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临床变化

2017-09-12 06:09胡成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活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胡成军

(保定市徐水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观察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临床变化

胡成军

(保定市徐水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 对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41例,对这些患者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观察记录后比较。结果 输血后,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较之输血前,改善程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的患者,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局呈现出下降的现象,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补充,以保证输血的有效性。

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在许多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例如因手术、严重外伤、消化道疾病以及创伤性脏器破裂等原因造成的大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大量输血,以抢救患者的生命[1-2]。但研究表明,若是大量输血频繁,或长期输血,可能会引起与输血有关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能够构成一个网状结构与血小板结合,以达到止血的作用,是国家公认的凝血因子。本文旨在探究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变化,探讨大量输血对FIB、PLT等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进行大量输血的患者41例,本次所有入选病例入院后经各项检查确诊且24 h红细胞悬液输注量均超过2000 mL(10U),排除有严重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排除严重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疾病,药物因素等导致的凝血障碍患者;排除术前诊断为先天凝血功能异常者;所有患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组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平均(38.22±5.21)岁;体重45~81 kg,平均(61.39±10.12)kg;依据创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进行评定15~25分,平均(20.89±2.21)分;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位(5288.35±2122.34)mL,平均输血量为(5689.28±2165.41)mL;其中骨科19例,神经外科17例,其他科室5例。

1.2 方法

1.2.1 输血方法

为本次研究的4 1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均输注400~800 mL的血浆以及10~21 U的悬浮红细胞,血浆平均输注量为(516.22±315.21)mL,悬浮红细胞平均输注量为(12.34±3.21)U,将患者的输血速度控制在5~15 mL/min为宜,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成分血液均由本市中心血站提供。

1.2.2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在输血前及输血后采集本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每次4 mL,分别加入EDTAK2抗凝管、枸橼酸钠抗凝管中,并进行混匀,之后及时送检,以保证检验结果有效性。

1.2.3 血液标本检测

本次标本检查采用SYSMEX五分类血液分析仪XT-2000i及其配套试剂用于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而经枸缘酸钠抗凝标本则采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并观察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记录后进行对比研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对比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如表1所示,输血后的FIB、PLT指标水平均低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比较(±s)

表1 输血前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FIB(g/L) PLT(×109/L)输血前 41 4.21±0.97 184.78±53.24输血后 41 2.25±0.54 77.01±33.12 t 3.95 3.95 P<0.05 <0.05

2.2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本组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如表2所示,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PT(s) TT(s) APTT(s)输血前 41 15.65±8.43 19.00±7.66 31.43±8.47输血后 41 41.33±8.25 39.21±7.58 51.33±8.35 t 5.84 5.04 4.49 P<0.05 <0.05 <0.05

3 讨 论

对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是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方法,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是帮助患者恢复血容量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概率,降低死亡率。在输血过程中,也为患者输注了大量的红细胞。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治疗后,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下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量输注血液大都只含无活性的PLT,导致了患者PLT的稀释性减少;而在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已经成为由肝合成的第一因子,是公认的凝血因子。FIB的减少,会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水平[6]。这就是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水平也会随着大量输血的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若是患者在接受大量悬浮红细胞输注后,医务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衡量大量输血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等成分补充,降低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证输血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中,将41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纳入本组,并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结果可知,本组患者输血前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分别为(4.21±0.97)g/L、(184.78±53.24)×109/L、(15.65±8.43)s、(19.00±7.66)s、(31.43±8.47)s,输血后的指标分别为(2.25±0.54)g/L、(77.00±33.12)×109/L、(41.33±8.25)s、(39.21±7.58)s、(51.33±8.35)s,比较得出,输血后患者的FIB、PLT水平所降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输血后,由于大量的悬浮红细胞输注,使得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可出现明显下降,需要补充分成分血,以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1] 段韶云,陈 炎.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1(33):50.

[2] 帕提古丽·阿不都热合曼,艾合买提·阿不拉.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06):1027-1028.

[3] 田 燕,朱艳玲.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02):291.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46.11

B

ISSN.2095-8242.2017.037.7153.02

猜你喜欢
活酶凝血酶原凝血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检测在妊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血府逐瘀汤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研究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载脂蛋白A1/B比值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