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军队在美国舆论中的形象演变历程

2017-09-14 09:37钱立勇
党史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军队

钱立勇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外部封锁包围,中国军队与外军的交流沟通缺少机会和管道。这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导致外界对中国军队的形象不甚清晰甚至误解。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国际形象也随之流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具象。新中国军队真正走向世界,为美国人所认识和了解,是从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与“联合国军”交战,形成了美国人对新中国军队的“元像”,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持续影响着美国舆论对中国军队的态度和看法。此后,因美方对新中国固有的成见叠印上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和恐惧,再加上冷战使中西方交往基本隔绝,美国人得出了扭曲的中国军队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实行了一系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举措,美方误认为中国将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向资本主义靠近,加上双方拥有共同对付苏联霸权扩张的需求,因此中国军队形象相应地开始好转。

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美国媒体再次大肆“妖魔化”中国,中国军队形象一度跌入谷底。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整体形象的改善以及军队自身的快速发展,中国军队的形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由“鸭子”到“狮子”,再到“红祸”和“好战”的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亲苏的共产党政权,美国朝野和媒体上引发了“谁丢失了中国”的争论。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与美军正式交手。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给美军造成大量伤亡,这使“红祸”论蔓延,给美国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后随着双方的对立,美国几乎无从获悉中国军队的充分信息,对中国军队的认识只是建立在少数事实基础上的大量臆测,因而对中国军队的认识既片面又负面,且怀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心态。这一时期,美国人在冷战背景下,将解放军扭曲为“中国鬼子”“赤色匪群”的形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战场上中美直接对抗。在美国人看来,好像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人从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形成的组织涣散、胆小怕事、被凌辱的弱者形象一下子变为可怕的敌人。美国人在谈到朝鲜战争对改变美国对中国军队印象时说:“中国军人一直被看作是一群软弱无力和无能的乌合之众,然而在突然之间他们变为强有力的危险敌人……微小的美国及其同盟军队吞没在以欺骗手段的技巧隐藏起来的巨大中国军队之中。”抗美援朝战争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人懦弱猥琐、不堪一击的定型化形象一扫而光,“整整一代人或者说两代人对中国战士的形象是不计伤亡地拥向战壕和坦克”。战争初期,美国沉湎于二战胜利后的喜悦,而且有对中国军队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美国人回忆:中国军队在二战中的拙劣表现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如50万中国军队不加抵抗,就让2万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一线的30万中国军队被区区3000日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得到处逃跑。在美军官兵的心目中,中国军队“鸭子”是不堪一击的弱旅。难怪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名将军会说:中国要是敢参战那将是一场大屠杀!结果战后英国人说美国:要是中国军队有和美国军队一样的装备,那才真正是一场大屠杀!只不过被屠杀的是美国人。美國人全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统领下的一群“鸭子”,在毛泽东的统率之下竟成了一群狮子。对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美国人敬佩不已。当中美军队交战的时候,智慧、训练有素的中国斗士形象,不仅让美国人震惊,也让他们产生了恐惧、有威胁性的念头。一名美国众议员说:“我无法把东方人想象为可怕的、强壮的、能干的士兵。1951年在朝鲜,我第一次相信它。艾恩·迈克·奥丹尼尔告诉我,中国军队是他所知道的人员配备最好、受过最好训练的军队……看起来不大像是中国佬,和我曾经对中国人有过的整个观念相反……我知道他们有点残忍的倾向,但完全不能把他们看作可怕的、顽强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这样的战士……”

美国一名著名的新闻记者说:“他们具有无限的人力,并且从我在朝鲜的经历来看,技术水准远远超出美国人曾经认为可能达到的水平。中国人比起过去的德国人是更优秀的炮手。”美国一名前高级官员说:“我从小就认为中国人不会使用机器。现在,突然地中国人驾驶起喷气式飞机来!……我原来一直以为‘黄祸是无稽之谈……现在我可以想象与斯拉夫人协作的亚洲佬,的确可以征服世界!”《生活》杂志曾对此评价道:“20年前还是一群游击的乌合之众的中国红色军队,已经被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威胁的、苏联化的善战力量……”几十年后,美国西点军校研究人员,通过数据模拟上甘岭战役。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两座海拔分别才597.9米和537.7米的小山包,美国老将范佛里特为什么在43天的时间里,动用了整整7万兵力,仅第一天就向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射了30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把上甘岭主峰削低了整整两米,却最终没能把这两块中国士兵用脊梁堆成的“硬骨头”啃下来?但由于战争中的国家利益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大量报道了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所谓的“虐杀”美军和其他盟国战俘的报道。这些报道把所谓中国军队的“暴行”与二战时期日军在菲律宾群岛对美军所犯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行军”相提并论,大量的美国媒体争先恐后地渲染这无中生有的事情,美国民众在这样的报道中对中国军队形成了一个“残忍的共产主义军队”的形象认知。同时期被热炒的中国军队“进攻台湾”和“占领西藏”的消息也被美国媒体大肆地渲染。结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构建了中国军队是“红祸”的形象。

“文革”时期,因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人民解放军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背景,着眼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美苏两大阵营敌人,积极整军备战。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解放军的任务主要是做好以国土防御为主的反侵略战争。那时美国大体的估计是,中国可以发展相对来说比它经济上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一旦同中国打仗,至少会像当年日本那样陷进去而不能自拔。美国媒体广泛传播了中国军队不畏战、时刻准备战斗的形象,这给美国朝野造成中国军队“好战”的错误认知。除“好战”的形象外,当时的中国军队还以“政治狂热”的形象为外人所知。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这一时期解放军手拿语录本、全身别像章,早请示晚汇报的狂热的政治形象使其被美国朝野广泛认知为“缺乏理性”和“亢奋”的负面形象。此外,“文革”中红卫兵身穿军装,其从事的一些暴力行为也被美国媒体广泛传播。这些都给中国军队形象增添了不良的注脚。1967年,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其撰写的《中国轨迹》中认为,“文革”期间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国人陷入了狂热之中,将给世界带来恐怖和不安。很多接触过中国那个时期对外传播媒体的国际受众,对中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是个狂乱的国度;中国人的形象是一个左手捧着“红宝书”、右手高举宽皮带、身着绿色军装的红卫兵。“好战”和“政治狂热”的扭曲印象使中国军队形象深受其害,甚至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境外一些影视剧中出现的中国军人仍是一副猥琐、亢奋和残暴的形象。endprint

总体来说,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冷战的气氛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朝野充斥着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美国人对中国军队的认识主要来自朝鲜战场,后来随着双方的对立,几乎无从获悉中国军队的信息,对中国军队的认识只是建立在少数事实基础上的大量臆测,因而对中国军队的认识既片面又负面,且怀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心态。可以说,直至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美国民众对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敌视态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至1989年:“装备落后”,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了自身优势

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多年的坚冰,为美国人了解中国开辟了通道,美国各界纷纷对中国产生兴趣,美国人心目中“邪恶”的中国军队形象开始得到扭转。改革开放后,中美在对抗苏联这一大框架下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中国的身份被美国定位为牵制苏联的战略伙伴。1983年11月,里根总统将中国的出口管制等级下调至V组,进入了美国技术出口限制中管制最弱的一组。这一政策的意义非常,因为它标志着美国第一次将中国作为“友好国家”看待,V组是被美国视为友好但非盟国的那些国家,这一变化充分显示了中国在美国决策者眼中日益友好的形象。美国媒体和学者在观察中国军队时,站在“同情者”的立场,既注意到了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的中国,由于长期外部封锁、国内动荡给军队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带来的问题,又发现中国军队的特有优势值得效仿。

“文革”结束后,有军事观察员认为,如果用现代军队的标准衡量,中国的常规部队在武器装备、通信联络、后勤支持以及复杂行动所进行的训练等方面都是不够的,或者说是落后的,军队由于运载工具不足,导致缺乏机动性。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遭到了很大损失,暴露了军事准备不足和装备落后的问题。根据《纽约时报》披露的消息,认为中国要抵御苏联的进攻必须大量进口美国武器装备。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解放军与先进武器技术的隔绝是造成落后的主要原因。由于经费不足和避免政治上的被动,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军队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始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军事装备。外界还注意到,中国引入国防现代化理念后,解放军作战理论和战略方针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军队强调由以前的应付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到打赢周边局部战争转变。解放军20世纪80年代的演习以防苏为主,而且规模很大,方面军级别的战役演习不断展开,坦克火力开始取代步兵成为主要突击力量。此时,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判断也比较乐观,“在80年代开始,毛以后的政策路线已经稳固的时刻,中国出现了一种审慎的乐观气氛”。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军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沿,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典范。这一时期,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较为落后,但是留给美国的是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积极向外界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正面形象。

改革开放后,在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的情况下,也有一些人士敏锐发现中国军队的特有优势值得效仿。美国国防情报局在一份报告中写到,虽然中国军人在文化素养和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军,但中国军人在吃苦耐劳方面优于美军。他们的身体条件非常出色,而且从小就接受民族自豪感和对党忠诚的教育。他们有强烈的服从意识,不畏艰险、努力完成使命。中国军人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积极性最高的军人。有学者注意到,解放军非常注重高级军官的军事职业教育,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对高级别军官进行长期专业训练。还有学者认为:“对中国军队来说,社会政治训练成了战略上的财富,成了‘人的因素重于武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里,政治训练的前景取决于西方军队对共产党军队成功经验的意义认识如何。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战争中还从未发现一支健全的共产党军队陷于瓦解。他们具有强制和说服相结合的灵活制度,又有人的因素重于武器的哲学,只要党组织还保持完好,他们就有抗御能力。”他们认为对于已经停止征兵的美国军事体制来说,采取经济措施和“足够的”经济刺激办法是必要的,但经济因素不能造就一支需要产生并保持战斗积极性的军队,像中国军队一样通过思想灌输和公民教育,可以对部队战斗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地区安全威胁者”和“军力落后”并存

1989年政治风波,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中美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媒体对那些有损中国政府和军队形象问题的压倒性报道,确定了此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华舆论的基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一些美国战略家认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对立的中国,如果迅速崛起,将对美国的国际地位甚至安全构成威胁。于是,“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及政策主张在美国出现并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但充满麻烦和威胁”的论调长期充斥美国媒体。

1992年9月,美国学者芒罗发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刊物《政策研究》上撰文《觉醒的龙——在亚洲真正的威胁来自中国》,称“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经济飞速发展、军事上显露锋芒的道路,它对于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影响是巨大的”。该文造成巨大反响。1993年夏,学者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此文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中国威胁”舆论的代表性言论。“中国威胁论”一唱响,在西方、日本和东南亚就拥有大批附和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初到1994年底,在美、英、日、法等国的报刊上先后出现了70多篇宣传“中国威胁论”的文章。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公布了《考克斯报告》,该报告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系统地诬蔑中国利用各种手段“窃取”美国的核技术,改进中国的核弹头及运载工具,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份报告立即被美国各大媒体转载,并极大地强化了美国社会对中国军方“谍报活动猖獗”的負面认识。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一次(2001年除外)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大力宣扬“中国军事威胁论”,为媒体炒作“中国军事威胁”提供“炮弹”。2002年7月,报告公布后,美国《世界网络日报》以“突发新闻”的形式,并以非常醒目的、唬人的通红大标题报道《中国目标:击沉美国航空母舰》,向美国公众传达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带来极大“威胁”的信息,煽动美国人仇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情绪。紧接着,该报还搞了一个问卷调查,竟然有近92%的接受调查者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的威胁。美联社、《纽约时报》、美国有线新闻网等美国主流媒体也纷纷就此进行炒作。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军队时不断强化这样两大主题,即“压制民主”和“构成威胁”,其对华报道总是与“专制”“威胁”“盗窃”等字眼连在一起。此外,1998年以来,美国学术界还出版了大量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的书籍,它们以“理性”宣传的方式影响精英和民众对中国军事发展的判断,以渲染、夸大和煽动的形式和“中国武器出口”等现实新闻事件纠缠在一起,臆造出了一个中国军队“威胁国际社会和地区安全”的形象。endprint

与上述鼓吹威胁相对的另一种声音则时常把中国军队描述成机构臃肿、装备落后、缺乏战斗力的队伍。《纽约时报》曾撰文称:尽管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但是它的装备依然像是20世纪50年代的作战部队。除了极少数的例外情况,中国武装部队的装备和训练都很差,而且在大陆境外与现代军队发生的任何对抗中都会被轻而易举地打败。一些智库和媒体撰文,称中国军队在一系列关键的指标方面,诸如力量结构、行动方针、组织及人员组成等方面,都比现在的水平要落后15年至20年。中国军队基本上只是一支地面力量,武器装备落后;中国飞行员的飞行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远远落后;海空军的现役战舰和飞机正面临着淘汰;中国的战略导弹力量只有美国的1/18;中国还没有一艘航空母舰,也没有一架战略轰炸机;尽管从俄罗斯购买了新型战斗机、潜艇、驱逐舰及一系列新型导弹,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坎坷、充满变数。中国进行网络战和发展反卫星武器的计划虽听起来吓人,但距真正实现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因此,中国军队的实力非常有限。《华盛顿时报》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地面部队有220万人,其中一般从事生产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另外四分之一装备低劣,训练不足,只有四分之一处于临战状态。一位专家把中国军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陈旧武器博物馆。”在欧盟禁运、联合军演等话题中,“用从俄罗斯买来的武器武装自己”,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对中国军力发展的常用语。通常当美军方需要增加军费开支,或渲染“中国威胁论”时,中国军力就会被夸大,反之则会被刻意贬低。脱离中国军队实际的“军力落后”形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美国的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有国际军火贸易方面的利益驱动。此形象对中国军队的威慑力产生了削弱作用,长此以往,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及东海、南海等周边国家与中国领土和领海纠纷十分不利。

21世纪初至今:“战斗力不断增强”和“战略不透明”的大国军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形象转变为好坏参半的复合型形象。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中国军队的愈加透明开放,随着中国军队实战化训练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军队参与维和等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军队理性、客观、正面、善意的报道比过去增多,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美国媒体对中国军队负面报道的力度并未减弱。

近年来,中国军队通过采取设立发言人制度、参与国内外抢险救灾及国际和地区维和行动,提升训练实战化水平,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形象。

首先是正面评价开始增多。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快速反应、投送兵力的能力,英勇无畏、排险克难的作风,赢得了美国媒体的赞誉。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军队迅速而有效地展示了实力,并在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极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救灾行动赋予了军队更人性化的面孔,中国政府部署大约13万军人及半军事化部队参与抗震救灾的行动非常抢眼。此次媒体还对中国军方以公开、透明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此,香港《广角镜》评论道:西方媒体对中国军队的报道中,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表情,长期被猜测、被丑化的中国军人形象,回归了本来的模样。2015年3月,也门安全局势急剧恶化。中国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赶往也门,安全撤离了621名中国公民,同时还帮助15个国家的276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美国《纽约时报》称,“也门撤离显示中国海军日益扩大的角色”。尼泊尔发生地震后,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装力量最大规模的出境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对此,《华尔街日报》称:“面对地震,中国迅速反应,援助战略重要的邻国……中国的迅速反应凸显北京要发挥更大国际作用的雄心。”习近平宣布“裁军30万”特别是军队改革实质启动之后,美国多家媒体积极评价这场改革,认为是中国60年来规模最大、最彻底、最重要的一次军事改革。“解放军将变得更有效、更具战斗力和更精悍。”随着这些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军队的表现也越来越自信。中国军队在亚丁湾护航行动中从海盗手中成功解救被劫船只,一方面被外界認为展示了“硬汉”形象,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和军事作战力量。中国军队在海外的维和行动,则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其次是报道评价趋于客观。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全面分析了中国军事力量后认为:“尽管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其阻止美国靠近中国海岸的能力,但目前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在太平洋区域挑战美国,美国军队依然是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结论是,虽然中国军事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对其恐慌的时候。美国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2010年1月发表文章称,从所有围绕安全利益冲突的讨论来看,北京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军力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国家因此感到“眼红”,坚称中国军力不过是一条不足为惧的“纸龙”。对此,有美国学者认为“纸龙”虽有弱点,但由于美国军队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所以中国军力尽管无法威胁美国,但在亚洲还是居于前列。针对近年来中国海军的大力发展,有专家认为,中国海军并未步苏联后尘——时刻准备穿越太平洋去恫吓美国。本质上,中国在未来数年谋求打造的是一支“区域”蓝水海军,而非“全球”蓝水海军。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些文章是美国舆论界中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一种驳斥。近年来,西太平洋、朱日和、金头盔等有关中国军队军事演习的热词不断出现在外媒的报道中,他们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军队训练实战化、军演实战化的趋势。2015年10月10日的美国《防务新闻》刊文认为,中国已大幅提高了其军队演习的真实性,力图改善战备及协同性,并及时发现实战中的弱点。文章援引专家的话说,解放军在陆战演习方面取得了三大进步。一是把演习从演习场换到实战场,包括在一些偏远边疆地区。二是从实战状况如指挥、通信和远距离后勤保障方面来讲,演习变得更加真实。三是蓝军的作战准备更好也更强。美联社称,总兵员达23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大了军事训练的强度和频度,更强调实战化和打赢地区战争。endprint

与此同时,负面评价仍是主流。新华社军分社曾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包括美联社在内西方几大通讯社的中国军事新闻作为样本,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完成了一个研究报告。统计结果表明,他们报道中国国防和中国军队的特点有:一是大肆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军事威胁论”有愈演愈烈之势。只要有与中国军力相关的任何事件发生,外界特别是美国都会再次抛出“中国军力对台湾、对地区和对世界造成威胁”的论调。2009年9月,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美国空军协会发表演讲时称,美国驻扎在太平洋海域的航母和空军基地面临着来自中国的“新威胁”。盖茨进一步表示:“(中国)在网络战和反卫星,以及对地、对空、对舰、弹道导弹等武器的开发将威胁美国保卫自身力量和为我们的太平洋盟友提供协助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我们的前方空军基地和航母战斗群。”同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布《2009年国家情报战略》,将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列为挑战美国利益的主要国家。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丹尼斯·布莱尔还单独强调:中国是一个“在网络世界极具侵略性”的国家。二是指责中国军队不透明,尤其是在国防经费方面。每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都会主动公布军费数额,但美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认为“中国的实际军费高于此数字”,还有报道猜测“中国宣布其军费时可能是有意进行了调整,使其低于实际数字,从而缓解国际社会对其不断强大的力量的担心”。2013年5月,美国防部公布当年《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称,中国军力发展和战略决策仍缺乏透明度,中国军事现代化可服务于“推进领土诉求和增强海外影响”,凸显美对中国军队发展根深蒂固的疑忌。三是用根深蒂固的偏见注解中国军队。美国主流媒体常用一些“标签式语言”描写中国军队。如“世界安全的威胁”“作战能力落后”“封闭、不透明”“间谍活动频繁”等负面词语,成了报道中国军队时的固定搭配。2012年中国“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在美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红月亮升起》的评论,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说成是“中国的军事威胁”。其更将中国试飞“歼-20”与1949年苏联成功试验原子弹相比,并呼吁美国改变削减国防预算的趋势,以应对中国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地位的挑战。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2年6月27日报道,调查发现2/3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严重或潜在的“军事威胁”。

2015年9月,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公布名为《美中军事计分卡:1996—2017期间武力、地理和力量平衡的变迁》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出,到2017年,在攻击基地能力、水面作战能力等美军此前一直处于优势的领域,美中将势均力敌;在未来5年至15年,美国在亚洲的军事优势将不断下降。美国海军官员据此认为,照此下去,10年后南海可能成为中国的“内海”。2016年2月,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在国会作证时声称,中国扩建岛礁“正在改变南海的作战环境”。时任美副国务卿的布林肯则明确提出,中国的最终目标是试图控制整个南海。近年来,他们更加关注中国军队高层动态,歪曲中国军队领导人视察部队、发表讲话等正常活动是对外“示强”;指责中国国防费增长过快、用途不透明,诋毁中国研发新的武器装备“引发亚太军备竞赛”;攻击中国军队远海训练、战备巡航、边境执勤等活动,是对外释放“好战”信息;极力诬蔑中国軍队参与“黑客攻击”。美国“棱镜门”事件发生后,他们仍在鼓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威胁”。

考察美国政界、学界和媒介眼中的中国军队形象的流变历程,发现尽管随着国际局势和双边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军队偶有肯定和褒扬之举,但其对中国军队形象基本上是以贬损和歪曲为主,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揭露问题为主的传统,倾向于负面新闻报道。因此,在报道中国军队时,美国主流媒体偏好用带有冲突性、爆炸性的事件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或夸大渲染普通议题来感染受众。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舆论界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了对中国军队的符号化认识。中美交往很多事件都发生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严重对立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敌对和仇视情绪,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方在另一方心目中的观感和形象。而形象是长期、渐进、潜移默化积累而成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舆论由于长期对中国军队的错误认识及错误的身份定位,导致其对中国军队采取妖魔化的策略。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军队是“威胁者”的观念在具体对华报道中被不断强化,逐渐被公众、政客和议员接受,从而形成了当今反感或敌视中国的舆论和民意的刻板形象。这种概念化的思维定式决定了长时期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国军队报道的基调。因此,即使冷战结束已经20多年,美国带有冷战印迹的中国军队形象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在当前美国社会对中国军队有较深成见的情况下,如何借鉴实施恰当的公共外交活动,纠正美国媒体和民众对中国军队的偏见,是中国军队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的一项重要任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军队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军队的4月1日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体育与军队“软实力”
旧军队的改造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清末军队习洋操
中国军队河内受降记
五代后周的军队改革
朱可夫谈军队指挥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