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研究

2017-09-04 05:06刘晓丹张熙凤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失范网络道德涂尔干

刘晓丹 张熙凤

摘 要 19世纪中后期,法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经济相对繁荣,而社会局面却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严重,传统道德规范失去权威。针对道德失范问题,涂尔干提出了道德教育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屡屡发生,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本文从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出发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做出理性解读,并对矫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提供启示。

关键词 涂尔干 道德教育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失范

作者简介:刘晓丹,西安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张熙凤,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与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B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79

什么是“失范”?從字面上看,失范即没有或失去了规范,通常情况下表现为由于社会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社会反常状态。社会学中,涂尔干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正处于剧烈的道德转型过程中。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在新的环境中,传统的道德规范欠缺约束力,而新兴伦理规范尚未完全确立,由此产生了一些道德标准混乱、道德真空的现象。大学生作为中国巨大网民群体的重要部分,网络暴力行为、信息污染行为和网络侵权行为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在他们之中频频发生,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

虽然现下我国的时代背景与与涂尔干时期的法国社会存在差别,但由此引起的道德失范问题本质上不乏相似之处。因此,本文试图用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相关理论,来关注与解读我国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特殊的时代背景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推动力。19世纪后半叶,法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们对物质、感官享受的追求愈加强烈,传统道德权威丧失,社会危机严重。涂尔干目睹了当时法国社会各种问题,为了结束混乱的社会状态,实现社会安定,他提出要重塑道德权威、重构道德秩序,加强道德对人行为的调节作用,并要对全体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一)道德的三要素

道德的第一要素是纪律精神。涂尔干将道德视为各种规范的集合,它的作用在于明确人们在各种既定情境下应如何行动。规范的目的在于对行为提出限制,使人们的行为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即“常规性”,它是纪律要素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是权威性。“倘若没有权威,纪律就不会出现”。 纪律显示出的某种权威力量迫使人们只能默认与服从,人们才会按照纪律规定的方式去行动。纪律就是要对高于一己私心的规矩抱有敬畏之心和主动服从,使行为符合规范。

道德的第二要素是对群体的依恋。根据人类行为的目的,涂尔干将人类行为分为个人目的和“非个人”目的行为。这个“非个人”既不是行动者自身,也不是行动者之外的某个人或其他许多人,它是“超个人”的有自己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动方式的“自成一体”的有机实体,即社会,“除了由个人的联合所形成的群体,即社会,就不再有任何外在于或超越于个人的东西了。于是,道德目标也就是那些以社会为对象的目标。只有根据集体利益而进行的行动才是合乎道德地行动。” 涂尔干鲜明指出了社会是道德的起点、社会利益是道德行动的目标,这也是其确立道德教育任务和目标的理论依据。

道德的第三要素是自律精神。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第三要素中,自主、自治、自律是含义相通的三个词,指人们完整清晰的对道德行为予以认识与理解,从而自愿接受、遵从道德规范,诚心向往高尚的道德追求,无需任何外部强迫与约束。因为对事物、对规范的认识有赖于知识,所以道德的第三要素也是道德的知性。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个人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目的,即使个人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受到外在环境、所受教育和主体等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统一。涂尔干承认社会和道德准则的权威,他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更多侧重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道德准则,这些具体道德规则和准则就是道德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涂尔干认为科学和历史能引导人去思考、理解生活,从而真正面向现实,因此他主张把科学和历史作为德育赖以进行的两大基础课程体系。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根据道德的第三要素,涂尔干指出道德教育不是宣讲也非灌输,真正的道德教育是解释,是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一条从对规范的认识出发,到对规范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产生道德行为的动机,最后落实到自律行为上,这样的一条轨迹。解释和理解是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效果。同时,涂尔干还强调了学校教育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校教育是孩子从小而密的家庭通往社会的桥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权威来自于其对自身所代表的更高权威的意识和对自身崇高使命的认识与尊重,教师要以身作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践行规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状

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广泛渗透,由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嬗变也对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网络道德失范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缺失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或自律而产生的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一种非常态行为。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积极热情,但面对泥沙俱下信息洪流,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易受信息糟粕的影响,产生道德失范现象。一些大学生沉溺网络、浏览和传播不健康信息、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参与网络暴力、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对此不以为然,更有甚者参与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盗版侵权和散播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而最近见诸于媒体的大学生“裸贷”风波更是对全社会敲响了警钟。网络道德失范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着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创建和和谐校园的构建,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加以削弱。

在当前复杂多元的信息化环境之下,矫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升网民道德、净化网络环境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紧急必要之举。因此,本文试图从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出发对此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启示

(一)原有的道德规范体制约束性欠缺,需要重新树立新的约束体制

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相对都生活在 “熟人空间”里,道德主要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俗以及社会舆论这三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人们具有较为强烈道德意识和相对规范的道德行为。但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的空间里,人们的交往常常抹去了真实身份,语言行为转化为虚拟的数字化符号,缺少外界监督,道德只能依靠内心信念这一支力量维系。传统规范的约束力減少,就容易出现伦理道德上的不规范行为。极富好奇心和活力的大学生在更自由的网络空间里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忽视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道德的要求,从而削弱自身的道德责任感,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

一些高校意识到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教材创新、课堂教授、新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但是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系,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建立一套针对大学生、符合大学生行为特点的网络道德规范势在必行。且由于网络是新生的事物,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具有滞后性,完全赶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给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现阶段,必须适应网络的发展,针对网路发展趋势和新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明公约,防微杜渐,同时也使网络执法有法可依。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在促进大学生文明上网的过程中势必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自律精神,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涂尔干认为,对于道德行为而言,外在的行为规范是他律的,而真正的道德行为则应该是自律的,自律是道德行为的内在要求。道德自律的实质就是自己为自己立法,能充分体现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与内控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道德不像现实道德那样可以直观依靠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他律”机制,它更加的依赖道德主体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要强化自律,对不良信息要进行防范和过滤,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在网络世界里也要保持客观公正,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而规范的言论发表,不哗众取宠、不盲目传播,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其次,要进行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大学生要即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进行改正。大学生要养成自律的精神,更进一步要做到“慎独”,即无论外界是否监管和干扰,也能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自省和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所提出的修养方法,也是大学生进行自律的重要途径。把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扩展到网络道德当中,有利于从传统道德教育中汲取力量,从根源上挖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修养水平。在网络环境中,提升个人修养,要求大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大学生只有养成自律精神,才能杜绝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道德权威的重新构建需要整个社会的群策合力

涂尔干一生都在寻找治疗自己社会的办法。当道德教育的目的逐渐背离其本质时,人们会逐渐失去道德规范的约束,并且变得更加浮躁和冷漠。道德教育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群体出现问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应该是一个国家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良好示范,是一个国家活力与动力的重要象征。但如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不仅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的威胁,也使人们对现今高等教育的水平产生质疑,但为此反思和努力的不应只有高校、教育界,还应包括与大学生紧密相联系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

道德教育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要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维度上应保持高校、社会、家庭与大学生自身道德教育的一致性。高校要担当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力军,转变网络道德教育观念,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家长要反思是否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放任自流,自己在孩子网络道德品格养成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言传身教;大学生更要审视自己是否具有大学生应有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道德素质,是否做到知行一致;社会中的个人要审视自己的言论与行为是否为大学生做出了良好的示范,网络运营商则要反思是否为了利益而罔顾规范和道德原则,而加剧了网络中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

教育是民族大计,是民生之基。从根本上来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矫正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道德权威的维护与继承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支持。

注释: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沈杰、失谐汉译.道德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60.

杨秀文、隋丽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32).228.

参考文献:

[1][法]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4.

[2]玉镇、肖成俊.网络言论失范及其多中心治理.当代法学.2016(3).

[3]廖小平、张长明.论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及其主要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刘晓.涂尔干的“失范与重建新秩序"学说及其当代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4).

[5]张佳.转型期社会软控制理论初探——使用涂尔干理论分析道德失范现象.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猜你喜欢
失范网络道德涂尔干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东野圭吾小说中自杀行为浅析——基于涂尔干《自杀论》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法律社会学——涂尔干与韦伯之比较
“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与规范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及其引导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国基层政府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