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2017-09-03 10:58何咏诗曲敬来
中医药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感病毒感染证候

何咏诗,曲敬来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思路与方法

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何咏诗1,曲敬来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旨在探讨鼻病毒(HR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方法:采用 RT-PCR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咽拭子或鼻咽吸取物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毒,选取单一HRV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随访。对其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等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咯白痰、声音嘶哑、喉间气冲感、口干渴。结论:纳入分析的124例鼻病毒患者,中医证型主要有:外感风邪证;外感风热证;外感风寒化热证;外感风热夹湿证。

鼻病毒;临床特征;中医证候

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目前发现的人类血清型最多的病毒,引起人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HRV除可引起普通感冒外,还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并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副鼻窦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有时还会引起诸如哮喘、充血性心衰、支气管扩张等严重并发症[1]。近年研究表明,儿童、婴儿、老年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或患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易感人群,HRV感染后还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遗症[2],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HRV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但国内有关HRV的检测报道甚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的中医诊治特点,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患者资料皆来源于深圳市中医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部,采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采集的咽拭子标本立即放在4~8℃条件下保存,并在24 h内接种,不能及时接种的应放置-70℃保存。(2)患者基本资料:共收集符合流感样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1 380例,均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其中结果阳性患者418例,总阳性率30.29%。本次研究中检测到的病毒包括鼻病毒124例,甲型流感病毒135例,乙型流感病毒107,腺病毒6,呼吸道合胞病毒15;单纯疱疹病毒4;人副流感病毒1~3型18,肠道病毒6,间质性肺病毒3。从中选取单一鼻病毒感染患者,鼻病毒感染患者中,男55例(占44.35%),女69例(占55.65%);年龄7~80岁,平均(38.7±5.4)岁,以青中年人群为主,而各年龄段的男性与女性在发病人数上基本持平,病例集中在11月下旬~6月上旬,3~5月份发病78例,占62.9%。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2岁~85岁,男女不限,符合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且RT-PCR核酸检测鼻病毒阳性。排除标准:年龄在2岁以下或85岁以上,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标本采集与检测

咽拭子标本采集方法:①嘱患者将头部稍微后仰,张开口,检查者用一已消毒压舌板将舌根往下压,将两个消毒干棉咽拭子越过舌根,深入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擦拭5~8次,取出时避免接触舌部、口腔黏膜等处;②将采集标本后的咽拭子放入病毒培养基4~8℃条件下保存,并在24 h内送检。送检过程保证冷藏,送检的鼻咽拭子或咽漱液标本在48 h内提取核酸后进行荧光定量RT-PCR鉴定,不能及时接种及检测应放置-70℃保存。采集标本注意事项:必须无菌技术操作。避免受检者因医源性引起交叉感染;同一患者同时采双侧咽峡部标本,采样过程要熟练、轻柔、准确、到位。检测方法参照相关文献[3]。

2.2 四诊资料收集方法

(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门诊及住院病历,根据纳入标准明确研究病例,使用SPSSl8.0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完毕后进行数据复核。(2)数据库录入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性资料,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还包括就诊时症状、生命体征、病毒病原学结果、中医四诊信息、诊疗经过等相关信息,重点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中医证候表现包括发热性质、发热中恶寒轻重、流涕、汗出、咳嗽、咯痰、头痛、咽部不适、大小便、舌脉以及全身酸痛、恶心欲吐等中医证候分型某一特征表现等。由2人进行复核无误后进行统计及辨证分析,由质控员和本科室主任复核修改后确定。

3 结果

3.1 临床特征

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分布情况±s)

经过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特征分析后发现,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为急性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轻度呼吸道症状。人副流感病毒感染患者多表现为鼻塞、咽痛、声嘶、喘息、大量粘脓痰等。而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多以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起病,其中体温37.5~38.5℃之间居多,高热患者少见。病情变化较快,2~3日后多转变为以咳嗽、咯少量白粘痰、喉间气冲感、咽喉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支气管炎等。其中喉间气冲感为鼻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表现,检测发现66.13%的患者可有此类表现。有别于其他病毒感染。

3.2 中医辨证分型

辨证分型属于外感风邪证者最多,其余依次是外感风热证,外感风寒证,外感风寒化热证,外感风热夹湿证者,见表2。

表2 124例鼻病毒感染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综上所述,列入本次研究的124例经病毒病原学检测证实为鼻病毒感染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可得到4个证型,归纳为4个类别:外感风邪证49例,外感风热证34例,外感风寒化热证21例,外感风热夹湿证18例。

4 讨论

人体呼吸道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外界病毒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有关调查显示,病毒侵袭人体后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的比例极大地超过了细菌感染人体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比例。因为病毒大多具有起较强的传染性,且起病急骤,传播迅速,易于传变,具有较高的发病机率和死亡比例。而鼻病毒是导致人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感染后可导致上、下呼吸道感染,常发生普通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病,可表现为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或咽痛、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鼻病毒致病多发生在气温变化明显时,尤以春、秋季为主。主要传播方式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其传播也较快,主要传染源为鼻病毒携带者与鼻病毒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感染的潜伏约为1~2天。鼻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可存在于人体鼻腔粘膜局部、唾液、鼻涕与痰液中,并且可以随鼻涕、喷嚏、咳嗽等方式排除体外。人群对鼻病毒普遍易感,可致多个年龄阶层发病,感染率最高的为婴幼儿及老人。

从本研究的证候特点可以看出发热,恶风,咳嗽,咽喉痒,喉间气冲感,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等症状较多见,证型集中在外感风邪证、外感风热证、外感风寒化热证、外感风热夹湿证。风邪伤人,多从皮毛、口鼻侵袭人体,从而进一步导致肺卫失和,导致咳嗽病发生。鼻病毒的致病特性与中医学风邪致病特点相似,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鼻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组织培养病毒分离可通过从鼻咽分泌物及咽拭子中分离病毒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或猴肾细胞及HeLa细胞等,经培养2~3 d后用中和抗体做中和试验和空斑形成试验,进行特异的血清型鉴定;血清学检测包括补体结合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荧光及酶联免疫试验等,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交叉反应抗原以覆盖众多HRV血清型,使得这些方法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分子生物学检测多限于HRV的实验室研究, RT-PCR的方法对HRV检测较组织培养更敏感、更快捷,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1]。因此探讨并归纳鼻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对于诊断、治疗等有极大的意义。由于鼻病毒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高,寻找有效的抗鼻病毒治疗方法是多年来受关注的课题。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抗菌及对症治疗,然而此时抗菌药物使用多不适宜,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较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现今抗病毒药物应用比较多的则是利巴韦林,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尚可,但这些药物在改善患者的咳嗽、咯痰症状方面的效果欠佳。鼻病毒血清型多,且病毒抗原不断变异,针对每一种血清型都研究出相应的疫苗来预防鼻病毒感染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现今正在进行试验研究的抗鼻病毒药物如吡罗达韦化合物、恩韦肟等由于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使用[2-6]。而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且中草药具有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其中的某些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具有诱发人体内干扰素产生的作用,从而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肺通气功能的改善与微循环的改善,进一步可以达到减轻患者的病情、缩短程、降低死亡率的目的。此时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待进一步通过大样本研究探索本病的证治规律。

[1] 于勇,董梅.检验与临床诊断呼吸病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61-262.

[2] 沈军,朱启镕.鼻病毒致儿童下呼吸道感染[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5-6.

[3] Waston K.G.,brown R.N.,Cameron R,et al.An orally bioavailable oxime ether capsid binder with potent acticity against human rhinovirus[J].J Med Chem,2003,46(15):3181-3184.

[4] 樊士勇,李松,郑志兵.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6):1247-1249.

[5] 于靓靓,李琳,沙浩东.抗鼻病毒抑制剂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3,41(22):17-19.

[6] 田君,井申荣,曾韦锟.抗人鼻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2009,31(S1):502-504.

TCM Syndrome Analysis of 124 Patients with Rhinovirus Infection

HE Yong-shi1, QU Jing-lai2

(1.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2.Shenzh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Shenzhen518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rhinovirus infection and its TCM syndromes. Methods: RT-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ommon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ion in the outpatients and the inpatients who met included criteria with pharyngeal swab or nasopharyngeal drain, in which the single HRV infection cases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symptoms, the physical signs, and the TCM syndromes. 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is disease were fever, aversion to wind, sweating, stuffy nose, or runny nose, itchy throat pain, cough, white phlegm, hoarse voice, gas rushing upwards feeling, and thirst. Conclusion: The main TCM syndromes for rhinovirus infection are as follows: the pattern of wind-cold contraction, the pattern of wind-heat contraction, the pattern of wind-cold transforming into wind-heat, the pattern of wind-heat contraction with dampness.

Rhinovirus; Clinical features; TCM syndrome

2016-07-27

2016-09-12

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20140317214445858)

何咏诗(1991-),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及呼吸病诊治研究。

*通讯作者:曲敬来(1956-),男,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知识管理及呼吸病诊治研究。

R254

A

1002-2392(2017)04-0037-03

猜你喜欢
外感病毒感染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