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优化管理

2017-09-14 06:36王彬马元丹陈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建设方法大学生

王彬+马元丹+陈健

摘要: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重要途径,农林类院校和科研院所肩负着培养农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意义重大。实践教学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从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基地管理和基地的运行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031-03

实践教育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学校办学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实践基地是创新人才能力要素培养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需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力争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技能、养成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教学环节是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保障条件,因此搭建资源共享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受到了学校、学院和学科的高度重视(2013年)。以林学、生态、森保、中药、园林等专业(以下简称生物环境类)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山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喜获批准建设。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实现实践基地设施设备的高度共享,提升基地的实践培训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成为基地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山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系统阐述了我校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立模式与管理方法。

一、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明确了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思路,经过充分酝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基地建成以生物环境类为主体应用,同时可以开展科普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多课程综合、多学科融合的建设思路,建成多专业应用、多学校共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立体型实践教育模式。同时提升和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

2.通过共同制定基地教学目标、培养方案,共同開展实践教学指导,共同实行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构建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紧密的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3.推出了“菜单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菜单式”的实践教学课程,是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综合技能培养方向、创新能力培育锻炼所需而制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可供不同专业和学生自主选择和搭配,可以学科内搭配,也可以学科间搭配,开展实践教学和学习。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达到了自主性学习、综合性训练、创新性锻炼的目的。

二、组织建立管理体系

1.组建了强有力的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领导小组职责。组建了由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处长、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任副组长,由设备处处长、教务处分管副处长、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分管副院长、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分管副局长、天目山生态定位站业务站长为成员的基地领导小组。

2.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分管副院长任主任,由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宣教科科长、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创业实践中心主任任副主任,由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主管、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宣教科副科长、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学生办主任、创业实践中心教师为成员的基地办公室。

3.完成了基地运行机制、基地管理规定和安全保障制度、基地激励约束机制。为保障基地可持续并有效运行,制定了基地组织管理机制、基地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基地日常管理运行机制、基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基地实践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与评价机制、基地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为达到实践教学顺利、安全的运行效果,制定了基地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基地实习纪律与安全管理规定、基地实践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制定了基地实践教学管理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建设实践教学条件设施

1.完成了教室和实验室建设。调配浙江农林大学实践教学准备教室6个,天目山管理局实践教学教室2个。学校现有应用的实验室、天目山管理局现有实验室和天目山定位站实验室共用,成为基地共享共用实验室,达到科学、合理配置效果。同时,天目山管理局实践教学过程应用标本制作实验室1个,分析测定实验室1个,用于生态学专业、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微生物专业、园林专业、中药专业的实践教学。天目山定位站实验室一个,用于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

2.挖掘农家乐资源,建设师生食宿场所。与基地附近的“浮玉山庄”农家乐签订合作协议,构建了基地的食宿场所,山庄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可同时满足300师生的食宿。

3.校企合作,开展野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①气候观测场建设。建成标准气象观测场一个,场内配备有百叶箱两个、自动气象站一套、虹吸式雨量计一套、蒸发器、太阳辐射观测系统一套。同时设置地温场一块,本场所有配置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同时山顶建设了小型气象观测场一个,比较不同海拔地区气象因子的差异。②大气观测设施建设。建成大气观测设备一套,配备有全自动太阳分光光度计一台,用于测量太阳和天空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不同波段、不同方向、不同时间的辐射亮度,来推算大气气溶胶、水汽、臭氧等成分的特性。用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校正等应用。为生态学、气象学课程提供教学实践,同时为科学研究观测提供保障。建成高40米的通量观测塔一座,塔上载有辐射传感器、三维超声风速仪、二氧化碳水汽分析仪等科学探测设备。所有塔载仪器均能全自动、全天候采集天目山老森林不同高度的二氧化碳实时数据。所有设备均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室内通讯,实验室内可在线监控仪器运行状态,并可进行实时传输。进一步启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为生态环境类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③径流观测设施建设。建成了大小径流场两处、测流堰两座,同时堰上配备全自动雨量监测系统,用于监测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流域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循环,为生态环境类学生提供实践基地。④生态类标准样地。沿不同海拔梯度建成标准样地(20m×20m)34块,样带1条。所设样地或样带覆盖天目山保护区内所有群落类型,对主要群落类型作为重点植被类型进行了重复样地的设置。样地设置过程中同时进行了本底调查,为以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资料。⑤植物资源类标准样地。利用天目山植被垂直地带性,在天目山垂直带谱上设立4个海拔梯度(约间隔400m),每个梯度选择3个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典型样地,用于植物资源类实践教学课程的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垂直梯度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调查、资源植物专类(如观赏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等)调查,重点培养学生植物识别与分类知识,同时进一步巩固垂直地带性植被等生态学相关知识。⑥昆虫诱捕点和微生物标准样地。该实践教学实习样地,为昆虫和微生物的同步进行,选取了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的路线,这条路线涵盖了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柳杉林和毛竹林等不同的植被类型,昆虫、微生物资源丰富,是一个理想的昆虫、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调查的路线。⑦基地设施设备信息互通。基地的大气观测设备(碳通量塔),气候观测场设备,径流观测设备都已实现实时数据传送,可在校内和基地开展信息实时交流和互动学习。利用基地网站,开通教师和学生学习互通平台,在基地网站上建立了教师和学生沟通平台,教师可实时发送实践教学信息,学生可实时向教师提问,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发布学习心得,供其他学生借鉴和应用。endprint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共建了一支多学科、专业融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基地的师资队伍由生态学科、植物学科、森林保护学科、微生物学科、土壤学科、森林经理学科6个学科,生态专业、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微生物专业、园林专业、中药专业6个专业组成。师资队伍成员62人,其中教授37人,具有10年以上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28人。

2.共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创新能力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基地的指导教师团队由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行业共同组建。浙江农林大学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分管副院长、各学科和专业负责人领军,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组成;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由分管副局长领军,由研究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聘请了生态、森林保护、林业等行业的专家参加指导教师团队。

五、共享开放机制建设

1.完成基地共享开放网站建立。建设基地网站,与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网站同时发布基地相关信息,并与相关高校和单位实行网站链接,达成开放共享。

2.基地的共享开放机制。①共享开放制度。基地网站向全社会发布基地的基本情况与共享信息。需共享本基地资源的学校、学院和个人,与本基地签订共享使用协议。由本基地办公室负责联络、接待与安排。②共享开放资源。A.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资源:教室、实验室、实习场地、宿舍、食堂等。B.实践教学实习内容资源:所有实践教学课程及内容。C.科技协作资源:包括试验研究基地、仪器设备、自然资源、科技文献、科技成果等。

综上所述,浙江农林大学在有限的校内资源条件下,联合校外资源共建农科教合作教学实习基地,系统设計生物环境类基础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内容,实践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实践的考核与评价方法,并对实习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预先提出解决方案,使生物环境类基础综合实践课程更规范化。通过优化的生物环境类基础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对一个区域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进行综合调查及分析的方法,不仅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负载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辩证的思维模式及区域观点、综合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综合性、启发式教学和自主性、创新性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学洪,曾鸿鹄,朱宗强.地方高校实验教学中心特色发展之路——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2,(3):82-85.

[2]王学成.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特色发展问题[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3-76.

[3]朱世坤.以实验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95-97.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 2010-07/29/content_ 1667143.htm.

[5]Huang,E.,Lee,L.,Sandhu,A.,Xia,H.,& Zverev,I.(2013,April 4).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labour practices of sugarcane and wheat suppliers:comparing TreeFrog's suppliers with alternatives for long term use at UBC.doi:http://dx.doi.org/10.14288/1.0108458.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设方法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互联网思维下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研究
浅谈加强电力企业离退休干部管理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方法探究
浅析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