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发展添绿 为百姓增福

2017-09-14 02:46汤浩
群众 2017年9期
关键词:共治江苏环境保护

汤浩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江苏时提出“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总书记为什么对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再三叮嘱,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两层深意。

一是希望江苏在绿色转型上有率先之举,使发展更有质量。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是江苏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道全国性难题。作为全国发展的“前沿阵地”,江苏有条件、有责任、也有决心闯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希望江苏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有务实之效,让群众更加满意。老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非常朴实,那就是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地是绿的,能够在健康舒心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必须看清环境问题的民生本质,以生态健康保障群众健康,以环境和谐维护社会和谐。

近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生态文明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健步向前。但要清醒看到,我省经济体量大、开发强度高、产业结构偏重,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环境容量“饱和”、生态成本“临界”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必须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持久推进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用好“263”专项行动这把“手术刀”,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生态保护,像抓精准扶贫一样抓环境脱困,为“两聚一高”源源注入绿色动力,为江苏人民不断增添生态福祉。当下要抓住五个关键词。

从严。把“全面从严”的要求贯穿于环境保护全过程。从严落实环境保护的企业直接责任、党政主体责任、部门管理责任、环保监督责任和司法制裁责任,聚合发力;从严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倒逼发展绿色转型;从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和环保督察制度,让环保“紧箍咒”越念越紧;从严环境监管执法,把提升环保法治化水平作为建设法治江苏的重要标志,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精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既要有决心韧劲,更要秉持科学精神。当前,污染防治已经告别相对单一的时期,跨入多种介质、多项因子、多个领域协同并治的阶段。无论是控霾还是治水、净土,都要推进能源、工业、农业、交通、建筑和城乡生活等多个领域的治理,加强城市与乡村、陆域与水域、地上与地下的统筹,真正做到搞清机理、对症下药、系统控制、精准治污,扎扎实实改善环境质量。

转化。持续、大规模的环保投入,催生技术、装备、服务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善于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环境保护的有力“支撑点”、实体经济的重要“增长级”。善于推动生态资本的增殖转化,引导各地特别是苏北地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资源,提高点“绿”成“金”、增殖变现的水平。

革新。稳步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有效落实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着力深化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全面推开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试点。着重从管理体制、监管机制、经济政策等三个方面,加快构建权力与义务一致、约束与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共治。环境保护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社会共识度高。因此,推进环保社会共治,也是發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好“实验田”。建立完善全民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和规范环境信息公开,创造条件、开闸引水、搭建平台,有地方、有渠道让公众充分监督和表达意见,有序参与环境公众事务管理,构建良好的环境公共关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作者系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责任编辑:霍宏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治江苏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多元共治”乐融融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