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复图书馆:早期海归学子的科学梦

2017-09-08 14:20潘真
检察风云 2017年17期
关键词:赵元任本社科学

潘真

1931年元旦,92岁高龄的马相伯先生不顾风寒,赶到亚尔培路533号(今陕西南路235号),参加中国最早的公共科技图书馆——明复图书馆的揭幕典礼。致词的蔡元培先生,向公众解释馆名的由来:“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

这里的“本社”,即诞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科学社”。一战爆发前夕,康奈尔聚集了一批顶尖的中国留学生,“科学救国”是其共同的理想。1915年10月25日,他们成立了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设想创办杂志、图书馆,唤起民众爱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

1918年,中国科学社创始人和《科学》月刊编辑部主要成员陆续回国,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也从康奈尔转移到南京、上海等地。1927年,科学社曾在南京创办规模很小的中国科学社图书馆,但不久毁于兵火。1928年,科学社决定在上海购地,建立社所和图书馆。

在圖书馆筹备期间不幸溺水身亡的科学社骨干胡明复,年仅36岁,是中国首位在国外获数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胡明复与胞弟胡刚复被南洋公学校长张元济称为“奇童”。

胡明复在1910年与胡适等一同考取“庚子赔款”第二届留美生,入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与赵元任同班。1912年胡适从该校农学院转到文理学院,三人同班,均为学霸。1913年,三人同时被推荐为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会员。1914年临近大学毕业时,胡明复、赵元任又被推举为美国科学学术联谊会会员。毕业前后,胡明复与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杨杏佛等筹备创立科学社和《科学》杂志。1914年秋天,胡明复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1917年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刊物《美国数学会会刊》第19卷第4期上发表,是中国人在美国最早发表的数学论文。他婉拒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名校的聘书,立志要将其兄胡敦复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学府。

1918年起,他创办并主持多年大同大学数学系。他一到校就倡议成立了“大同大学数理研究会”,作《误差论》等讲演深受学生们欢迎。他全身心投入大同的日常工作,甚至亲手绘图设计了新闸路西康路口大同大学的校舍。他还把自己的积蓄尽数垫入,以济校困,被后人称颂为“毁家兴学,劳怨不辞”。北伐军抵沪后,他被推举为上海政治分会教育委员会第一任教育委员。

胡明复曾说,他们这一代生长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使中国富强,必须甘当为中国科学开路的“小工”。所以,办校、教学之余,他还为科学的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应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之聘,兼任数学函授社主任,主持编写一批普及性的数学书籍,翻译并出版《科学大纲》等普及性科学书籍,编写微积分、高等分析等教材。受中国科学社的委托,与另一位哈佛数学博士姜立夫一起拟定数学名词(当时称“算学名词”)。

明复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建造于1929年,墙角的奠基石上孙科的题词清晰可辨:中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二日中国科学社为明复图书馆举行奠基礼。蔡元培曾盛赞这是合乎科学装置的图书馆,并殷切希望将来能扩充为书版博物馆——陈列古代圣经,广纳四方善本,并建议南京、北平、杭州和上海各图书馆及各藏书家将甲骨文,明、元、宋甚至唐、隋等年代的刻本、抄本都送来陈列。

在民国时期诞生的众多公共图书馆中,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和中华学艺社的学艺图书馆以其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推进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被尊为专业图书馆界中的“双璧”。endprint

猜你喜欢
赵元任本社科学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本社征订广告
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
店员嘲笑赵元任
美籍华人学者赵元任的多彩婚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