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2017-09-10 06:49尹红日
神州·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用户行为图书馆管理大数据

尹红日

摘要:基于大數据的图书馆管理,要牢牢抓住大数据这一关键词。无论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等,都需要以大数据思维,对图书馆管理进行改革和发展。因此,从当前图书馆管理现状入手,指出大数据条件下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能够为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用户行为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冲击下的发展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但用户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图书馆资源管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利用好大数据进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是图书馆未来是否能够获得健康发展的关键。

1图书馆管理与大数据的关联

1.1图书馆管理涉及的大数据

图书馆管理与大数据之间主要涉及基本服务数据、馆藏数据以及用户数据三个方面。

基本用户数据是指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比如:图书馆全年开放天数、到馆人次、图书借阅数量、图书馆网站访问次数、官方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推送等,各类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数据。

馆藏数据主要是指图文数据馆藏量、电子资源馆藏量、中文图书馆藏料、图书数量等。

读者数据主要是指注册读者以学历划分,可以区别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以职业性质划分,可以区别为教师、职工等,其它以阅读习惯、行为轨迹、个人偏好等进行各种所属类别的划分。

1.2大数据与图书馆管理的必然联系

图书馆管理产生的各类数据必然与信息社会大数据密切相关。而图书馆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基础数据,对图书馆推荐购书提高采购效率、改进管理行为以及进行读者行为分析。比如,在针对读者行为分析方面,通过对读者到达图书馆后具体处于哪个区域,是否使用了电子阅览室,读者对何种资源感兴趣,进行检索时的知识分类利用程度,具体借阅了哪些图书等等的行为轨迹的分析,可以通过概率测算出馆藏资源信息的有效性、使用率等,从而为图书馆管理提供量化的管理指标,并推断出读者后续将要产生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提高采购效率方面,通过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云服务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清晰地判断哪些资源属于热门资源的类型等。比对这些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最终使提升资源效率。

1.3大数据对图书馆管理产生的影响

大数据对图书馆管理员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用户轨迹、书馆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以及量化管理三个方面。

在用户轨迹方面,图书馆存在很多显性基础数据和隐性基础数据。显性数据经常表现为图书的借阅次数、知识分类需求类型等方面;隐性数据则表现为用户图书馆检索与语义化化知识分类系统应用等方面。通过这些数据的获得与分析,为图书馆知识分类的改进提供了大数据条件下改进的基本资料。

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方面主要表现在,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图书馆管理过程能够细化到,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到层次上。同时在判断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依据事实数据对用户需求进行决策分析。

量化管理是指图书馆在综合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概率性事件的发生,从对馆藏资源的购买、用户服务的精准性甚至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有目的的图书馆量化管理。

2图书馆管理应用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2.1数据获取问题

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大数据的获取是庞大而繁杂的工程。无论是借阅记录、数据咨询记录、或者是视频、音频、声像、图形、文字等,都要通过图书馆数据中心进行采集、收集和整理。因此,要将庞大的无序化数据整理成为有序、可用的事实数据,大数据图书馆管理平台的建立成为必然。

2.2人才培养问题

传统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为主的工作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辨别、提取、筛选和利用数据,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人才的核心技术能力。因此图书馆管理人才需要既能够面对面服务于用户的人才;也需要具备数据处理的思维和技术的人才。由此,复合型人才是大数据图书馆管理品质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由于中国的大量图书馆属于国家公益性质的非营利性机构,在馆内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老资格”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高度稳定性,意味着图书馆在吸纳优秀的专业人才方面产生岗位满员的困境。

2.3用户个人隐私的安全性问题

图书馆共享平台意味着图书馆大数据的显著特性是:开放性。开放数据模式意味着在整个数据链组成环节中容易出现用户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数据技术门槛降低的大环境下,数据安全与用户隐私成为大数据图书馆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3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升的对策

3.1以建立共享平台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

要对数量庞大的图书馆管理大数据进行有序化的归纳总结和整理,图书馆就必须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部门。以共享平台为基础对图书馆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做出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建立图书馆大数据共享平台,是图书馆大数据有序化的必要条件。

3.2建立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图书馆管理的实施者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吸纳和培养具备数据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图书馆管理借助于大数据提升图书馆管理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尤其要注重人才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促使图书馆管理行为以用户为核心,真正起到知识传播的作用。

3.3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图书馆数据的安全性,主要从表现在技术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方面以及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在技术上对相关信息要采取一定的加密手段,管理人员要划拨专门资金,对用户隐私和内部数据资料进行安全状态的实时维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应用,主要针对数据泄露问题,要追查源头,使肇事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职业道德教育中,安全教育是守护图书馆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安全的源头性保障。

总结

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各个行业都必须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必须严格从数据技术、数据安全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着手改进图书馆管理机制、能力、手段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传夫,钱鸥,代钰珠.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07)

[2]陈茫,周力青,吕艳娥.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4(01)

[3]李白杨,张心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大数据问题初探[J].情报科学.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用户行为图书馆管理大数据
电力高校图书馆转型智库服务的研究
智能化管理对我国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探析
柔性管理及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核心应用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