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两年的“破茧成蝶”

2017-09-13 21:57郭彦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组员环节同学

郭彦霞

2015年初春,乍暖还寒,就是在那个时候,乌兰察布市教育界迎来了新一轮本土化的课改,此时距离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改已经有14年了。记得当时从教育局到学校有好多人参加了第一次关于课改的大型培训。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我初次接触课改。

当时,我并没有发现课改好在哪里。用别人的模式去套自己的学生,用统一的模式去套所有的课型,这样的课堂能高效吗?形式就那么重要吗?“排排坐”不好,难道“小组对坐”就一定好吗?纪律问题也凸显出来了。评价碎片化,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甚至有些评价不了了之,对学生的评价太肤浅,仅停留在形式上,那么评价的价值、评价的权威在哪里?一味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的作用是什么?除了喊“时间到”,除了走流程我还能做什么?我的位置在哪里?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我有点不知所措。那段时间,每节课都上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学生自研自探后会留下多少问题,不知道小组合作能探讨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展示环节将呈现出什么内容。总之,课会上到什么程度心里完全没底,每节课都充满了自己不可掌控的未知可能,而且有时候两课时的课文要三课时甚至四课时才能完成,规定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不能保证教学任务如期完成,这样的课改除了让课堂看起来红火热闹还有什么意义?

我心里这般不认可,学生也一定和我心有灵犀吧。一次课间和学生聊天时我提及了这个话题,想听听孩子们的声音。然而情况与我预想的居然相反。他们居然还挺喜欢这种模式下的课堂。那我就要了解个究竟了。有的同学喜欢自学时安静的氛围,有的同学喜欢探讨问题时的激烈争论,更多的同学喜欢有机会展示自己。有的同学说以前他上课回答问题会很紧张,哪怕答案只有一句话,他也能说得声音发抖,坐下后仍然心跳加速,而现在一点也不紧张了。有的小组长说,以前她觉得自己优秀就可以了,现在她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小组的每一个人都优秀,而且帮助大家的同时自己的能力更强了。大部分同学认为小组的运用让他们在班级之内找到了更具体的归宿,因为小组人数少,大家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因此觉得自己的存在感更强了,哪怕成绩不太好的那位学生,也是组内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当然也有他们不那么认可的地方,有的认为同学的评价不够客观,人情成分浓;有的坦言跟不上节奏,一个环节尚未完成,下一个环节就开始了;有的说组长看得太紧,在校时间里被管,放学回家,组长还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孩子们越说越起劲,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十来岁的孩子们对于课改竟然有这么多的思考,这么多的想法,正面的反面的,形式的内容的,不一而足。再看看我自己,除了表面的敷衍和内心的抵触还有什么?那一刻我惭愧到无地自容,孩子们给我上了一课!

随着课改的推进,学校里其他老师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于是教研组活动的时候我们就把问题摆出来讨论,场面之热烈、热情之高涨难以形容。一会儿针尖麦芒面红耳赤,一会儿英雄所见略同惺惺相惜,一会儿观点一致你唱我和,一会儿又意见分歧针锋相对。小组建设应该怎么培训小组长,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去深层次地评价,展示环节如何做到轻形式重内容,学生说不透的地方、疑惑的地方,教师要不要去讲?怎么讲?……好像教研活动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好像老师们好久没有因为教学而这么争论了。

课堂改革是为了让课堂更高效,让孩子们学得更扎实,这无可辩驳。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任何内容的教学都是以“课标”为准绳的,这毫无争议。我们之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模式化、思维模式化。而经过一段时间山重水复的艰难行进后,终于有一点柳暗花明的意思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模式化。根据学情,根据课型去做调整。简单的课文可以将自研自探环节放在课前,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们做充分的预习,又可以节省课上的时间。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内容老师要进行启发引导,当启而不发时就要去讲解,哪怕要用去很长时间。老师该板书的必须板书,我们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温度的,日久天长会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要做的是评价机制的完善。明确究竟是选择单科评价还是综合评价,如果是综合评价的话,各科教师怎么协调?以多长时间为一个评价时段?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的权重怎么分配?这些事情太琐碎,做不好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点上,我干脆来个捆绑,在校一切表现都在评价范围内。然后又借鉴另一位老师的办法,进行卡片评价——给每位任科老师都发了卡片,小中大三种,有奖有罚。自习课当大部分同学写字姿势不端正时,给那个腰板直挺的孩子一张小卡,其他孩子不用你说就直起来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种代币管制法还是挺管用的。每个月学校会对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优秀组员进行奖励。最后得卡最多的组是优秀小组,优秀组长和优秀组员往往也产生于这个组。后来我发现,有些组虽然不是优秀小组,但是组员却很棒。于是我让组长记录每个组员的得卡数,一个月下来得卡最多的人便是优秀组员,哪怕你所在的小组不是优秀小组。

我不确定我的方法是否科学,但至少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就这么一路走来,孩子们也改变了很多。自主的课堂让他们更愿意思考,这样讨论时便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有时真是出乎意料。全程捆绑式评价使孩子们的小组意识更强了,互相监督意识更强了,这让我在班级管理方面省心不少。

但还有一些问题是我至今仍困惑的。学困生或者叫潜能生怎么转化?有几个孩子常常游离于小组讨论之外,被边缘化,看着让人心疼,那种状况下不是你推他一把,或者让小组成员多关注他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小组建设发展呈不均衡趋势怎么办?有的小组愈发展愈强,有的小组却成衰落之势,维持现状和打乱重组都不合适。其实所有技术性的问题都好解决,但技术层面以上的就未必了,这也是目前的一个瓶颈,不知该如何突破。

我在课改之路上已經走了两年多,在这个过程中,有过迷茫困惑,有过挣扎疼痛,但成长不就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吗,不就是一次凤凰涅槃的重生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组员环节同学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小组落幕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