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研—产模式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研究

2017-09-04 16:07赵运英毛银闫沐黄狄萱邓禹
科技视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赵运英+毛银+闫沐+黄狄萱+邓禹

【摘 要】文章以生物工程专业为试点,论述了学研产培养模式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了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各环节的改革措施,总结了实行学研产模式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培养人才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学研产;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我校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而生物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一直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多次的国际交流中发现,优秀的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时,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IT、Purdue University,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Virginia、Kansas State University等。这些优秀的国外院校在工科教学中一直认为学研产一体化是非常好的培养模式。

1 学研产培养模式及其重要性

学研产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企业社会资源,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研产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 “学”指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其他的相关课程的学习;“研”指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自由选择相应的课题,对课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方案,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产”指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利用企业实习机会,学生亲身参与到企业生产中,直观地了解行业现状,从而明确自身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最终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于实践生产。“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三者的相互交融、渗透和提升。此模式中,把教学与产研相联系可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科研部门与生产和教学相联系,可以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服务于教育,实现科研价值的回归;生产部门通过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可以引进科技成果和高级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2]。

2 学研产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2.1 “学”——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基础

教学仍然是本科生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教材陈旧,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广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针对这样的问题,教改过程中做了相应的改革。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经过与坚持教学一线数年的老教师以及具有海外背景的青年教师的探讨,淘汰了一批浅显、陈旧的教材内容,同时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的教学课程,加强专业外语教学,重视双语教学。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定期补充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任课教师及时更新课件,将科研、生产实践的最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强化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根据生物工程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增开非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多修非本专业课程,包括食品、化工、设计、商业、经济等方面的课程,让本科生的课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涉猎非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开阔眼界,开发创新性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生物工程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很多专业知识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方老师讲,学生听的输入模式,学生缺乏主动意识,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导致理论知识没法深刻理解,教学效果较差。经过改革,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提高教师的讲课能力,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开设公开课,开展教师会讲比赛,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典型分子生物过程做成动画,同时教师讲解,以图像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3];再者,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每堂课均设有学生讨论时间,学生提问时间,把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中。总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大胆改革输入式教学方式,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 “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论深化

学研产教学模式中,研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深化,更是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在培养模式的研究环节,做了一下几点改革:

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能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学院开设了各类基础实验课程,如微生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发酵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必备的一些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动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质粒DNA的提取、DNA浓度的测定、PCR基因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实验。在掌握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给予开放新课题,学生自由组队,通过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拟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得出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授课教师全程把关,在学生的方法正确的前体下不干预学生的研究思路,在学生遇见问题和困难,老师可以帮助解决,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辅助学生实验顺利进行[4]。通过这种实验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更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習能力,开拓了创新性科研思维,这种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本科教育仅仅是基础教育,通过本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研并没有系统的认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进入各类实践基地研究室,对科研感兴趣、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在校内选择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类丰富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从教师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中,选择能独立完成的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将“学和研”有机结合起来[5]。endprint

2.3 “产”——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将学与产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学办历史悠久,几十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分布于轻工行业的各个领域,学院在轻工行业中久负盛名,一直以来,与各大有影响力的企业均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益海嘉里、DSM、宜兴协联、青岛啤酒等,签订了长期联合培养育人的协议,作为学生“产”的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给予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充裕的实习经费,每年都安排毕业生去企业实习。实习期间,由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安排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到研发中心、中试车间或实验室从事生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出完整的车间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摆布图、车间布局图和设备小样图图库等,同时会针对车间内某一实际问题或难题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实习,避免“走马观花”,“光看不动”的模式[6]。通过企业实习后,部分对企业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留在企业完成毕业课题,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工程设计部分或者课题。另外一部分学生则可以带着企业的课题回到学校的研究室完成研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校内导师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原则,以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校外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确保学生在企业平台上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为今后进入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生接触市场、接触企业,既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也增强对企业的基本认识;既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也了解职场对于职业人士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使学生在毕业迈向社会之前,对社会竞争和职场规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真正做到学研产一体化结合。

3 总结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学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学研产模式的运行已初见成效,学生在各类校级、省级或者国家级的竞赛中屡获嘉奖,我校生物工程毕业生在行业中的认可度较高,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较好,学生大多可以有1-3个工作岗位可选,而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能够直接保研、考研或者出国深造,在科研之道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当然,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办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形成一套具有生物工程专业特色的学研产培养模式体系,仍是我院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例如,大力引进人才,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继续加大学研产合作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扩大与知名大型企业、科研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战略合作,以生产、科研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明杰,兰海.坚持产学研结合,培養创新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0):113-114.

[2]续勇波,兰建强,杨焕文.产学研合作培养烟草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23-25.

[3]赵运英,徐国强,曹春蕾,杜婕,蒋伶活.本科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效果[J].广东化工,2015,14(42):234-235.

[4]苏成付.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97-6498.

[5]邓禹,毛银.国际化背景下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东化工, 2017,9(44):274-275.

[6]李兆丰, 顾正彪,程力,洪雁.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科教创新,2011(31):26.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