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和骗子综合征

2017-09-08 14:42贡水
检察风云 2017年17期
关键词:惠勒克鲁格达克

贡水

抢劫犯:自以为是被抓现行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阿瑟·惠勒的壮汉未戴面具,也没有进行任何伪装,不慌不忙地在大白天抢劫了两家匹兹堡银行。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便被捉拿归案。他在观看警察给的监控录像时,感到无比惊讶,很不服气地说:“我明明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了呀!”

惠勒说得也不无道理,毕竟柠檬汁的酸性可以让其当做隐形墨水使用,涂在脸上就能在监控录像前消失于无形。柠檬汁遇上热量,会氧化转变成棕色,显露出信息。他只要不靠近热源,应该就不会显现出来。警官仔细对惠勒进行了体检,确定他未吸毒,也没有发疯,医生未开具过精神病证明。

这个案例公布后,引起了美国康纳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达宁和他指导的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的关注,决定找一找是什么原因导致抢劫犯惠勒的智商低到犯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错误。从而验证对某个领域缺乏技巧或能力之人,是否也会缺乏自我认知。

达宁和克鲁格设计了一些非常巧妙的测试,首先邀请专业喜剧演员对30则笑话的趣味性进行评估,接着让65名大学生做出评价,然后让他们比较自己的判断与那些专业喜剧演员的看法之间的吻合度。他们还被问及与其他人相比,自己辨别趣味性的能力如何,结果多数人认为高于一般水平。但是按照参与者完成任务的能力高低进行排队时,却发现了一种相当有趣的现象: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自我能力的评价最为准确;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的能力略高于平均水平;而那些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自我能力评判最不准确。

因为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测试人的主观幽默感,所以研究人员又进行了重复实验,内容是逻辑推理和语法方面的测试,都有既定的答案。他们每次都能发现相同的规律:那些表现最差的人,同样也最不擅长进行自我能力评判。在总共三项实验中,表现最差的25%的人里面,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比其他2/3的学生更优秀。后来研究人员走出实验室,来到射击场。向一些枪械爱好者提问了一些枪械安全方面的问题。和上几次实验一样,那些答对数量最少的人,高估了他们对枪械安全的了解。即使其他参与者对能力最弱的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反馈,他们仍然意识不到自己在整组成员中处于垫底水平。

这种“个人实际能力与自我评判能力的双重缺失”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实验测试中,更真实地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体现在学识上,也包括其他方面能力的认知。例如,在选秀节目中,选手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淘汰,总认为自己其实符合要求,甚至非常出色。一个对猎枪知之甚少的猎人,对自身的猎枪知识水平的判断是最离谱的。临床经验糟糕的医生,通常最不可能察觉到自身的无能。其实,人们在并不熟悉的领域里,自以为是的毛病常常使其或多或少高估自己的技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真正水平。

无知者:认知困难无端自负

1999年,达宁和克鲁格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题為《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的研究报告。他们引用了三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无知比博学更容易给人带来自信。”(查尔斯·达尔文)和“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是:那些确信无疑的人总是很蠢,而任何有哪怕一点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优柔寡断,自我怀疑。”(伯特兰·罗素)指出这三位哲学家和科学家是发现这个问题的先驱。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在各个社会及知识领域的能力都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有部分人自我感觉极其优秀,过度自信。后来这种“自我感觉优秀”的错觉,便被称之为“杜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简称“达克效应”(D-K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个人能力水平确实会影响自我意识。

“达克效应”清楚地解释了为何我们会遇到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他们自以为聪明,幽默,能力很强,而真实能力却往往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差之千里。正是这些表现不佳的人,更容易忽视自己的缺点。“无知人无畏”,他们的无畏给别人造成一个错误印象,觉得他们似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其实承认“我不知道”并不可怕,发现了自己“不知道”才能引领我们走向“知道”。大脑可以引导我们生活和工作,但它不能正确衡量我们“不知道”的尺度。有时只有正确检视自己,问自己是否确实“知道”,并坦然接受“不知道”,才能真正变成精通者。这并不是一种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达宁和克鲁格提出,自我能力评判水平的高低有赖于某些与之相匹配的核心能力——任务完成能力的高低。能力最弱者往往同时缺乏这两种素养,他们不仅缺少实力,也缺少意识到自己能力欠缺的智慧。在最终的关键性测试中,针对在逻辑推理任务中表现较差的一组参与者,研究人员对其进行训练,结果他们的自我能力评判水平有所提升。

要避免“达克效应”,首先必须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意识,承认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为主地封闭各路信息来源,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其次是增加知识容量,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正如希腊哲学家芝诺的比喻那样,人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圈,知识越多,圆圈的周长就越长,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随着知识的增长,圆圈越来越大,接触到的外界就越广阔,就会越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这时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第三是多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来自外界不断的反馈帮助我们认识别人眼中不同的自己。我们的大脑不是想象的那样,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性。由于长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对事情形成了一种自己的看法。由于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评判是否正确,因此我们不会去质疑自己是错误的。通过与人交流分享经验,通过别人眼里的世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就能避免因错误的认知带来的盲目自信。endprint

佼佼者:低估自己实际水平

前面的实验提到,认知分数排在前面的一些优秀学生普遍低估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实际上,一些较出色的人反而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真正厉害的人却总是显得非常谦虚。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觉得简单的问题对于别人来说也应该一样的简单。这种现象和“达克效应”相反,被称之为“骗子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指个体按照客观标准评价为已经获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他们感觉自己是在欺骗别人,并且害怕被别人发现这种欺骗行为。

这一概念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家波林·克兰塞博士和苏珊娜·艾姆斯发现并提出。他们注意到,很多取得较高成就的女性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运气、时机或别人给予的信心,因此感到自身的成功存在欺诈性,不配获得成功,自己就像是一个骗子。

你是否怀疑过自己会在某一时刻被揭穿,或是担心被人发现自己是一个骗子,或者害怕自己会出差错,因为这会证明你并不是那么完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不擅长。如果你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你就可能是患上了“骗子综合征”,心理学上更准确的术语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即“从内心里否定自我能力”。

如果你患上了“骗子综合征”,就会无法相信自己的成功是本人努力或技能过硬的结果,而是将所有成就归功于机缘巧合或其他人的善心;或者觉得这些成就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自己刻苦努力和长时间兢兢业业的付出,并没有犯什么错误而已;甚至认为“既然我可以做到,那么任何人都行”。

“骗子综合征”实际上并不等同于做个“骗子”,不是有意识地故意欺骗他人。不是指那些在成功之前一直在假装成功的人们,这样做可以在你信心不断增强前,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很有信心的假象。它也不是指我们时不时都会经历的自我怀疑时刻,尤其是我們在尝试新鲜事物时产生的自我怀疑。

事实证明,“骗子综合征”群体真的是很有能力,知识渊博,或是技术过硬,他们很成功,擅长于自己做的事情。问题在于就是不相信自身的成功,准确地说无法内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即便所有的证据都在证明自身的优秀。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骗子综合征”,但通常出现在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群体中。据统计,约有70%的人会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患上某种程度的“骗子综合征”。

“骗子综合征”经常会与“自我怀疑”(self-doubt)混淆在一起。例如,在尝试新鲜事物时,因为担心进展是否顺利,是否还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人们都喜欢戏称自己患上了“骗子综合征”。实际上这些都是“自我怀疑”,是正常现象。但是在取得优秀业绩,并且有证据证明你很成功时,你还在自我怀疑甚至产生焦虑,这就是“骗子综合征”了。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惠勒克鲁格达克
鲍里斯·约翰逊,拜相之前先离婚?
为什么是他设计了那么多上海地标建筑?
“搭便车”
黛安·克鲁格 美貌只是敲门砖
加州大学枪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