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09-12 06:09张美琼申梨亚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肌间麻药臂丛

袁 纳,牛 涛,赵 剑,张美琼,龚 伟,申梨亚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200)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

袁 纳,牛 涛,赵 剑,张美琼,龚 伟,申梨亚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医院,云南 西双版纳 66620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将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B)组的患者采取在超声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而对照组(A)组的患者采取传统的盲穿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局部麻醉药用量、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B组的神经阻滞效果优良率为96%,A组的神经阻滞效果优良率为84%,B组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麻醉药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B组均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引导的臂丛神经阻滞有效的避免了传统穿刺的盲目性,穿刺成功率高,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在上肢手术中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麻醉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1]。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常用的局麻药物包括1%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等。如果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因穿刺操作不当导致药物误推入腋动脉或是椎动脉等,很有可能会引起局麻药物中毒反应。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不仅可以为麻醉医生在术中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带来帮助,更改变了麻醉医生以往对常规技术的理解,提升了麻醉安全。本研究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的ASA分级均为I~II级,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14~65岁,平均(38.6±2.9)岁,体重35~76 Kg,平均(63.8±3.6)Kg。所有患者均无麻醉药物过敏史、麻醉禁忌症以及手术禁忌症。随机将这50例患者分为A、B组各25例,A组为盲探法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B超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

1.2.1使用仪器

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频率8.0~12MHz)。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

1.2.2 麻醉方法

A组患者应用盲探法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者头偏向健侧并在患侧肩下垫软枕,将穿刺部位进行充分暴露之后,做好常规皮肤消毒工作,铺无菌巾。选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作为穿刺点,用左手食指将皮肤固定,右手持7号短针头缓慢推进。当患者有异感时,或是触及横突,则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注射器,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则可注入局麻药15 mL。药物注射完后观察10 min,看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若无不良反应,则用7号针紧贴左手食指尖向紧邻腋动脉方向进针,在有筋膜突破感时松开针尖,见针头随动脉搏动而无血液溢出,回抽无血后注入10 mL局麻药。B组患者应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方法进行麻醉。进行麻醉前的体位准备以及皮肤准备与A组相同。之后用B超仪超声探头垂直于肌间沟处进行定位,在B超引导下选定穿刺点并将针刺入斜角肌间隙。超声扫描显示臂丛神经上、中、下三干。之后根据B超监视下穿刺针的活动分别于中斜角肌下干深方、上干浅方、肌皮神经旁、腋动脉旁注射局麻药5 mL、5 mL、3 mL、3 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局麻药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优秀:阻滞范围完善,患者无痛苦且对麻醉效果满意;良好:阻滞范围欠完善,患者有轻微痛苦;尚可:阻滞范围不完善,患者痛苦感明显,且出现躁动情绪,通过加深麻醉后勉强完成手术;差:阻滞范围不全,需改用其他麻醉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A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4%,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2.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麻醉起效时间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局麻药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后体征均较平稳,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局麻药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s)

注:与A组同时点比较,*P<0.05。

短暂呼吸困难(n)A组 25 5.65±1.85 13.74±2.39 25 B组 25 6.32±1.04 6.87±1.85* 16*组别 例数 麻醉起效时间(min)局麻药用量(mL)

3 讨 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适用于手、前臂、上臂以及肩部各种手术,其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2]。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方法:肌间沟法、腋路法、锁骨上法,其中肌间沟法是进行上臂和肩部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3]。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采用肌间沟法进行麻醉。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采用盲探法进行穿刺部位的选择以及注药,麻醉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麻醉师的操作经验,其往往存在麻醉效果不够完善,一次性局麻药用量大,易产生局麻药中毒等缺陷,同时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易于损伤神经和血管。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超声技术在肌间沟及腋窝臂丛神经阻滞中得到广泛应用[4-5]。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使得麻醉操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且局麻药用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麻醉中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同时也降低了盲探所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0.

[2] 陈宁花,胡秀琴.连续臂丛阻滞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284.

[3] 倪 容,韩传刚,王力甚.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12,35(6):557.

[4] 崔旭蕾,徐仲煌,陈绍辉,等.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3):269.

[5] 莫伟波,黎必万,陆彬堂,等.超声引导下不同给药方法在经腋径路臂丛神经两点阻滞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0,16(20):2183.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14

B

ISSN.2095-8242.2017.037.7170.02

猜你喜欢
肌间麻药臂丛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脱单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麻药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