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

2017-09-05 09:24刘亮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对策

刘亮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内涵与表现,分析了产生“精神贫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矫治对策:经济资助是基础,继续完善各种“奖”、“助”、“贷”政策;环境引导是前提,发挥家庭、校园、社会环境的积极引导;思想疏导是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自我教育是保障,采用“自我教育法”实现“自我脱贫”。

【关键词】 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原因;对策

农村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其精神上的贫困亟需引起社会的关注,隐藏在农村贫困大学生背后,心理压力过大、思想认知不足等“精神缺钙”现象,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扶贫先扶志”,加强自我教育和疏导,克服精神匮乏、思想“缺钙”,同时与社会资助、环境引导相结合,众志成城,真正消除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促进农村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内涵和表现

1、“精神贫困”的科学内涵

“精神贫困”是指某一类社会群体或个人因种种因素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精神风貌的一种精神状态。[1]“精神贫困”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言,是指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扰,由于心理素质、思想状况等差异性,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或思想上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物质上的贫困是导致“精神贫困”的直接原因,“精神贫困”是物质贫困的现实表现,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而精神上的贫穷却是长期的,才是真正的贫穷。

2、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含义和表现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是指学生个体面对学业、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困扰,由于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同,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突出地表现为思想和心理上的扭曲。[2]贫困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讲,承担的经济压力更大,在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扰也更多,更容易出现“精神贫困”现象。

当下,农村贫困大学生已构成贫困大学生的主要来源。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高达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又呈现隐蔽又多样的表现,比如:为学费和生活费的担忧焦虑;同龄学生对比产生自卑甚至妒忌怨恨心理;牺牲父母幸福供养读书下的沉重心理负担;在见识、语言、娱乐才能等方面差距的自卑感等等。这些不良思想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日益严重,如不正确及时纠正,必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健康。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剖析

1、经济相对匮乏

经济上的压力是造成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而农村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更大,更容易出现“精神贫困”。资料显示:大学生人均缴费平均在3000~8000元左右,普通高校為4000~8000元左右,重点院校和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和生活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平均费用每年为一万元左右。[3]每年的教育开支对普通农村家庭来说确实难以维持,我国大学生新学期收费时间与农作物成熟收获期不一致的矛盾又导致农村学生开学缴费难的特有困境,而高校一次性交清费用的政策,更加剧了支付困难。面对校园里各种请客交往费、生日聚会等无奈性消费,农村贫困大学生不得不省吃俭用,通过勤工俭学、课外兼职等方式赚取费用,时间上的过多投入既影响到个人学业,也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不利环境影响

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来看,人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家庭环境来说,农村贫困大学生父母多为朴实、憨厚的农民,成长于相对单纯简单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从校园环境来说,经济清贫,精神需求满足先天不足,农村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礼仪等综合素质上确实存在不足,加上校园攀比、歧视等问题,容易产生自卑、封闭甚至自我否定;从社会环境来说,农村贫困学生从小生活在地域相对封闭,交通、信息不便地区,与外界接触较少,面对复杂多变、物欲横流的城市生活,容易被引诱自暴自弃甚至堕落。

3、思想认知不足

农村贫困大学生面对与周围同学之间的反差对比,若不能端正心态、正确认识就容易陷入思想误区,产生心理障碍。面对见识、语言、娱乐才能等方面与他人的差距,如果不能找准定位、保持乐观心态,确实容易产生自卑,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加上年轻人天生自尊心、虚荣心的驱使,农村贫困学生大都不愿提起、甚至害怕别人的怜悯和同情;现实生活的清贫、物质上的断层不仅造成他们心灵的极其脆弱,更容易让他们充满嫉妒,甚至产生怨恨仇富、敌视社会等错误心态。这些错误认识导致他们思想出现偏差,是“精神贫困”的直接来源。

4、心理压力过大

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的影响,相比于其他大学生而言心理压力更大。首先,成才压力更大,他们深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得家庭的艰辛,害怕辜负父母、亲人的期望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其次,学业压力更大,为减轻负担而投入勤工俭学时间过多,导致学习时间缩减,这无疑加剧了学业的压力;再者,就业压力更大,农村贫困大学生多数都是贷款上学,他们迫切希望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归还求学贷款,面对“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实现,其就业压力更大;最后,自我压力更大,农村同辈外出打工参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怀疑,造成“知识的无力感”的尴尬。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矫治对策

1、经济资助是基础,继续完善各种“奖”、“助”、“贷”政策

物质是精神的前提和基础,经济贫困是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重要原因。从国家层面来说,推进完善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保障大学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大学通过此种途径缓解经济困难;从社会层面来说,企业要为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和寒暑假工机会,在尊重隐私,保护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他们更多经济上的资助;从学校层面来说,完善奖、助学金评选制度,加强贫困生的甄别和贫困等级的评定,为那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服务,开放部分技术性、科研实验性勤工助学岗位,在锻炼农村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endprint

2、环境引导是前提,发挥家庭、校园、社会环境的积极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表明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矫治农村贫困大学精神贫困必须以环境引导为前提,充分发挥家庭、校园、社会环境的积极引导作用,做到“润物细无声”。从家庭环境来看,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多多锻炼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引导孩子乐观主动融入校园、融入社会;从校园环境来看,鼓励农村贫困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禁止给贫困生“贴标签”,营造公平有爱的校园环境,保护农村贫困大学生脆弱的心灵;从社会环境来看,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让贫苦大学生认识到“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不要过多的去妒忌甚至怨恨社会。

3、思想疏导是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扶贫先扶志”,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精神脱贫”的关键。学校和教师要主动关注、积极疏导,使用“理论灌输法”传递“贫困也是人生的一笔特有财富”的观点,纠正贫困学生自暴自弃的错误想法;采取“实践锻炼法”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提升自我思想觉悟;发挥“榜样示范法”的作用,树立典型示范引导,增强学生信心,树立目标意识;运用“咨询辅导法”深入了解、积极融入学生,打开学生心扉,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心灵的阳光普照大地。

4、自我教育是保障,采用“自我教育法”实现“自我脱贫”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实现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必须调动其自觉性、主动性,以“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教育水平,实现精神上主动“脱贫”。采取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第一,可采用个体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批评等方式提升自我修养;第二,可采用集体自我教育,组织开展“诚信”、“感恩”、“自强”等集体主题教育活动,对自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农村贫困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自我教育、促进自我激励,从而促使贫困生健康快乐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大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关注贫困大学生特别是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这一严峻现实,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收入、心理压力、社会环境等的独特影响,更容易产生思想上的问题,出现“精神缺钙”。帮助农村贫困大学以坦然的态度直面自己精神上的贫困,提高身心素质,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注 释】

[1] 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05).

[2] 郑伟.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探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

[3] 何祥林,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J].求索,2006(01).

【參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2] 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8.

[3] 陈富泉.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4] 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04).

【作者简介】

刘 亮(1990-)男,湖北天门人,研究方向: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