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研究

2017-09-15 04:17裴政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卡因

裴政国 马 锐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研究

裴政国 马 锐

(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中心医院麻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在本院进行上肢外伤治疗且需要进行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结果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整个麻醉操作时间均较短。此外,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96.67%(29/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93.33%(28/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100.00%(30/30)。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80.00%(24/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而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较快。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时间段,麻醉效果起效快且有效阻滞率高,麻醉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短。

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

在临床治疗中上肢手术多采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发生,但是,该种麻醉方式为盲操因此存在较高的麻醉失败率并且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1]。而学术界新提出的基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烦方式所取得综合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在本院进行上肢外伤治疗且需要进行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所有患者的病情已经得到确诊。纳入标准为年龄30~75岁,无手术禁忌证,无药物过敏史,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神经疾病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3.18±4.1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1.34±5.0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在本次实验观察中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盐酸罗哌卡因(阿斯利康公司提供)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利用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德国贝朗生产的SB8X12型仪器)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术,仪器正极连接于同侧上臂或前臂,负极连接于穿刺针,仪器设置为:刺激强度0.1~1.5 mA,频率1 Hz。同时将针尖位置适当调整,减小刺激电流至0.2 mA,无肌肉收缩时,注射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2-3]。

1.3 评估标准:在对两种麻醉方式进行疗效对比时,从患者的阻滞完善时间、操作时间、麻醉效果、运动阻滞程度等角度来分析麻醉效果[4]。其中麻醉效果采用针刺法测定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数据存在差异性。

2 结 果

2.1 阻滞完善时间、操作时间: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可知,两组患者的阻滞完善时间、操作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阻滞完善时间、操作时间(min,x-±s)

2.2 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见表2。其中,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96.67%(29/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93.33%(28/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100.00%(30/30)。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为80.00%(24/30);尺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桡神经的阻滞率为83.33%(25/30)。

表2 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

2.3 运动阻滞程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在6 h内恢复正常的有23例,12 h内恢复正常的有30例;对照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在6 h内恢复正常的有15例,12 h内恢复正常的有22例,18 h内恢复正常的有27例,24 h内恢复正常的有30例。

3 讨 论

传统盲操下所采取的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还会对术后患者的肢体活动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运动[5]。而在传统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过程中引入神经刺激仪引导,能够提高麻醉的综合效果。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使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准确的注射在臂丛神经干神经鞘旁,达到运动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即只阻滞感觉神经纤维,浅度阻滞或不阻滞运动神经纤维。同时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又可以避免药物毒性反应或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阻滞完善时间、操作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阻滞完善时间以及整个麻醉操作时间均较短。在判断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的麻醉效果时,阻滞效果是重要的参考标准。研究显示,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正中神经的阻滞率、尺神经的阻滞率、桡神经的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在注药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较快。学者黄生春等也指出神经刺激仪引导能够为准确选取麻醉注射点提供参考,从而提高麻醉的成功率[6]。

综上所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时间段,麻醉效果起效快且有效阻滞率高,麻醉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恢复时间短。

[1] 韩雪飞,晏明江,王克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9):1395-1396.

[2] 徐淑兰,于永生,尹军.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3):248-259.

[3] 肖实,曲良超,陈文波,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28-230.

[4] 罗小贞,梅华,陈振华.臂丛神经阻滞三种定位的比较观察及护理配合[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60.

[5] 余建华,廖荣宗,黎鸣,等.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最小有效剂量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6, 23(3):266-267.

[6] 黄生春,刘丽珍,范纯辉,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J].海峡药学,2016,28(10):91-93.

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174-02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卡因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利多卡因、奥布卡因与丁卡因在喉镜诊疗中表面麻醉效果的系统评价Δ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