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探索

2017-09-14 00:22苏世将
商情 2017年29期
关键词:院系预警危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在适应、学习、情感、生活、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有研究报告,自杀已成为高校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首要原因,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探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已然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化解,不仅要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外,而且还需要有更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尤其要弥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并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本文将结合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在总结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些许思考。

一、心理危机及其特征

(一)心理危机的含义

“心理危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首次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是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当个体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即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以往的应对方式已无法解决所面临的突发性的或重大生活事件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对于心理危机的定义包含着四方面含义:第一,明确指出这种危机状况是由人的心理产生的;第二,这种状况是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无法面对和摆脱的;第三,也明确了是由于困难的情景产生了心理危机,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并不是其他的困扰;第四,这种心理危机可能是暂时出现的,也可能会由于环境的改变进一步变得恶化。

(二)心理危机的特征

心理危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发展性的心理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另一类为境遇性的心理危机。境遇的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强暴、自然灾害等。

无论是发展性的心理危机还是境遇性的心理危机均具有如下特征:(1)事件突发性。心理危机具有不可预料性,常常是出乎人的意料、突如其来的。(2)体验痛苦性。危机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能预测的,整个过程体验都是痛苦的,有时候可能导致人的尊严受辱。(3)缓解无助性。心理危机的突然到来常常让人感到措手不及、无法适从,打乱未来计划,而对于那些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在心理危机到来时常会感到无助。(4)后果危险性。危机就带着危险,而这种危机所带来的危险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严重的时候还有可能危及到学生的生命。(5)作用双效性。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会带给学生、学校甚至社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而它又具有积极一面,由于危机的发生会让管理者积累一定的经验。

(三)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避免危机中的个体自伤或伤及他人;其二,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实践探索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基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笔者所在高校形成了“一网双线”四级工作网络,并构建了预防-预警-干预-转介一体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一网双线”四级工作网络

该工作机制涵盖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自我教育体系,师生联动形成了协同教育工作网络。“一网双线”工作机制是在校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导小组的指导下,以心理中心和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为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等相关工作,形成常规教育线;以学生心理协会和心理协会院系分会为主体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线。心理中心和院系工作组分别指导两级心理协会,心理协会协助心理中心和院系工作组开展工作,形成协同教育工作网络。两条教育线以班级心理委员为节点,以宿舍长为终端,形成“一网双线”工作机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覆盖。

(二)预防-预警-干预-转介一体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心理危机预防重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加强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普及型教育。为此,学校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课堂教学、品牌活动、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计划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和心理专题讲座,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需求,以大学生心理文化节、心理访谈、心理剧场、心理知识竞赛等品牌活动为平台,以杂志、网站及各种新媒体为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大学生“阳光使者、心灵成长”训练营为学生骨干成长培养基,提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协会骨干等朋辈互助队伍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加强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使他们在团体辅导中增长心理健康知识,练习沟通技巧,学会情绪管理,增强意志品质,悦纳和规划自我,进而获得自我成长,使其综合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心理水平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

2、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通过宿舍、班级、院系、学校构成的四级预警机制做好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纳入危机预警对象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实行动态监测、动态管理。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endprint

(1)一级预警:宿舍。宿舍长作为信息员应主动了解本宿舍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本班心理保健委员或班导师、辅导员报告。(2)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班级心理保健委员的骨干作用,加强与同学思想和情感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导师报告。(3)三级预警:院系。院系党政领导、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辅导员、班导师要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重要情况,要立即向院系工作组报告,并在专家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4)四级预警:学校。认真开展心理普查和心理排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筛查出的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面询甄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动态追踪访问。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日常心理危机排查等途径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主动排查,迅速收集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危机的情况并做出反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

3、心理危机干预及转介机制

通过阻控-监护-救助-疏导-转介联动处置机制对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做好及时干预和帮助,保障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1)建立阻控系统。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2)建立监护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进行24小时密切监护,尽全力保障当事人和(可能的)受害人的生命安全。(3)建立救助系统。及时和有关领导、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沟通危机事件进展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和方案。(4)建立心理疏导系统。危机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波及范围,需要对与当事人密切接触或受到该事件影响的相关人员开展疏导工作,给予情绪支持,帮助他们舒缓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以免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5)建立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同专科医院建立心理危机个案心理危机诊疗-干预-转介綠色通道,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长效机制,实现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一体化的建设。

以上论述仅为笔者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因而,在真正面对学生出现各种问题时应区分对待,才能更有效的处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更好地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损失,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苏世将,天津财经大学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院系预警危机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