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造山带金矿研究现状

2017-09-02 07:33李亚亚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造山变质金矿

李亚亚

矿床新类型的识别常常会导致大量矿床以及成矿省的发现,矿床新类型的预测和识别是矿床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研究的加深该类型的金矿为更多的地质学家所认同,但该模型仍有许多问题被发现及探讨。造山型金矿是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其成矿模型为人们找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随着对造山型金矿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成矿理论的诸多问题引起了矿床学家的重视。本文从造山型金矿的概念、分类、地壳连续成矿模式以及碰撞造山环境下的造山型金矿浅析造山型金矿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一、造山型金矿的概念

造山带型金矿是指与不同的年代变质体相关的聚集板块边缘增生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内受挤压作用和走滑挤压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金矿床。造山型金矿种类比較多,包括比较常见的石英脉型、韧性剪切带型、构造蚀变岩型以及一些网脉状的金矿床。这些金矿床主要的形成环境是地壳中部的绿片岩相环境,由此,这些矿床也称为中温热液型矿床或中深成热液型矿床。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所需的温度和压力的范围变化都比较大,最深的话,可达到25km以上,最浅的话,接近于地表。

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矿床产于经历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地体中,该类矿床的特点是有绿片岩相蚀变矿物组合。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产于亚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甚至麻粒岩相地体中的太古宙造山型金矿床与绿片岩中的造山型金矿之间,具有构造背景、金属种类、元素组合、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等极为相似的特点。所有这类金矿床都产在变质地体中,这是众多明显相似的特征中最为突出的。造山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和空间与赋矿地体的构造作用和变质作用相近。但是,在相同的地体中,可能会有晚期的小型矿床形成,这些小型矿床的矿物组合也是不重复的。由于高盐度的基底卤水作用,原生矿床可以因次生活化而在后期逐渐富集。

二、造山型金矿的分类

造山带型金矿所形成的深度和温度范围波动都比较大(图1),Groves等在1998年提议可以依据矿床形成时所需要的深度和温度把造山带金矿分为三个亚类:即浅带矿床、中带矿床和深带矿床。浅带矿床的形成深度在6Km以内,温度为150~300℃;形成中带矿床所需深度为6~12Km,温度为300~480℃;形成深带矿床的深度大于12Km ,温度超过480℃。

三、理论基础及问题

(一)理论基础

造山带金矿的划分是以Groves等对澳大利亚Yilgarn地块太古代岩金长时间矿床学研究所提出的地壳连续模式为理论依据的。这种模式表明Yilgarn地块的新太古代岩金在矿物组合、蚀变类型、围岩种类、构造性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连续变化趋势,表明这些金矿形成在地壳数千米至大于20Km的深度范围内,对应的温度和压力区间分别为180℃~700℃、1000~5000×105Pa。

(二)模式本身存在矛盾与不足之处

依据形成原因的不同,金矿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岩金与砂金,根据有用组分含量的不同,岩金又可分为单一金和伴生金。通常又将后者进一步细分为“伴生金”与“共生金”。

Groves主要通过围岩变质相和矿脉矿物共生组合与围岩蚀变类型反映金矿的形成深度。世界太古代岩金主要产于绿片岩相变质岩中,金矿的形成温度为250℃~350℃;浅变质岩围岩的板岩带金矿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和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其成矿温度为300℃±50℃。明显可以看出,这两类围岩变质程度不同的金矿形成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依据围岩变质相与依据成矿温度所得出的二者之形成深度不尽一致。

显生宙造山带都比较完好的被保存在世界各地中,但是对“深成带”的金矿报道相对来说比较罕见。存在于“太古绿岩带”中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深成带”金矿并不是一个对所有地质时期都比较重要的金矿种类,假如人们对显生宙金矿也运用太古代“地壳连续模式”的话,这个模式的准确性就会备受质疑。

(三)对于大地构造演变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

造山带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陆陆碰撞造山带与陆缘增生造山带,陆陆碰撞造山带是两陆块间大洋最终消失的产物,而后者是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有关。虽然有人研究过这二者的区别,但是事实上却将造山带金矿主要归于第二种造山带,即陆缘增生造山带,而且忽视了相关的大地构造的具体背景以及陆块和火山弧、仰冲片、海山微陆块等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变质、变形及其岩浆活动对成矿所造成的影响。在陆-陆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的地壳变小、逆冲推覆、走滑断裂及其相关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一系列的地质现象, 这些现象出现在发育程度不同的造山带的不同位置或者是在造山带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其有关的成矿作用必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当人们用“地壳连续模式”来进行简单的概括时,就会存在明显的不足。

四、结论

造山型金矿是21世纪初提出来的新矿床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地壳连续模式,该金矿类型主要形成于洋陆俯冲形成的增生带和陆陆俯冲的造山带内。金矿床的围岩多为变质岩,成矿流体来源成因可能为变质作用形成的流体。造山型金矿的提出丰富了矿床学的内容,但该种矿床模式仍有很多的问题,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地壳连续模式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对该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了疑问。随着对造山型金矿的更深一步的研讨,相信人们会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应用于造山带金矿的寻找。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猜你喜欢
造山变质金矿
诱人的金矿
黑龙江省造山带研究:关于洋壳俯冲造山和陆壳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认识*
柴达木盆地北缘造山型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变质
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与造山型金矿床的区别
非洲东南部造山型金矿成矿环境与资源潜力分析
采用稀土-B复合变质剂提高ZG30MnSi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