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2017-09-15 04:17陈泽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磁共振体位颈椎病

陈泽明

(福建漳浦县医院,福建 漳浦 363200)

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陈泽明

(福建漳浦县医院,福建 漳浦 363200)

目的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诊断和多体位磁共振成诊断方法。结果给予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后,对照组中,诊断结果准确、漏诊以及误诊的分别为16、2、2例;诊断准确率为80%;研究组中诊断结果准确、漏诊以及误诊的分别为19、0、1例,诊断准确率为95%。组间数据对比发现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误诊、漏诊率的发生,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有效指导依据。

多体位磁共振成像;颈椎病;诊断

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上下肢疼痛、头晕、手指发麻、行走困难等均是该病的表现症状,给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痛苦,给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干扰。为此,及时接受诊断,对症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1]。近年,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凭借极高的诊断价值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现本文主要是以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一共收治的颈椎病患者40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其诊断效果并和一般诊断效果进行对比,详细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一共收治的颈椎病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诊断和多体位磁共振成诊断方法。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对照组中,年龄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1.3岁。研究组中,年龄为36~69岁,平均年龄为50.8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且自愿参加研究。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经过医护人员的仔细分析和对比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背景、学历、病情、文化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诊断方法,研究组接受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详细过程如下:在开始检查前,医护人员把所有器械准备充分,检查仪器型号:Signa HDxt 1.5T(产于美国GE公司)[2]。采用脊柱容积正交相控阵线圈,成像序列:仰卧矢状位Sag FSE T1WI(TR 480 ms、TE 13.6 ms),Sag FSE T2WI(TR 2320 ms、TE 121.2 ms),Axi GRE T2*(TR 220 ms、TE 13 ms),矩阵(matmx)320×224,视野(FOV)24×24,层厚3.0 mm,层间距1.0 mm。把最终检测数据详细记录。

1.3 效果评价:与实际病理相对比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最终检查效果,检查效果可分为准确、漏诊以及误诊3个等级。诊断准确率=诊断准确例数/20×100%;诊断漏诊率诊断漏诊例数/20×100%;诊断误诊率=诊断误诊例数/20×100%。

1.4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结果的数据输入SPSS22.2软件包,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用(x-±s)用以表示计量,用百分数(%)、例数(n)用以表示计数,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那么可以判断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0%,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研究组的最终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按[n(%)]

3 讨 论

近年,颈椎病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临床中又把其称为颈椎综合征,它主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是颈椎间盘脱出症、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以及颈神经根综合征等的总称。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骨质增生、长时间劳损以及椎间盘脱出均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症状包括有:形成骨刺、髓核突出或者脱出、韧带不断增厚、椎节发生松动以及椎管发生狭窄,给周围的脊髓、椎动脉、神经根等造成刺激以及压迫,若不及时治疗,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3]。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有CT及MRI以及X线等,但相关时间调查发现,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效果并非特别理想,导致误诊以及漏诊等现象发生,不利于临床下一步治疗[4]。

在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中,因为患者中性自然位以及常规卧位的时候,颈椎位置并未承受太大的负荷,常规诊断方法敏感性较低,不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颈椎病治病因素,导致病变呈像不清晰原因有关[5-6]。当患者颈椎处于前伸或者后伸出体位的时候,导致颈椎的负荷进一步加重,以致于潜在的颈椎序列不稳凸显或加重,而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方法可以有效的颈椎序列稳定性显示出来。此外,体位磁共振成像还把过去传统X线仅对骨性结构摄片的局限性打破,弥补常规MRI检查单一的不足,激发发现患者颈椎潜在的致病因素,对颈椎病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提高检查准确率,避免漏诊以及误诊现象发生,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依据[7-8]。

引发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椎管狭窄,所以对脊髓型疾病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是把星椎管矢状径的大小座位主要的判断指标。一般来说,颈椎发生退行性变主要是在发生在椎间盘位置,当推测与前屈位时候,会导致颈椎髓核产生较高压力,促使椎间隙的内应力也随之增大,导致髓核发生后移,在检查时成像不是特别明显,当在后伸位时候,由于髓核与纤维环变性松弛一起向后突出,为此,椎间盘突出性病变情况在磁共振图像中显示特别清晰明显[9]。

中医治疗与牵引法均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在中医角度认为,颈椎病主要是因为瘀邪交结、凝而不散而导致的。使用五枝膏治疗病遵循活血化淤、祛风散寒的治疗原则,可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推拿法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受到很多患者的青睐。该方法主要是医师通过双手沿着患者的穴位以及气血运行方法进行按摩,以便达到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治疗目的。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也应该要注意劳逸结合,养成科学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给颈椎造成更多的劳损。对于诊断医师来说,确保其具备丰富的诊断经验,可熟练操作多体位磁共振成像仪器,在实际诊断过程中,秉持高度负责任态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降低诊断出错率,避免误诊以及漏诊现象发生[10]。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80%),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研究组的最终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进一步表明,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采用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降低诊断出错率,避免误诊以及漏诊现象发生。该诊断方法值得患者及其家属信赖,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1] 姜金龙,薛丽宏,徐希春,等.颈椎磁共振屈伸位成像对青年颈椎病早期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4,33(21):991-993.

[2] 徐希春,曲林涛,刘文娟.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4,29(7):556-558.

[3] 徐希春,曲林涛,刘文娟,等.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5):167-169.

[4] 王西惠,陈涛,刘勇,等,习晓玲.黄韧带病变的MRI、CT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3):990-994.

[5] 杨志永,丁玉洁,石秀梅,等.CT磁共振成像与X线诊断脊椎骨折的影像学对比[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112-114.

[6] 李建清,吴斌,梁英.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8):666-668.

[7] 钟远鸣,李智斐,史明.动态颈椎核磁共振对脊髓型颈椎病致压因素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7(3):333-336.

[8] 许达金.158例颈椎病诊断与延诊分析[J].广州医药,2014,45(3): 751-754.

[9] 李国权,周子和,刘国庆,等.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6):888-890.

[10] 陈荔川,周鹏,高雪梅,等.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2):21-24.

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34-02

猜你喜欢
磁共振体位颈椎病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