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为捐赠文物农民开追思会

2017-09-08 23:30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义举追思会捐赠者

何刚的“义无反顾”和故宫的“有情有义”,展现了一幅文物捐赠和保护的美丽图景

32年前,淳朴的河南农民何刚,拒绝了文物贩子送上门来的一蛇皮袋现金,风尘仆仆地从家乡走进紫禁城的大门,将在自家院子中挖到的19件文物悉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这19件元代银器,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元代银器方面藏品的空白,意义重大。完成捐赠之后,何刚的名字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上,木底金字。故宫还给了他8000元奖励,并额外给了1000元路费。

捐赠文物的那一年,何刚只有22岁,头发浓密,浓眉大耳,笑得眼睛弯弯,敦厚质朴。他没想到之后的人生会走得如此坎坷:第一任妻子亡故,第二任妻子又罹患尿毒症去世,老父亲股骨头坏死,老母亲肋部摔伤……家里就五亩地,一家人的生活,原本就靠何刚外出打工维持,现在更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何刚的儿子何俊清2009年才结婚,但过了没几年,女方嫌家里穷,没婆婆照顾孩子,又离了。“人家都说,这个坎过去了,一辈子也就过来了。但我家是一个坎接一个坎,一直有个坎,一直在坎里。”何俊清说,“有时候爸爸也说,苦啊,苦啊,苦也要好好过啊。”

当然,故宫一直都没有忘记何刚的义举,在了解到何刚家里的不幸遭遇后,曾两次伸出援手,资助他10万元。5月30日,在山東济南打工的何刚遭遇工地事故,不幸遇难,劳苦的一生被终止在54岁。

6月22日,绵绵细雨中,故宫,这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皇家宫殿,第一次举行仪式,对一位默默无闻、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民追忆哀思。这场追思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何刚生前的善举——将价值不菲的文物捐献给国家,需要的是法律意识与个人品质。人的区别不在于外表,不在于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深处那一份朴实、守法之心,只要心灵深处有着这份正义,就是一个值得敬仰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由此,他的人生故事也变得更加令人瞩目。

在追思会前,故宫第一时间发文悼念,并再次向家属捐赠10万元。在追思会上,和父亲一样不善言辞的何刚的儿子何俊清,说的最多的是“谢谢”。“从小父亲教育我做人要真诚、正直,他这么说也这么做。他经常说,文物是国家的,别人给再多钱也不能卖。”何俊清表示,父亲的捐赠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谢谢你们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帮助,这份恩情我爸生前就经常说。谢谢。我也会做一个正直、善良、有奉献的好人。”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今天,我们不仅是哀悼何刚的不幸遇难,也不仅是感恩他为故宫博物院作出的贡献,更多的是希望将他这种身在困境中还能恪守原则、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扬出去。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都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这就是何刚告诉我们的道理。”

媒体评点:从物质奖励,到生活保障,再到追思哀悼,故宫的举动一定程度上是彰显人文关怀的自选动作,这也正是被网友推崇“有情有义”的原因。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故宫此举更像是一次对捐赠者价值的宣示和回归,展示了除了证书奖励、金钱激励之外的另一种褒奖方式:用情意打动人心。这无论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文物捐赠群体,都是一个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尝试。

捐赠还是不捐赠?这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但该如何对待捐赠者?却理应是一道具备温情的必答题。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像何刚儿子所说的那样,“就是以后翻修房子再挖出文物,我也依然捐给国家。”(文昕雨,人民网·观点频道)

话题拓展:拒绝诱惑,不图名利;纯真而朴素的精神;罕见的老实人;仁心义举;选择;财富;价值;感恩;温暖;向小人物致敬;不忘义举是对善行的弘扬;情义无价;不悔一生;好人不该被遗忘……endprint

猜你喜欢
义举追思会捐赠者
先生已逝,精神永驻
——薛全福教授追思会纪实
安重根的哈尔滨义举与电影《爱国魂》
The unusual gym man
西安思源学院举办陈忠实先生追思会
有联大家改
蒋大宗教授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沪召开
上海版专举行追思会深情缅怀首任校长万启盈
第五师八十一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 凝聚社会正能量
“抗冰雪,献真情”救灾款物捐赠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