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式城镇化的样本

2017-09-12 05:55王向阳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平罗县城镇化村民

□ 王向阳

今年年初,笔者在宁夏平罗县调研,了解到平罗县近五年来城镇化速度提升非常快,201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70%左右。

资料显示,平罗县人口不到30万人,2010年城市人口9万人,到2016年城市人口已近20万人。笔者随机走访的邵家桥村第5村民小组在村生活的农户已不足十户,该村原有六七十户,可见平罗县城镇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

进城是一种农民的主动选择,也是政策引导的结果

平罗县农民进城,具有广泛的内生性需求。

目前,平罗农村男青年结婚,在县城买房已成为必须满足的条件,在县城没有房子,农村男青年找到结婚对象的可能性很小。调研中有村民对笔者说:“平罗有房子,对象有得谈;没有房子,对象没得谈!”

此外,平罗县地处西北,冬季漫长而寒冷,在村里生活的农民冬季取暖是个大问题。以四口之家为例,冬季取暖需要用煤5吨左右,一个冬季花费2000元;不仅花钱多,还不卫生。于是,选择集中供暖,也是平罗农民进城购房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两个农民自身因素外,平罗农民进城的步伐,与平罗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当地政策高度契合。平罗农民进城,是当地政府在土地、教育、信贷等政策的综合引导下进行的。

2010年,平罗充分利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之利,县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就业岗位猛增,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政府大力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支持大户进村开展规模经营,财政以每亩50元或30元的补贴进行扶持。政府还动员乡、村、组干部帮助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之后,大量农民开始进城打工。农民为了工作方便而在县城买房,成为了平罗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

与之相配套的是,平罗还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政策,笔者在调研期间一直没有看到正式文件,据了解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可以凭借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购房贷款。有农户还对笔者抱怨:“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像催命似的,没有打工收入也要还钱!”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平罗农民进城步伐开始加快。

平罗近些年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政策对农民进城买房也有较大影响。撤点并校政策使得很多农村孩子上学非常不方便,于是就有大批农村家长选择进城买房。以头闸镇为例,全镇12个行政村、1个新建社区,目前只保留了镇里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这一硕果仅存的学校从2015年初中部已经停止招生。而反观县城小学教育,五年前还只有两三所小学,短短五年内已经有了近十所小学。有资料表明,平罗县城目前学校数量的缺口还很大。

由此看来,撤点并校政策的施行,对于农民是釜底抽薪,不论学生家长愿不愿意进城、能不能进城,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会倒逼他们进城。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可以说教育政策沦为了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工具,这是需要避免的。

农业收入为平罗农民进城提供了基础条件

平罗农业不仅具有保障性,更具有发展性。平罗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和广泛,是依托便利而强大的农业生产体系而产生的高产农业实现的。

天下黄河富宁夏。地处宁北平原的平罗县具有典型的塞上江南特征,农民不仅可以轻松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收入还很可观。

平罗县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机械进地作业也很方便,尤其是当地大田作物玉米,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平罗县有引黄河灌溉之便,而且农业水利设施完善,渠系完整,农业用水便捷。在平罗农村,即使是老人也可实现轻松种田。

平罗县人少地多,户均土地面积大,户均耕地二三十亩,且荒地较多,亩均收益在千元以上。平罗农业一年一季,不仅大田作物玉米产量高,而且还有特色经济作物枸杞、菟丝子等经济效益也比较高。平罗土地多,羊、牛、猪、鸡放养空间充足,便于发展庭院经济。因此,平罗农民养牛羊非常普遍。

因此,平罗普通农民一年能有两三万的农业纯收入,丝毫不低于年轻人在城务工收入。访谈时偶遇一位80岁的老人,他竟然还种着15亩地,养了7只鸡、5只羊、6只雁。

笔者在访谈中,问及进城买房资金来源,村民大都表示购房首付款多为农业积累所得,也就是说,当地村民家庭积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所得。由此可见,平罗农民进城买房,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极具平罗特色的两栖式城镇化模式

平罗农民进城开始于2010年,2013、2014年逐步达到高潮。但从2016年开始,已有部分农民选择返回农村。

农民进城的启动器在城市,城市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结构本身的支撑。失去了产业基础的城镇化,注定昙花一现。从平罗农民进城实践来看,平罗的县域经济还无法为进城农民提供稳定、有保障且可持续的工作岗位。

平罗县域经济产业格局中,以煤、铁等资源型产业为主,资源型企业分量极重,辅以餐饮等服务业,而其他行业发展非常有限。因此,进城就业的农民,大都集中在中低产业链条中的中低环节,这一环节的特征就是费力多、收入少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平罗的资源型企业,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大,波动明显。2014年,全国煤炭价格下滑,加之资源型工厂开始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原先一个锅炉运转需要二三十人,现在只需要四五人即可。

进城农民一旦过了40岁,打工机会就越来越少。以当地某矿业工厂招工为例,招工要求年龄在18周岁以上、40岁以下,学历初中以上,高中和中专优先。无法进厂的农民,只能打零工,比如建筑工地上当瓦工。而平罗县冬季寒冷而漫长,零下一二十度的低温使得户外作业非常困难,很难有工可打。

失业和无法就业的平罗农民会怎么办呢?由于有农业的支撑,平罗农民在进城打工困难时,他们就开始返回农村,有些村民就找大户把流转的土地要回来自己耕种,有些村民在自家承包地基础上适度扩大经营规模,并辅以牛羊等养殖,丰富庭院经济,以此来对抗来自城市的风险。

因此平罗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方面农民百分之六七十均已进城买房且多在城市打工,另一方面是进城农民只有很少一部分流转了自家的承包地。大部分进城农户选择了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进城打工、冬季进城生活的方式。

为什么当地农民进城之后,还坚持耕种自家的承包地呢?笔者调查了解到,农民进城的打工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开支、孩子上学和农资投入,而农业收入作为家庭积累沉淀下来。缺少了农业收入的家庭,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会非常大。

可以说,正是由于平罗农业的发达,才加快了当地短时间内快速城市化的步伐,但反过来看,一旦失去了农业这一重要的支持性和平衡性力量,在城市生活的平罗农民就“如坐针毡”。正闸村张家庄一位50多岁的张姓村民,前些年把土地流转给本村大户,去年进城打工。据其自述,“出去厂里不要,半年没挣钱,我就回来了!”他把自家10多亩的承包地从流转户那里要回来自己耕种。在他看来,种地虽说辛苦,但有保障,有稳定的收入。

正闸镇一位经营农资20多年的包地大户吴学军,一语道破这一群体的困境:“建筑行业用工量大时,大部分人可以搞搞建筑;建筑行业用工量少时,种地就是农民的最后一道保障!国家不解决这一部分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怎么可能放心地把土地交出去?”

笔者还了解到,平罗部分农户还存在“租房种地”现象。2013年,平罗在少数村庄进行了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对土房较多的自然村进行了整村改造。据笔者在正闸村余家庄了解到的情况,平罗县以土房每平方米300元、砖房每平方米600元、装修的砖房每平方米700元到800元的价格进行拆房补偿,宅基地按照一户一宅8000元进行补偿。

农民房子拆掉以后,县里有工可打时一切无忧,但随着打工困难,有部分村民选择回村种地,回村种地却无房可住,在城乡之间往返终究不便,只能选择在村里租房。当然,搞增减挂钩试点的村庄,在平罗县只是少数,大部分村民是可以很方便地回村种地的。

政府引导型农民进城的隐忧

平罗县的城镇化是政府引导型城镇化的一个样本。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城镇化率,速度惊人,但鉴于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消费性有余而生产性不足、以乡支城、不确定性等特征,永久性进城的农民会是少数,相当一部分农民是阶段性进城。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民回村生活。

因此,平罗的城镇化之路还是有很多隐忧,农民进城的“四怕”就体现了这种隐忧。

一怕进城无工可打,失去了稳定就业岗位的进城农民,就会成为彻底的城市负担和家庭累赘,这是农民进城后最怕的事情。二怕回村无田可种,从上文我们已经了解到,平罗农民进城过程中农业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三怕回家无房可住。对于现在四五十岁的农民工,即便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可能在城市生活下去,即便能够生活下去,对于农民家庭而言,在城市买一套房子已是极限,这意味着空间有限的房子内,必须承载三代人的生活,可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几代人很难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父辈回村居住。四怕孩子无学可上。

平罗的城镇化实践告诉我们,农民进城的启动器和发展极在城市,可稳定器却在农村。要想实践出一条高质量、有保障且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党委政府必须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有保障、可持续的工作岗位,这是农民进城之基;另一方面,为农民进城留后路。◀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平罗县城镇化村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平罗县五人制足球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关于平罗县家庭农场的发展形势的分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