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三年间

2017-09-13 15:30子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校园足球足球运动足球

子宜

如你在盛夏的八月走进内蒙古草原,面对那坦荡无垠的绿草地,看着那奔驰而过的蒙古马以及沉默而刚毅的牧人,你会不会联想到绿色的足球场?身高虽低却耐力极强的蒙古马,坚韧度极强的牧人,是否与足球运动需要的精神有某种相关?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国务院确定的省级足球改革试点,自此,内蒙古地区的校园足球拉开了序幕,也标志着国家要改变“养了一棵树,毁掉了大片林”的体育运动发展模式,正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金志扬所说:“要做大分母,做强分子,培养会踢球的科学家、公务员、商人及工程师……”

这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中国足球运动的一个战略性转移。

发轫于2014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普及率之高是史无前例的。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对投身于校园足球的行政领导、校长、教师、学生来说则是一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过程。

“三年小成,九年大成”,三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见到了哪些效果?遇到了哪些障碍?今后六年、九年,乃至更长的历史阶段中,校园足球该迈出怎样的步伐?

场景一:

时间:2017年7月24日上午

地点: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

细雨霏霏,2017“一带一路”内蒙古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在北京四中呼和浩特分校图书馆举行。

在足球运动发展上,我们尽管有“宋代就有蹴鞠”的说法,但在现代足球运动上,我们绝对是后来者,真正的足球运动始于民国初年,那么,地处边远的内蒙古地区何时才有了足球运动的雏形?针对这一问题几乎查阅不到民国时期的文献记录。

相关链接

民国成立后, 现代足球运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推广,在全民浓厚的足球氛围中,中国足球竞技水平有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足球竞技人才,如李惠堂、林志泉等。当时中国队也因此成为亚洲一流强队。1913 年至1934 年, 远东运动会一共召开了十届,中国队连获九届足球冠军。中国队还曾在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上,与英国队对垒。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民国足球运动因战乱而停滞,中国足球运动因此失去发展空间走向衰落。

(引自《足球运动在民国时期的兴衰》)

据有关人士回望,在内蒙古,一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足球训练和比赛,1965年才成立了专业队。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全国的足球比赛中曾取得较好成绩,到了1988年,足球等集体运动项目的专业队被撤销。上世纪90年代虽然呼包两地的企业和个人曾尝试过走“市场化”之路,但没有成功。在职业足球绝迹内蒙古草原,社会足球日渐退出大众视野的近三十年来,校园足球以星火的姿态始终坚守着阵地,没有缺席过全国的舞台。1993年,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女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锦标赛,获冠军,算是最辉煌的一笔。

金志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忧虑:

校园足球的本质是什么?一是育人,二是健体,三是夯实竞技体育的基础。今天青少年的体质令人担忧啊!30年前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体质比较的结果是:除身高、体重我们有优势外,其余指标都低于日韩。当时的教育部长何东昌向国家领导人汇报说:“一旦发生战争,谁来扛枪卫国? ”30年过去了,情况不但没有好转,而是更严重了,除体重超过日韩外,连身高也不占优势了(与日本持平),而近视率却处于世界前列。

校园足球的功能是什么?培养学生阳光的心态、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蔡元培说过: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而完整的人格培養首推体育。

场景二:

时间:2017年7月12日下午

张韬(自治区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的回顾:

校园足球的产生说到底,既有高层领导的倡导,也有国人的焦急。抓校园足球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足球本身,而是凝聚民族精气神的一个途径。体育与人的意志呈正相关,它有减压、宣泄功能,它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人们健康幸福的基础和资本。我们国家在教育部门设置体育卫生艺术管理处,为什么不设置数理化处、语文处呢?所以,体育不只是一门学科,而应是育人的一个主要途径。

2016年,教育部组织了中国校园足球赴德考察团,在21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幼儿足球兴趣培养,一直看到大学的校队。在德国,似乎见不到“校园足球”,但“校园足球” 又无处不在,街巷、广场随处可见奔跑着的孩子。学校体育教师教授的是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公共技能,类似于“全科大夫”。足球技能的提高依赖于足球俱乐部,会视好苗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足球协会这样的社会团体是足球运动的主导力量。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经济上算是“一穷二白”,精神上有压抑感、负罪感、挫败感,足球乃至其他体育运动成为德国人缓减心理压力的阀门。他们像设计汽车一样,精细地设计了足球运动的发展。我感觉足球比赛在他们心里就是狂欢节,到足球场看比赛就如同到歌剧院听交响乐一样。德国注册的“足球人口”是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最少200万人痴迷足球;而我国又是多少?据说仅有3万多名注册球员,4000多名注册教练员,5000多名注册裁判员。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这太微不足道了。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这三年来的变化应该是大的:三年前全区足球场地只有1000多块,现在有1725块,增加了67%;三年前足球教练有728人,现在翻了两番,达到了2000多人;三年前联赛几乎是零,现在有两个层面的四级联赛;全区大约累计有25万学生参加足球四级联赛。三年前,没有专项的校园足球投入,而2016年一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就投入18.7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匹配,达到了36亿元。

2015年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同年2月15日内蒙古足球频道正式开播,这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宣传试点省区足球改革和发展的电视频道;2017年启动了U系列13~19岁系列的竞赛;内蒙古自治区的校长、旗(县)长、市长、主席杯四级联赛有别于全国的四级联赛,既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四级联赛,也是校长杯、旗县长杯、盟市杯和主席杯的四个层次的联赛。意图是想通过行政和竞赛的力量共同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endprint

三年来我们上了一个大台阶,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很能说明问题:

全区1650所两级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分别在青岛、大连、北京等地全员轮训;教练员773人,裁判员1968人,教师3610人得到专业培训;先后聘请了20余名外籍足球教练;先后建设了包头市国家(北方)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呼和浩特训练基地;在二连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建成了中俄蒙国际足球活动基地;在边境、“三少民族”等30个旗县建设公共足球场馆;在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建成风雨场馆30个……

场景三: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到基地调研

时间:2017年3月29日

地点:海南省三亚市保亭县内蒙古青少年冬季足球训练基地

足球是大运动量的体育项目,一场球踢下来,最少要奔跑一万多米。在冬季,零下二十几度的内蒙古地区,人会冻成冰棍,更别说高寒的呼伦贝尔了,即使相对温暖的西部,冬季也无法进行训练,而多数学校也不具备五人制的室内足球场地。于是,海南训练基地应运而生,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运行,从2015年开始筹备,当年11月20日正式开营。此后每年11月开营,次年的3月底结束。每期4周,可集中训练学生1000余人。

2015年12月9日,那天正是“世界足球日”, “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冬令营海南基地正式开营,来自俄罗斯、巴西、蒙古等国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之外的重庆、海南等省区27支球队参赛。同月, “七人制雪地足球邀请赛”“中俄蒙娃娃足球邀请赛” 在冰封雪锁的阿尔山拉开战幕。此后,内蒙古形成了南有海南保亭训练基地,北有阿尔山“冰雪足球之乡”的格局。

站在海南基地的绿茵场上,可以看见云雾缭绕的七仙岭,或许叫“齐贤岭”更好——见贤思齐也!记者采访时,正是第五期队员训练的尾声。31支代表队的300名运动员将在5月4日前全部离开基地。而从5月4日起,面对全区教练员的培训即将开始,每期10天,5月底前将完成共4期的培训。

2017年4月29日下午4点多,天下着阵雨。国家民委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借到海南省调研民族高中并参加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之暇,顺便到基地了解情况。他问了许多相关问题,如,基地设立以来训练的效果如何?其他省区有没有这种模式?是否影响孩子们的学业?他曾是手风琴演奏员,所以深有体会地说:“学霸”往往有一门体育或者艺术特长,体育艺术成绩好也会有助于学科成绩的提高。教育厅副厅长窦贵君在现场作了汇报。

30日上午,保亭的天空半阴半晴,时雨时停。阳光从云层中偶尔穿出,明亮而纯粹,光线落在队员和教练的身上,散发着南国阳光的味道。乌海六中、通辽七中、明仁小学等几支晚上就要返程的球队仍在一丝不苟地上最后一课。几个孩子在练攻门守门、过人传球。通辽明仁小学的一位男孩几天前受伤了,架着打了石膏的左胳膊经过,还嘻嘻哈哈的。问他“还疼不”,说“不了”。踢足球受伤是家常便饭,说明孩子心理状况很好。

场景四:

时间:2017年4月1日

地点:海南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采访基地校长李云峰:

田径专业出身的李云峰校长,平素少言寡语,但说起足球则滔滔不绝: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啊,是文化就会包含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行为标准、价值观等;中国文化传统倡导的是文质彬彬,循规蹈矩,不是有《弟子规》嘛!而女孩美的标准是行不露足,笑不露齿啊。

“2009年,從‘足球应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出发,‘中国校园足球项目启动。由各地教育部门牵头,其理念是:把足球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足球运动,产生兴趣,形成终生的体育爱好,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先普及,后提高。校园足球重在普及兴趣,而不是提高名次,一旦诞生尖子后可以由体育系统负责提升,比如送到足球俱乐部。要防止揠苗助长,防止‘锦标主义,要尽可能地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让他们可持续发展,像国外好的运动员40多岁了还可以参加国际比赛,如英国的迪基-博斯维克,81岁时还能进球!

“在基地,我们要求教练、领队千万不要给队员传递任何错误的观念,如成名啊、暴富啊、当明星啊等,也不诱惑学生‘练出成绩中考、高考可以加分啊,能择校啊。不引诱孩子们为功利而踢足球,只强调运动的乐趣、体质的提升和非智力因素的改善。”

场景五:教练员、领队、学科教师座谈会

时间:2017年4月1日

地点:海南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会议室

在海南足球训练基地,学生接受的可以说就是“素质教育”,半天上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半天进行足球训练。一位领队告诉记者,这些学生都乐不思蜀:首先是海南优美的环境,冷暖适中的气候;更重要的是球员离开了原来的环境,“被歧视”“被冷落”的情况基本消失;正规化的训练,功课也不耽误(虽然未必有很大的提升,但绝不低于在校的同类同学),基地开足了中小学要求的所有国家课程,每门课都有老师来上,包括音乐课。

4月1日上午,利用教练员和领队无课的间隙,记者与他们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参加者有:呼和浩特市贝尔路小学领队的潘海滨、乌海市八中书记包丽娟、杭锦后旗六中副校长韩成文、扎鲁特旗蒙古族中学的宝光老师等。

乌海市八中书记包丽娟带来20个队员参与训练,她还肩负着教授基地学生历史课的任务。她逻辑清楚、归纳准确地说:“通过这次基地的培训,我个人也改变了对体育、对足球的看法,甚至改变了教育观、评价观。才知道足球运动不仅是体力活儿,也是智力活儿,同时发现了队员不少平常在学校看不到的优点。回去要引导全体教师转变学生观、评价观,不能再歧视这些平时并不‘招人待见的孩子。”

赤峰市蒙古族小学的一名教练员告诉记者:“洋教头真是和我们不一样,听说他们在队员16岁以后就不教技巧了,而是教哲学、心理学及体育理念等内容。他们注重激发兴趣,而我们却关心名次;他们善于把技能技巧转化为游戏,我们却把游戏、技能分得清清楚楚。”endprint

当然他们也有忧虑:

扎鲁特旗蒙古族中学的宝光老师说: “2014年我们组建了校女子足球队,其实家长甚至班主任都是不大支持学生踢足球的,他们认为踢球没有出路。再说,学校也没有教足球的专业教师。足球运动还‘烧钱,时间长了,学校也负担不起啊。”

李云峰校长也不无忧虑地说:“其实来参与训练的学生也有不喜欢足球的,因为学习成绩差,就被老师劝来踢足球。反映着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几乎成了一个对体育教师不变的歧视和偏见。‘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几乎成了中国人对体育专业人士的固定成见。所以,扭转人们(特别是我们教育界)对体育的偏见是个漫长的过程。”

满洲里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栋曾无奈地说:“今年前半年我们赛事稍多了些,队员的家长就纷纷打来电话质问:你们能不能分散一點?不能就集中盯住我们家的孩子害吧?三个月都没有好好上课了!体育加分都取消了,球踢好了中考给加分吗?还踢个啥呀?踢球不为健体,而是利益,如加分,发证书。”

对于足球(当然也包括其他运动)洋人问的是:“好玩吗?有趣吗?”我们中国人习惯问:“有用吗?”一种功利观,决定了不少人对足球的态度。只顾眼下利益,不管长远好处。这些思维惯性仍然影响着校园足球的推进!

场景六:

“以球健体,以球促学,以球育人”——校园足球的终极目的

7月20日,“一带一路”内蒙古国际青少年U15系列足球夏令营在呼和浩特举办,第一场球赛是呼和浩特赛罕区代表队与英国一支校队较量,结果是以0:5败北。孩子们有些沮丧,教练一个劲地鼓劲、疏导,赛罕区政府副区长韩权芬走到队员们身边,摸着他们的脑袋说:“千万别沮丧啊,人家踢了快二百年了,我们才踢了两年啊。”气喘吁吁的孩子们憨憨地笑了。

那天,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窦贵君完整地看完了前半场比赛,反复告诫大家:千万别过分关注比分,急不得,久久为功嘛!

这是一位从教师、校长、局长一步一步成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人。他早在海拉尔区教育局当局长时,就十分关注“小三门”的教学,配置全音体美教研员、组织编撰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教材《体育·健康·游戏》,督促当地学校开齐开全音体美课程,杜绝挪用挤占音体美课时。使海拉尔区的冬季体育运动风生水起,在全国也很有知名度。他认为:“五育并举”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均衡发展,否则就是瘸腿的教育、蹩脚的教育。在津津乐道升学率的局长校长面前,他无数次地重复他的教育理念。校园足球开展以来,每次大型活动他必然临场,每次到学校视察都要问起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

他认为:发展校园足球应把学生的体育健康上升至人格和道德成长的层面,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校园足球是弘扬道德、文化的一种体现。不但让足球走进课堂,还要注重拉拉操、拉拉队、小记者等一系列的足球文化建设……

尾声:

三年的“校园足球”推进,不仅体现在可观的物化方面,更体现在理念的转变上。不少人对足球的理解,开始由“看山是山”向“看山不是山”的境界提升,这或许才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变化。有普及才有提高。足球如此,别的项目也是如此。如唐诗宋词,什么“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白居易写好诗歌后念给老太太听等。普及是喜马拉雅山的底座,没有这个博大无比的底座,就没有竞技体育的珠穆朗玛峰!

2016年12月26日,《内蒙古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正式出台了。到2020年全区“足球人口”将从试点前的3.3万人,增加到300万人;注册球员将从试点初的972人达到30万人;注册的等级教练员及合格足球教师将由试点初的892人,增加到10000人;注册的等级裁判员将由试点初的73人增加到1000人。

这是一个宏大的、令人震撼的规划,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期待着……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足球足球运动足球
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路径探析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少年快乐足球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