我们三人决定自费合出一本诗集,书名就叫《三驾马车》。我有点美术功底,就负责设计封面;亮的字写得好,就负责刻钢版;曙在学校团委有熟人,就去借来了油印机……几天的忙碌之后,100本散发着油墨香的粗糙的诗集终于出笼了。在诗友们惊奇的眼光中,我们略带点小小得意地在诗集上签上名,送给他们请他们斧正。

在这里,我很想提及几位诗人的名字并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孙昕晨、姜桦、陈锡民,这几位在全国都算得上是有名气的诗人,当时就生活在我们学校所在的这座小城里,我们的诗社聘请了他们当顾问。他们分别在报社、电台工作,平时很忙,却常常抽出时间对我们进行辅导,还利用他们的报纸、电台来发表我们的作品,鼓励我们,扶持我们。我们当中的许多人爱上诗歌完全就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我知道,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像我们那个时候那样热衷于诗歌了,他们更多的是学一些实用的东西,这也难怪,这个社会和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就业的压力和生存的竞争迫使他们再也无法更多地去热爱诗歌了。但我想,无论哪一天,诗歌应该永远占据大学生活中小小的一角,因为那是人生中一段需要用诗歌去点缀的岁月,否则,那段时光未免会留下一点点的遗憾。

真怀念我的诗歌年代!

猜你喜欢
诗友诗社飞天
致微信朋友圈的诗友们
航天探索之飞天筑梦
庚子夏日诗友雅聚
贺澎湃诗社组建一周年
春日偕诗友登文华阁
“飞天屁股”重返蓝天
南京大学重唱诗社
酒坛飞天
敦煌飞天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