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研究

2017-09-04 17:39高云璐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遣唐使中日关系

高云璐

[提要] 唐朝的中国,政治经济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开放包容性程度高,是东亚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尚处于奴隶制的日本出于对唐朝文化的渴求,陆续派出遣唐使,以此为契机,学习与汲取唐朝文化,以用于本国的发展。本文以遣唐使为研究重点,介绍遣唐使概况,着重分析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关键词:遣唐使;中日关系;文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19日

一、遣唐使概况

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据史书记载,703年,遣唐使粟田真人受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设宴招待;二是进献贡物,同时获得中国的赏赐。日本遣唐使向唐朝进贡的主要物品有琥珀、玛瑙、宝器等。日本派遣唐使来唐,主要是出于对唐先进繁荣文化的学习,而唐朝赏赐的物品如乐器、铜镜、大刀等文物正是日本所需要的。在唐待了18年的吉备真备,回国时带回许多重要文物典籍等。同时,大量的医学书籍传入日本;平安时代的学问僧在唐期间很注重书籍、经典、佛像等物的抄写和复制。遣唐使本身在中国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回国后,在两国的文化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使日本文化焕然一新,因此在日本古代史中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天平文化”。

二、遣唐使在日本学习唐朝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成熟以及航海技术的不发达,中日两国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外交活动,遣唐使作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桥梁,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在日本学习唐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遣唐使制度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民间交往。遣唐使来返中日两国开拓并发展两国的海上航线。为了更好地学习唐朝的文明,日本大规模地发展海路交通。交通线路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日本的国内需求以及两国政府以遣唐使为纽带的交流不断地扩大,中日间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商船作為民间海上贸易的物质载体,日益重要。海上贸易起初是以唐朝的商船去往日本为主,一般载运有香料、陶瓷和佛教物品等。随着遣唐使的不断来访以及中日两国的交往深入,商船中也不乏由日本去往中国的,且双方往来的物品逐渐由奢侈品转向生活必需品,往来的主体也逐渐由官方转向民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海上贸易方式。

其次,遣唐使制度促进了日本政治制度的变革。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离不开自身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典章。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的完备,让遣唐使们为之敬仰。通过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引进学习唐朝先进的典章律令,积极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日本政府把遣唐使们学习的各项政治制度以及法律典章用于改革和创新自身的制度,从年号、中央集权和礼仪、仪式等方面开展社会改革。具有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化改新开展后,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再次,日本的文化与科技也受到了唐朝文明的极大影响。汲取和学习唐朝文明是日本派出遣唐使的最主要目的。日本遣唐使带回的大多都是唐朝文物包括法律典章、经史典籍、佛教书籍以及诗词歌赋,还有唐朝的物品比如茶具等。在文字上,日本开始竞相模仿汉文,8世纪前,吉备真备在日本人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的基础上,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成“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则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在教育上,大化改新后,日本汲取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诗词歌赋上,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集很是流行。唐朝的文化影响着日本本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日本文化走向成熟。唐朝科技在东亚处于领先地位,其农业、手工业、医药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建筑等方面发展较为成熟,通过遣唐使的中介作用,日本科技也在汲取和学习唐朝科技,有了一定的进步。

最后,日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唐朝的影响。唐朝的繁盛使得日本政府以及民众对唐朝的仰慕达到顶点,唐朝的物品在日本极其畅销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当时的日本可以称为唐朝的缩影。建筑上,日本仿照唐朝建设寺院与城市,最具代表的是位于今日奈良的平城京和位于京都的平安京,其规模与长安城一模一样;在服饰上,日本的“和服”也是借鉴了唐朝的服饰风格,以至于现在还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在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上,整个贵族社会弥漫着以唐为荣的风气,民众的社会习惯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朝的国力在不断地衰退。与此同时,因日本经济不堪负荷,遣唐使失去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官方也不再派遣遣唐使到中国,遣唐使制度也不复存在。但毋庸置疑的是,曾经的遣唐使制度对日本外交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日本派出遣唐使不仅是为了汲取和学习唐朝的繁荣文化,还为了参与东亚国家秩序的构建。日本通过遣唐使,协调日本与唐朝的外交关系,并且调整其在朝鲜半岛的政策,以及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构建东亚的国家秩序。日本想要增强其在东亚的影响力,由此在东亚国际关系中保持相当的地位。日本与新罗以及渤海的外交活动深刻影响着当时由唐帝国所主导的东亚国家秩序的构建。

遣唐使制度促进了由中国唐朝主导的东亚文化圈的交流模式的形成。唐朝先进且强大的文明,影响着东亚各国的文化发展,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东亚各国学习唐朝文化和礼仪,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共同拥有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等。日本学习和汲取唐朝文明,使中国文化深入其文化根部,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独有文明。共同的文化氛围使得日本能够在东亚有着一定的地位,与东亚各国更好地交流。

遣唐使的到来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间的往来,为日后中日关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模式范本。

四、结语

总之,遣唐使作为中日两国沟通的桥梁,为日本学习与汲取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艺术科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主动学习外来文化并取长补短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遣唐使不畏路途遥远,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是外交理念所需要的。展望未来,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应该延续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历历.百年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伊宁.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J].学理论,2015.36.

[3]王献玲.遣唐使与日本的汉字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高媛媛.试论遣唐使与日本科技文化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遣唐使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加藤嘉一:新时代“遣唐使”的“至暗时刻”
加藤嘉一 新时代“遣唐使”的“至暗时刻”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遣唐使废止原因刍议
浅谈《古事记》里“女子军团”的故事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