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建党精神

2017-09-14 21:44张云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9期

张云

[摘 要] 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誕生,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也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建党精神,即忠于信念、坚定理想,顺应潮流、勇担重任,不惮前驱、开拓创新。本文认为,忠于信念、坚定理想是上海建党精神的统帅之魂;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上海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不惮前驱、开拓创新是上海建党精神的血脉之基。这三者既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互为因果的内在性本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上海建党精神;中共一大;中共二大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9-0009-03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一座石库门屋子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仅仅过了一年时间,1922年7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一座石库门屋子里召开。一大、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党使命的基本完成,也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基本形成。

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由于一大、二大和四大均在上海召开,由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主要使命基本是在上海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主要是在上海形成的,因此,也理所当然地和当之无愧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称之为上海建党精神,这同后来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具体的时空背景为定位的精神元素,则更加清晰地折射其精神的本质特性。

对于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的认知,笔者概括了三句话二十四个字:一是忠于信念、坚定理想,二是顺应潮流、勇担重任,三是不惮前驱、开拓创新。忠于信念、坚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的统帅之魂;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不惮前驱、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的血脉之基。这三者既具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互为因果的内在性本质。

必须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还与上海的城市文明传统和上海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具有相互吸纳、濡化和传承的不可分割性。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当时中国任何地方都缺少的、得天独厚的经济科技基础、地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和群英荟萃的人才条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创诞生于斯、成长完善于斯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选择;与此相呼应,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主要源头活水,则又是历史的和逻辑的结论。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本营,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使她成为近代中国全方位了解和吸纳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主要窗口,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桥头堡。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也在上海举起了一面坚信马列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采纳了共产国际的意见,经过充分酝酿和大量准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一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完整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同年11月制定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振聋发聩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份政治宣言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原理,表示坚信《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明确宣布: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宣言宣称“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共产党将要引导革命的无产阶级去同资本家斗争,并要从资本家手里获得政权……并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正如1917年俄国共产党所做的那样”。[1]宣言从“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斗争的最近动态”三个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主张。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政治宣言,成为当时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成员学习的重要文献,在思想和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做了必要准备。

一大召开期间,代表们认真地讨论了党的性质和纲领。依据《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会议确定:我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神经中枢。党的基本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鲜明地提出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强调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2]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世人评判中国共产党行为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和主要的标准。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初步阐述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统一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结合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上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飞跃,向全世界昭告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坚贞不渝的信念。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3]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闪烁着上海建党精神的璀璨之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魂、发展壮大之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奋进之魂。endprint

上海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工人阶级同时深受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最完备最典型的地方,因而也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摇篮,是中国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的发源地。正是在上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顽强的不屈不饶的战斗姿态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组织性和斗争的坚定性,展示了中国近代先进阶级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精神。

当时的中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和贪得无厌的掠夺,国内军阀的高压统治和残暴剥削,人们在辛亥革命后看到的一线希望,很快成为泡影。中华大地依然处于连年混战、满目凋零、国无民主、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与此相对应,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许多地方,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斗争,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面对严峻的现实和革命的发展趋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感的洞察力,审时度势,提出了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指出了革命的艰辛和曲折,并预言革命的胜利和成功,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要顺应潮流,担负起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崇高使命。

此刻,聚集于上海的一大代表们,他们富有远见地提出:黑暗的政治局面,悲惨的经济生活,腐朽的社会现象,这一切都是易于引起革命爆发的因素。我们要利用这个形势,振奋革命精神,努力把各界人民的革命要求和愿望,引导到革命的轨道,这就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的一份历史重任。他们无愧是一群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但更是一群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因为他们懂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非法”的,都随时随地可能遭致杀身之祸。但是,他们是中国先进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斗争精神与工人阶级心心相印、息息相通。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上海罢工工人勇敢地公开亮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吾辈数十万工人,愿牺牲生命,为学界商界后援,与野蛮的强权战。”当然,如果没有勇于担当、没有人民大众做依托,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建党伟业就必然成为空中楼阁。

上海建党的历史场景,生动地彰显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的先进性、坚定性和战斗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4]历史以无可辩驳的哲理证明:顺应潮流、勇担重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关键之要,也是中国革命的成功之本。

近代以降,上海异军突起。伴随着外资进入,西方的企业、商业观念和模式亦不断输入,从而催生了上海工商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一系列现代产业部门应运而生,使上海快速成为中国近代新颖的工业化、都市化和国际化特大城市。而全方位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无疑是“创新”两字。韩正在回答复旦学子提出的“在您心目中,最能代表上海城市的特质是什么”问题时,他说:“第一是创新,创新无处不在,是我们的基因,流入我们城市的血脉。”[5]中国共产党上海建党精神中的创新基因,完全应验了韩正的正确判断。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表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非凡胆识和勇于创新的伟大的精神品格,是一种高瞻远瞩、披荆斩棘的开拓创新。在党的一大上,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13名代表在上海石库门的一间小屋子里,讨论共产主义理想、商议建立中国共产党时,绝对无人对他们创造性贡献表示过认同,就连这13人本身,也没有意料到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是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的历史大转折。但不惮前驱、开拓创新的建党精神,正是在一大、二大的石库门里,在上海的城市血脉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重头戏。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上海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得以显山露水的大舞台。从1920年8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十里洋场留下了一个个创造性遗产,留下了一连串破天荒的第一:成立一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中国共产党,创办第一份党刊——《共产党》,发表第一份政治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创办第一份团的机关刊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个临时中央局,创办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成立第一个工会组织,出版第一份工人刊物——《机器工人》,创办第一所工人学校,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创办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创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校,第一次提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构建民主共和国的蓝图,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思想,制定第一部章程——《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这一连串的第一,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无论是党的政治路线,还是革命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党的组织路线,还是斗争的策略原则,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和鲜明突破,凸显了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具备了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的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6]习近平的七一讲話,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不忘初心的本质,有力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548.

[2]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3][4][6] 习近平.七一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韩正.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勤奋学习 勇于创新[N].解放日报,2017-05-25.

[7]列宁.反对抵制(1907年6月)[A].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29.

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委托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研究》(课题批准号:2015WL.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