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法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17-09-14 16:52蔡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9期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实践能力

蔡娟

摘要: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必修的方法课程,社会行政对于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案例、课题组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实践能力;社会行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9-0181-02

我国教育一向重认知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多较差,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因此各类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影响就业、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课程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在教学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持续的跟踪和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参与式教学法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参与式教学法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学方法培训,该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认为只有让当事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才有利于项目的成功。由于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法在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我国自20世纪末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在医学、管理学等专业培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参与式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领会、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能力往往被等同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实践能力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吴志华、傅伟利认为,实践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不可少的;它不是由书本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积累习得的。刘磊等人也认为实践能力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服务性的专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社会行政》课程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

社会行政是社会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政策的实施、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和社会服务的有效提供发挥着重要作用,被教育部列為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了它在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社会行政是一门直接作用于社会,使社会发生改变的应用性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对于社会工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些优势: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社会行政》课程是在不断探索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宏观社会工作方法,与个案、小组、社区同等重要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具有独立的理论系统和逻辑体系,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的主要课程,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技巧;其次,《社会行政》以社会工作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提供社会服务,也探求社会工作机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社会工作的组织将是社会工作毕业生未来主要职业场所;第三,《社会行政》课程向学生提供有关社会工作机构行政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第四,《社会行政》课程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由社会学、社会工作、管理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理论组成,这些理论有些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补充和完善,有的则观点对立,有利于学生的对比分析和鉴别学习;第五,《社会行政》的发展来自于社会服务实践的要求,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于社会工作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先天的要求。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社会行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社会行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原有的教学范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实行参与式教学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引入案例增强理论引导的针对性。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将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研讨进行学习。因理论教学的特点,学生主动求学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想象案例场景,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解决所面临的专业问题。如在学习“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章节时,教师课上引入一个案例,该案例涉及到价值观、性别、年龄、性格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让学生以服务机构领导的身份去协调并解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并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2.根据专业特征开展课题组团。《社会行政》理论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理论派别繁多,且涉及到不同学科,这些内容具有很大的干扰性,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通过有限的课堂互动教学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让学生受益终生。在讲授“社会服务的计划”时,教师利用所积累的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实习经验,引导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进行社会服务项目的策划。项目小组在课下调研,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以及项目策划的具体撰写,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和互评互帮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具体内容对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指导性意义,增强了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空间。理论课程的教学,是《社会行政》的必要形式,但是决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行政机构中进行历练。在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有三周时间进入社会行政机构实习。由校园进入社会行政机构,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第一个挑战,他们需要进入并熟悉机构,更需要得到机构工作人员的认可。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结合理论知识逐步完成所安排的实习任务,同时接受所在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有意识地将社会行政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在救助站进行实习的学生,在第一周就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安排到所在城市去寻找街头流浪人员。寻访了一周,实习的学生并没有能够动员到任何一位流浪人员愿意接受救助,同学们受挫感较强,他们开始主动反思并探寻流浪人员不愿意接受救助的原因,据此写成了研究报告,得到了该救助站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并认为对未来的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第二周,学生开始到救助站各窗口实习,熟悉救助站的体制并了解工作流程,第三周,学生与不同救助对象近距离接触,了解其需求并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实习学生的社会工作的技巧得到了锻炼,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升课程生动性、实效性的重要载体。教师熟练掌握影视、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各种现代媒体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并加工,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同时,教师要用生动的展示形式吸引学生参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对于“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一教学内容,如若照本宣科,只会沦为历时性的文献梳理,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寓抽象于形象、直观,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程,社会行政是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这发展出来的一种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有助于培养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2]刘一明.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76-79.

[3]吴志华,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及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6,(9):25-27.

[4]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2-4.

[5]王思斌.社会行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6]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43-44.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与式教学实践能力
普通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