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版“医教共舞”启示录

2017-09-03 10:09张晓利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医教医学院医学院校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川北版“医教共舞”启示录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在医教协同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和医学院校都会思考的问题。

抓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抓核心竞争力。自2014年,教育部等国家六部委提出医教协同,拉开了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很多医院和医学院校开始“牵手恋爱”,探索早临床、多临床,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

3年来,医教协同逐渐弥补了“只能培养合格的医学生,却不能造就合格的临床医生”“硕士、博士不会看病”等中国医学院培养模式的不足。

川贵作为西部大省,在探索过程中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6月24日,在中国医院院长年会“走进大西南”天府峰会的“川北镜像:医疗协同、创新管理”分论坛上,5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他们在医教协同实践中的所思、所做、所得。

借医教协同打造核心竞争力

“医教协同”概念的落地,使医院和医学院校面对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但在医教协同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双方都会思考的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董志认为,对于医院来说,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医院应不断创新,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格管理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术、高度团结的人才队伍。

对于学校来说,应缓解医学人才培养压力,扩大办学范围,在临床师资方面获得医院有效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教育环节、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较多的动手机会,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然而,医教协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医院与高校的发展历程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据董志介绍,第一阶段是以大学为中心,医院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附属单位,是医学院校学生临床实习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第二阶段以学术为中心,医院及高级临床医师参加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改革,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在做。”董志介绍说,此阶段让学生早期接触到患者,做到了以问题、疾病为导向。

第三阶段以卫生系统为中心,医学院校为医疗卫生系统服务。

董志表示,在医改不断挺进的今天,高校和医院的联合,理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提高医疗水平之路,是医院和高校双赢互利的良策。但在不断探索中发现,高校医教协同尚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董志指出有五大问题:一是医学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二是医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三是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不够贴近,四是医学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不够匹配,五是学校教学管理和医院行政管理不协调。

“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临床需求对接,但目前临床以系统为核心,而医学院校的课程却仍有以学科为中心的痕迹。”董志说。

川北医学院教务处处长李春平介绍说,在我国,医学院校多实行的是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4+1”培养模式,即2年生物医学课程和2年临床医学课程,1年临床实习。这一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涵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设计存在学习内容重复、学科横向联系少、基础与临床脱节、讲授多实践少、学生专业意识形成滞后等诸多弊端。

临床医学生必须达到228学分,但院校的选修课存在“人文课程设置多,学生选得少”的通病。学习方式属于灌输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摆在众多医学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

目前,在医教协同下,医学院校规范了医学教育的教育类型,积极打造构建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走全科医生培养特色之路

在董志看来,每个医院都有与其他机构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再加上贵州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需求,遵义医学院找到了以农村订单为特色,免费培养全科医学生的特色之路。经过7年的探索,这已成为遵义医学院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分级诊疗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在“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中,每万人口要有2~3名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生总人数30万。而目前,全国仅有18万左右的全科医生。

遵义医学院副院长李春鸣表示,要培养一批适应基层医疗卫生需要,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且“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医疗人才。

据李春鸣介绍,大学五年里,全科医学系的学生将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领取补助生活费等优待。毕业后,将以全科医生的身份回到当地乡镇卫生院工作。

遵义医学院从2010年至今,已连续7年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全科医学方向)进行培养,目前共培养学生1522人,已有三届毕业生进入规培基地。

“全科医生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李春鸣表示,遵义医学院集合了卫生计生委、一线教师、学生代表、教育专家、疾控中心、乡镇医院等多方观点,精心制定了满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服务需求的培养方案。

为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全科医生,遵义医学院是煞费苦心。据李春鸣介绍,该院首先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巩固为基层服务的观念意识,让学生有扎根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课程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像苗医苗药、老年医学等适应基层卫生需求的特色课程。

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遵义医学院也进行了不少值得称赞的探索,构建了全学程实践教育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56.5%;利用寒暑假时间,以亲友健康管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教学方法上,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推出CBL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式课堂等;同时,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学习,并以遴选导生的方式,发动学生互助学习。

由于农村定向医学生的实习模式与临床医学生不同,遵义医学院打通了四级联动实习模式,即到三甲医院轮转,以县级医院为主体实习,到乡镇医院熟悉工作环境,到疾控中心培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毕业后,还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帮助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目前,遵义医学院全科医生的培养蒸蒸日上,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的高度赞扬,被多家媒体报道。

探索学院型医院

随着医改推进,公立医院必须选择走医疗型医院还是走学院型医院之路。在李春平看来,走学院型发展道路是个不错的选择。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作为川北医学院的非直属医院,开启了学院型医院的探索,建立了一整套教学体系。

拥有79年院史的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拥有一院三区的格局,是成都西部区域医疗中心。院长雷建国意识到,单纯量的扩张,比床位、比经济指标的时期将过去,医院应更加重视医教研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医学教育、疑难重症的救治是政府赋予三级甲等医院的职责。

于是,雷建国带领医院确定了“提档升级、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努力实施发展方式从外延扩量转变为内涵提质,管理理念从经验式转变为科学化,经营模式从粗放高耗转变为精细节能,学科结构从大综合小专科转变为大专科大综合的“四个转变”。

雷建国认为,若把医院比喻成大鹏,那么教学和科研则是大鹏的两个翅膀,只有翅膀够强,鸟才能飞得高远。“医疗做得好,代表的是今天;科研做得好,代表的是明天;教学做得好,代表医院的未来。”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积极探索教育体系建设,逐步将教学上升到和医疗同等,甚至是比医疗更重要的位置。该院把教学作为“一把手”工程,由院长亲自来抓,把科教科分为主管专科科室和教研室两部分;设置了督导组,将成绩和满意度分别与教研室主任个人年终绩效挂钩,与专科科室月度绩效、年终评先选优挂钩。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雷建国表示,为调动教师积极性,该院在给予“晋升晋级评估时给予加分,外派学习和重点骨干培养时享有优先权”等精神奖励的同时,还给教学津贴、师资的培训费、教学奖励等物质激励;建立了教师考核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自愿报名、公开试讲、技能考核、专家评价等遴选教师;按主讲教师、带教老师、精英教师三类行文进行资格认定,并对所有教师的认定、培养、工作及考核情况进行归档管理。

在教学实施方面,该院采用了院级层面、研室层面、专科科室层面的分层实施,从不同方面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每年针对实习生、规培生、进修生进行全院公共技能培训、各专科轮转,组织临床见习,并设有完善的全程教学考试和实习生考试制度;还专门成立德育教研室,由院长、书记亲自授课,对学生每年开展医德医风培训。

为保障教学,该院设立专账,实行专款专用;探索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坚持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院级领导听课的三级评价原则,通过学生评价、教师互评、教学培训评价、学期考试成绩四个维度选出优秀教师,并与个人职业生涯、晋升进级、绩效直接挂钩。

几年的探索,该院教学体系建设实现了教学实施、监管和保障、研究和创新三层面的管理创新,使规培生在临床早期就能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创下优异成绩;在科研和讲学方面,连续多次获得奖项。

建一支强劲的人才队伍

作为川北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的南充市中心医院,在论坛上,晒出了几组漂亮的数字,诠释着医院人才培养的硕果,这无疑是得益于医教协同。

如现有33名博士和博士后,有37名硕士生导师,有337名硕士,有395名在职的高级职称专家,有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医院始终在努力打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院长彭海涛表示,该院于2005年增挂了川北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目前,人才高地雏型已形成。

还有一组数据: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9.2%,住院治愈好转率达97.2%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2.4%,临床路径完成率达92.6%。这是人才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创造的佳绩。

彭海涛表示,该院已尝到了医教协同、人才培养的甜头。在南充市中心医院,人才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人才助推核心技术攻坚,已成功开展川东北首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高颈部多节段脊髓内肿瘤切除并椎管重建术等共计21项。

此外,人才培养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使院科研教学相得益彰方面,同样功不可没,成就了医院门诊业务、住院人次、手术台数逐年增长。

目前,由南充市中心医院牵头成立了南充市医疗集团、领衔成立了区域远程诊疗中心、搭建了县级医院共建共管平台,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惠及海内外群众,成为区域疑难危急重症诊疗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院在医教协同下形成了一整套的人才管理制度。“医院应考虑持续、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该拘泥于现在。”彭海涛认为,学科是立院之基,人才是立院之本,管理是立院之气,文化是立院之魂。

据彭海涛介绍,该院以“办党和人民满意的三甲医院,建国内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的蓝图为指引,制定了一系列涵盖人才规划、引进、培养、开发、管理等政策措施。

该院推崇引进人才、本土人才一视同仁,以生日慰问、生病看望、吊唁家属等人文为抓手,通过文化再造,让各类人才在医院扎根;每年选送一批人才到国内、国外培训,鼓励带薪进修,到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给予“保障住房,解决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支持科研教学”等激励政策。

同时,彭海涛主张精准引才,以助推学科、专业的发展,还会为其搭建发展的平台,如特聘了美籍专家母其文博士,并投入7000余万元打造了南充市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脑功能康复与开发研究所;特聘海归专家冯刚,为其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了组织与工程干细胞研究所、生物治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

教学相长使人才队伍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逐渐由量变向质变转化。这正是南充市中心医院的真实写照。

找寻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5+3”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医学教育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养培养。

李春平表示,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困境:如怎样解决规培和专业学位相衔接;董志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尤其是可以进行规范化培训的非医学院校教学医院,把规培和专业学位结合起来就更难。

在中国医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根本无法与国外医学院相比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提倡PPI、TBO、翻转课堂的临床教学手段改革,也是一大难题。

另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医生资格考试有所冲突,亦是一大困境。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提到,要控制医学本科招生的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规模。那么,在落实这一要求的同时,怎样发挥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同样存在困惑。

面对上述困境,李春平认为,应学会适应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主张拒绝“驼鸟式”的医学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推崇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据李春平介绍,川北医学院探索了“2+2+1”模式、“4+1”模式和“3+1+1”模式。三种模式分别是分段式整合,2年基础生物医学课程整合,2年临床专业课程整合;以系统形成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按照各系统形成独立课程;全程教学模式,即3年在校教育,1年基地理论教学,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1年临床实习均不变。

其次,进行与“岗位胜任力”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2013年9月,川北医学院实施了“卓越医师培养试点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各系统形成“结构功能与疾病”的课程。

再次,医建联一体化的院校建设,川北医学院组织非直属教学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探索了学院型医院,达到了医院与校本部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得到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机会,解决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性教学的“瓶颈”,提高了临床本科人才质量。

最后,李春平指出,医教协同要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集各级各部门智慧,需要加快标准化、规范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费保障机制,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推动各地深入实施。

猜你喜欢
医教医学院医学院校
新乡医学院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