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本教材与字理识字

2017-09-13 21:51刘国辉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字理甲骨文字形

刘国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它代表了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文化和文明,是音形义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1955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各级学校推行简化汉字的通知》。简化字的推行无疑方便了书写,对扫盲、普及文化有重要意义,但它的表意功能渐渐衰退,文化内涵也随之消解,这使很多汉字成了简单的符号,人们从字形上很难找到它原有的文化信息,比如:“爱”里没有心、“书”写不用手……因此,今天的识字往往停留在记忆冰冷符号的层次上,即横竖撇捺、念什么、蕴含什么意思,但人们往往并不知道该意思的由来,其实这仅仅是在教知识、教技术,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写得出横竖撇捺,读得出它的音,强记了它的字义,但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便陷入了混沌和遗忘。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老师大部分缺乏字理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着“望形解形”的现象,导致走入“因形害义”的误区,比如:部首“殳”(甲骨文: ),指的是手持兵器击打的意思,所以“役”“毅”“毁”等字都和击打有关,有的教师因不知道它的字理,所以仅仅告诉学生这是个“殳”字旁,却很难发挥这个部首的表意功能。还有的老师为了增加识字的形象性和情趣性,让学生方便记忆,编制了很多歌谣、顺口溜等,但大有重字形而轻字理之虞。这样做看起来字形好像容易记忆了,但是却不符合构字原理,更不符合字的文化内涵。还比如,“富”字,有位老师让学生这样记忆:“一家一口人就有一亩田。”这样解析这个字的字形似乎很有道理,既讲明了字形,也基本合乎字本义,记忆起来也很简便,但却是在肢解情况下的望文生义。这个字本来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属于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宀”(mián)字,是房屋的侧视图形(甲骨文写作: );下面是一个“畐”(bì),古代同“酉”,都是指盛酒的器物,也兼表读音。这两部分合起来本义是指粮食多得吃不完,酿成了酒,即为“富”。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张一山老师曾撰写过一篇文章:《固語文之本,育文化之魂——关于深化高中汉字教育的思考》(《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文教学为例,指出“汉字教育”是台湾高中课堂的重要内容,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都设置有“汉字教育” 的专门环节,课堂上有专门的“汉字研习”时间。张老师在该文中疾呼:“汉字中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民族智慧,汉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高中的语文学科应该把汉字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思考,来推进。”张老师在这里提到的“汉字教育”即指重拾汉字文化,依据构字原理析解、记忆汉字——依据字理识字。

其实,我认为,从小学开始,就应该让学生适当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追溯汉字的本源。这样不但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真正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还能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色。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编写了一套以汉字“字理识字”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汉字的前世今生》。

《汉字的前世今生》这套校本教材是紧扣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需要掌握的2000多个基本汉字的演变过程而编写的,由于一部分字是后来衍生的,所以该教材中仅收录能追溯到演变过程的1800个基本汉字。

全书共分六个大的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不会写字的苦恼”,主要是用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故事阐明学习汉字的意义,引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第二板块是“汉字从哪里来”,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告诉学生汉字的由来,指出了汉字的神奇与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第三板块是“有趣的汉字是用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讲的是汉字的造字法。这部分内容参照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六书”,但回避了艰深的概念,通过故事或者和生活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了解部分汉字的形成过程。第四板块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三,主要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讲述每个字的构字原理及其演变过程。共列举了小学阶段1~12册教材要求会写的近1800个汉字。同时,对一些重点字我们编选了贴近汉字构字规律的歌谣、字谜等,进一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这部分是按现行教材的生字表顺序排列的,方便师生在教学中随时查阅。第五板块是“汉字趣闻”。这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部分甲骨文和现行文字进行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第六板块把有数的200多个象形文字单分出来,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汉字还原到生活中进行解析。因为大多数的合体字都是由象形文字组成的,如果学生掌握了这200多个象形文字,就有可能举一反三,推理出一些简单的“合体字”的含义,这能够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字理”起到奠基作用。

这套教材既是小学阶段普及字理知识的教科书,也是师生依据字理识字的工具书。根据这套教材的特点,我们在进行字理识字时重点聚焦两个方面:一方面,将一些难记、容易写错的字追溯到甲骨文中,通过历史故事、还原生活实践以及编选贴近汉字文化实际的歌谣、顺口溜、字谜等方式揭示每个字的文化背景,通俗易懂地让学生了解字的结构和本义;另一方面,简单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包括繁体字)的演绎过程,掌握汉字的构架。通过上述这两方面帮助学生更准确、更科学地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例如,“取”(甲骨文: ),在讲解这个字的时候就采取讲故事的办法揭示它的文化背景——古人打仗最初是部落之间的冲突,把敌人打死以后,要割下人的首级带回去,以首级的多少论奖赏。可是长途奔袭背着人头实在不便,于是古人就统一把敌人的左耳朵割下来以便携带和报功领赏。所以,汉字中夺取的“取”字就能体现这层意思。夺取的“取”,左边是个左耳朵,右边是个表示手的“又”字,就是手拿了一个耳朵的意思。从字体的演变来看,从甲骨文一直到楷书,“取”字都是左边一个左耳朵,右边一只手——左右结构。

通过上述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又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字理识字的兴趣渐渐浓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这套教材就成为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汉字字理的工具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不待教师讲解,就能在课前主动查阅本课所学的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有趣故事,减轻了学生机械识字的负担。更主要的是,当汉字带着历史的足音、带着文化和故事走进学生们的心灵,它们就不再是由简单笔画组合的冰冷符号,每一个汉字都拥有了独特的气质、神韵和风骨,激发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力。看见“月”字就能想象出月亮的清丽,看见“笑”就有心生愉悦之状,看见“花”就能想起花朵的绚烂和芬芳四溢,看见“取”就想起远古的部落之争……这样识字,能够收获到任何识字方法都难以达到的神韵之美、内涵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编写关于“字理识字”校本教材,强调对学生进行“汉字教育”,但并不是说对所有的汉字都向学生大讲特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它的文化内涵等。而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难以把握的重点字,或者容易写错的字,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自然进行,不单独占用课时。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培养文字学专家,而是旨在普及初步的字理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他们打上文化的烙印。endprint

猜你喜欢
字理甲骨文字形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甲骨文“祸”字新证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三千年甲骨文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最“萌”甲骨文——心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甲骨文“ね”字应释为“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