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燧人氏与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

2017-09-14 17:08罗海波
魅力中国 2017年27期
关键词:普罗米修斯

摘要:燧人氏和普罗米修斯是中西方神话中两个重要角色,他们为人类创造了火,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但造火的过程却是大相径庭,本文试图从造火神话文本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普罗米修斯和燧人氏的人物形象,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民族心理。

关键词:燧人氏;普罗米修斯;民族心理

“火”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很大程度上,有了火,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如果没有火,人类无法抵御严寒,只能茹毛饮血,食不果腹,寿命会大大降低,便不可能创造文明。自从火与人类相遇之后,两者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一些词汇我们可略知一二,如:万家灯火、薪火相传、刀耕火种、春风野火……

一、中西方关于“火”的起源传说

关于“火”的起源,中西方神话有各自记载,在希腊神话中,关于“火”的神话情节较为曲折。火最早是神准备赐予人类的,但在一次祭祀中,普罗米修斯决定戏弄一下高高在上的宙斯,便耍了一个小把戏。他把一头牛分成两部分,故意把美味的肥牛包上皮毛,看起来不怎么样;又在牛骨上裹上一层肥油,实质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让宙斯自己选择,宙斯早已看穿他的小心思,故意选择了肥油包裹的牛骨,然后勃然大怒,出于报复,便拒绝向人类提供一种很重要的东西——火。作为人类的创造者,普罗米修斯便冒险盗取了天火。因此,他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被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每天被鹰啄食内脏,周而复始,直到后来被英雄赫拉克勒斯救下,但宙斯还是在普罗米修斯的脚上绑了一块高加索山的石头,表明虽然身体不再受痛苦,但精神上,普罗米修斯仍在接受惩罚。

中国的神话传说并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成系统,很多神话散落于诸子百家的文集中,故事性也较为简单,往往寥寥数笔,便交代了整个事件,需要读者去发掘阐释故事背后的隐喻。关于火的神话,闻名华夏的当数燧人氏钻木取火,《拾遗记》中仅有短短几十字记载:“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有鸟名鸮,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袁珂在其所著《中国古代神话》中经过发散性描述到:在荒远的西方有国名曰遂明国,这个地方由于太阳和月亮都照射不到,于是便不分昼夜。那么这个国度的人们是如何照明,怎么生活的?后来有个充满智慧,游遍天下的人来到燧明国,看到一棵参天大树,该树名叫“遂木”,大树上不断发出火光,照亮了天空,遂明国的人们便在这些火光的照耀下生活。这个智慧之人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火光的来源,原来是有鸟用嘴去啄树干,顷刻间便产生了火光。这个智慧之人触类旁通,突然想到了取火的办法,于是就用遂木的小树枝钻大树枝,果然有火光发出,但并没有火焰(袁珂认为如果有火焰的话,大树早就被烧光了)。后来智者改用别的树枝重复这个动作,终于得到了火焰。回到自己的国度后,智者便将这项技能传授给了国民,国民不必再等待雷火,也不必时时刻刻守护一个火堆,担心熄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智者,便叫他遂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二、燧人氏与普罗米修斯人物形象分析

马克思曾表述道:神话是早期人类力图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不得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和人本身逐渐被认识,那么神话也随之消失。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神话诞生的条件,是在人类文明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被幻想出来的,因而神话创作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对自然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也是中西方最初民族心理形成的重要参照文献。在神话发展初始阶段,中西方文化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中西方神话文本不难发现,对于同类神话题材的表达,中西方存在异同。

关于天地与宇宙的创立,希腊神话中没有明确提出是谁创造了天地,只是说天地最初是一片混沌,混沌里面住着一位神,这位神就是哈俄斯,后来又出现了大地女神盖娅,以及大地女神的儿子乌剌诺斯,进而诞生出泰坦神族普罗米修斯等。而在中国神话中,最开始天地也是一片混沌,正如古籍中记载的那样: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醒来,开天辟地,最后身躯化为自然界的事物。为何中西方神话对于世界最初的认识都是混沌一片?也许这已经超越了古人的认知范畴太多,即使用幻想也无法解决这个疑问。有趣的是,中国古人将自然界的万物加以人格化,认为这些都是盘古躯体变化而来,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古人道法自然的一些端倪。

在造人神话题材中,中西方对于神该用何种材料来创造人类这个问题不谋而合。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水调和泥土,按照天神模样的形体创造了人类,雅典娜则对这些泥人吹了一口气,他们便有了灵性,这也可以解释希腊神话中人神“同形同性”的文学特点。后来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劳动与创造:观察大自然,使用工具,获取医药知识等。中国神话则是家喻户晓的女娲造人,材料是黄土和水,有趣的地方在于,女娲觉得用手慢慢捏泥人进度太慢,于是就在绳子上沾满泥浆,泥浆被甩在地上,便成了一个个人。相传,富贵之人都是女娲亲手捏的,而贫贱之人则是绳子甩出来的。这也许是统治阶级社为了更好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所杜撰出来的桥段,宣扬君权神授,他们的权利是上天注定的,被统治者的命运已被造物主安排。从两则神话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话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泥土作为原材料,植物从泥土生长,泥土可以孕育生命,因而想到人或许也是从泥土中诞生。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很多题材都有对比的价值,如洪水神话等。普罗米修斯和燧人氏作为中西方神话中两个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对比是可以揭示出中西方民族心理差异的。

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学发展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也被解读得越来越丰富。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多少有些卖弄,喜欢耍点小聪明,甚至自大的性格。在埃斯库罗斯的剧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他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哲学史上最高尚的殉道者”成了他的赞美之词。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他又以革命先驱者的形象出现。通过梳理发现,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创造者,为人类盗火,不畏强权,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形象而深入人心。相传埃斯库罗斯在后续的剧本中写道:普罗米修斯最后说出了那个惊天秘密,从而与宙斯和解,获得自由。不过剧本没有流传下来,到底是根本没有这个剧本还是人们选择性的遗忘那个妥协的普罗米修斯,不得而知。普罗米修斯在埃斯库多斯笔下得到一次全面宏大的展示,这与古希腊文学强调自由,追求性格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物形象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古罗马文学强调的则是忠君爱国主题,普罗米修斯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形象明显不符合古罗马文学主题,因而不可能给普罗米修斯太多笔墨,在古罗马文学中,他不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反抗君主的暴徒。漫长的中世纪,教会文学,骑士文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普罗米修斯在诗人雪莱的笔下再度重生。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给予了普罗米修斯自由,并最终打败了宙斯,获得了胜利。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的创造者與保护者,自然受历代作家亲睐,因此他的形象也一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不断变化。或许悲壮,反叛,追求自由与个性的普罗米修斯更符合西方读者心目中的那个反抗者形象,这也是民族心理的一个反应。endprint

相对于西方文学在描述普罗米修斯形象时所展现的激烈冲突情节,中国文学在描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场景则显得非常和谐与宁静。《拾遗记》中几十字记载,便将造火的过程描述得一清二楚,娓娓道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波澜不惊,故事情节简单,没有矛盾冲突,需要读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去还原造火场景,也可以感知燧人氏宁静、坚韧的性格。中国的神话往往是寥寥数笔,留个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认为主要原因是华夏先民比较注重实际劳动,不善于幻想的社会原因,以及中国自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原因有关,因为儒家不谈鬼神一类题材,因此神话没有得到系统的记载与延续。燧人氏也一直作为造火者的形象出现,在漫长的文学史长河中也没有发生改变。中华民族宁静致远,道法自然这种民族性格,从这些神话传说中可见一斑。由此中西方在塑造火神的這一性格上完全走向了两端。

三.结语

经过对中西方关于“火”的神话简要梳理,可以从中看到,中西方对于“火”的起源有截然不同的叙述。在希腊神话中,“火”的拥有权是属于神的,神一旦不满人类,便会将火收回,阻止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中国,钻木取火是一种技艺,人类一旦学会了这种技艺,便没有谁能夺去,这样就拥有了创造属于自己文明的基础。如果我们深究这两种不同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不难看出中西方文明在起源之初便有很大差异。通过对燧人氏与普罗米修斯人物形象的对比也窥探了人类文明社会在形成之初的种种民族心理,或许这就是神话研究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小枫.普罗米修斯之罪[M].上海:三联书店,2012.8.

[2]袁珂.中国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

[3]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4]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5]荣格.文学与心理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3.

[6]J.G.弗雷泽.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9.

[7]叶舒宪.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0.

[8]叶舒宪.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硕士启动资金。

作者简介:罗海波(1986—)男,重庆人,文学硕士,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助教。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罗米修斯
我的书屋,我的梦1
《普鲁米修斯》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
《普罗米修斯》(统编本四上)教学设计
普罗米修斯
阅读因思辨而致远
普罗米修斯盗火
英语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童言无忌
普罗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