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院校“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特色与实践

2017-09-14 08:27邢新丽李民敬童蕾徐佳丽梁莉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实验课课程内容环境监测

邢新丽+李民敬+童蕾+徐佳丽+梁莉莉

摘要:环境监测课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科研兴趣的重要课程,环境监测及其实验课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以所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在分析环境监测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特点与教学实际条件,从教学内容、教学优势、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地质院校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特色与实践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质院校;环境监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157-02

一、引言

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以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经济、法律等学科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环境监测涉及面广,内容设置既要全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又要突出代表性和院校特色。然而受授课时间所限,在内容全面和突出特色的平衡点上很难把握。作者结合自身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就地质院校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特色、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需求性。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

环境监测课程内容涉及环境介质多而复杂,教材涉及十章的內容,而我校环境监测课时仅为64学时,其中课堂和实验教学各32学时。如何在短时间内体现环境监测的完整体系同时又突出我校环境监测的特色,提高学生的社会需求,成为一个难题。此外,环境监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需求性,随着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环境标准的不断出台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日,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监测技术不断更新,要求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

1.近几年来,地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我们国家也出台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办法和大气污染控制办法。而我校环境工程的优势正好是关于地下水的污染与防治。因此,为了凸显我们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对大区域、大尺度的监测优势,我们增加了地下水环境的监测。此外,依托我校的武汉市洪山区大气监测站和秭归水试验场的实习场地优势,我们还增加了大气PM2.5的监测、水质的自动监测与地质灾害的监测。

2.由于环境监测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已经基础课阶段学过的一些课程相重复或相近,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进行提炼、合并,作为概述;对于前序课程讲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复习和巩固;对一些淘汰的监测方法或实际应用不多及测定步骤烦琐的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合并。

3.在水质监测指标方面,由于前处理过程复杂,受外界干扰大,前几年的监测内容中我们没有考虑,近两年,我们充分利用了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分析平台,开展了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内分泌干扰物等有机指标的监测方法介绍。

4.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专业兴趣,我们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最近进展和学院老师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作为案例分析帮助同学们理解。

三、实验内容的实践方式

1.系统化训练。环境监测实验与之前学习的化学分析实验等相关课程不同,环境监测实验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测定分析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测定污染物指标、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环境污染状况。因此,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和监测布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是环境监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和布点要求我们安排在课堂讲授结束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来制定,在实验课开始前检查其检测方案和布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而实验课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编写方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数据的深刻分析解剖是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过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2.野外实验基地的观摩。为了学生深刻体会实验课与实际工作中的环境监测密不可分,实验课采取实际场地观摩与实验室学生动手结合的模式。例如,在大气监测中,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武汉市洪山区大气监测站,让他们了解每天空气质量预报中各种污染指标是怎么得来的,然后学生再分组利用大气监测仪器进行测定,并与每天预报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能的误差及产生原因。在地下水环境监测部分,由于秭归实习基地试验场和江汉平原试验场离学校较远,原地参观不现实,我们就通过视频以及照片和监测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理解野外是如何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的。

3.严格实验程序。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课前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要求、操作步骤、应注意的问题等。实验课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悉实验仪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课后,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实验误差以及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4.设置开放性实验。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通过环境监测课内教学实验来让学生对区域环境变化的趋势进行监测。我校实验室设立了针对课外开放性实验设立的专项基金和指导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课题组,按照课题组来确定监测专题,分别对一定研究区域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音等环境介质进行趋势监测,在学期末提交每个主题的环境监测论文。

5.改革实验考核方式。为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实验成绩不仅仅是根据实验报告,而是根据由实验操作考核、课堂提问以及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分别占30%、30%和40%。

四、课程评价体系

与传统教学课程上课方式不同,我校环境监测既有课堂讲授也有学生按照规范进行规范化实验操作以及自主选题的环境监测专题研究。所以学生这门课的成绩我们也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传统试卷考试;课堂实验成绩;小组专题成绩。三部分的比重分别为:40%、30%和30%。其中小组专题成绩由各小组的主题论文、对主题论文的PPT阐述以及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回答环节得出。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以黑板板书为载体的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突破了黑板板书对内容的限制,节约了课堂时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教学及科研录像,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QQ、网络硬盘等网络平台,构建多层次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将有关课件及视频、仪器的操作方法等资料上传至平台,供学生自由下载。

2.实习基地观摩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将实际生活中用到的和课堂讲授的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明白环境监测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这方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大气环境监测站、大三暑假的秭归实习基地和江汉平原试验场为这门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实地观摩大气、地下水与地表水环境监测机会。

3.案例教学。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增加了学院教师或者国内外典型的环境监测案例进行监测方案、监测内容的讨论(如武汉市汉阳区某农药厂旧址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兰州自来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等),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环境监测教学体系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广大师生的不断努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结合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不断改进环境监测教学质量,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需求,促进其更好的就业与开展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韩庆之,毛绪美,梁合诚.环境监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任宏洋,王兵.石油特色高校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7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验课课程内容环境监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自由”的实验课
上实验课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