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观万里 书山苦行已十年

2017-09-15 22:23汪洋
神州学人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巴

汪洋

2007年3月,只有19岁的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古巴政府单方面奖学金项目”选拔录取,与近千名中西部地区的高中毕业生一道,前往半个地球之隔的古巴,在那里进行了完整的7年医学学习。

今日回头再看,我认为在这个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项目执行部门,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国家给了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的青年这个出国求学的机会,为我们配备了专职辅导员,每个月给我们发生活津贴,每年都有教育部的专家组前来看望我们并考察项目执行情况……很多关怀与照顾,是我出发时从未想到的。换位思考,即便是我的父母,也不可能做得更为周全。

对于古巴政府和我们的老师,我也怀着同样的感念。古巴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即便客观条件有限,但已比当地学生的待遇好了许多。给我们授过课的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态度上都是认真负责的,说他们倾囊以授当不为过。一位曾在门诊手把手教我写处方的老师;一位曾在病房用一个多小时为我详细讲解单纯孢疹病毒不同亚型的老师;还有一位每天向我提问,逼得我日复一日反复背书的老师。今日想起,我心中所留存的,都是满满的感激。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

炼狱?

然而,在这7年中,我们也确实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与不易:

古巴欠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不便。古巴市场上的物资非常匮乏,很难随时买到称心的日用品。有一次,我在超市里看中了一个枕头,但觉得稍有点贵就没买,结果第二天就断货了,直到一两个月之后,我才买到了类似的枕头。

用西班牙语学习医学专业课程,也让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与辛苦。至今仍记得,自己曾不止一次在发高烧的情况下,蒙着被子一边发抖一边看书;为了不耽误学习,自三年级开始,每年的央视春晚我总是比别人晚两三周才看;每次在考试中答对问题被老师夸奖时,我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被肯定的喜悦,而是一种过了一关之后还有更多关卡等待着自己的压力。

用西班牙语学习医学的难度实在太大了,医学单词本就是西班牙语中最艰涩的词类,很多医学名词、药物名词、化学合成物名词极为拗口,长度更是日常词汇的3倍以上,同样的医学教材,同样的页数,当地学生看一遍就可以基本理解掌握的东西,我们往往需要看三五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要逼自己去硬背课本。當初值夜班时背书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直面生死的精神考验——在这7年里,我无数次地看过刀片在老师的操控下,在病人腹部的脂肪层间精密运作,病灶在鲜血中被摘除;我曾在老师指导下,从孕妇产道中接出新生婴儿,见证生命诞生的瞬间;我也曾不止一次地看到不久前还微笑着配合我们查房和写病历的病人,一天天地衰弱下去,变成一具丧失了生理机能的遗体,被盖上白布推出病房。特别是在一个盛夏的晚上,一位患哮喘加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婆婆在支气管扩张剂无效的情况下,在急诊室一边声嘶力竭地咳嗽和喘息,一边痛骂着因为条件限制而束手无策的我和另一位古巴师姐是如何无能,那场景更让我终身难忘。

这样的生死考验,也同样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六年级内科实习时,正赶上盛夏,古巴爆发了登革热。很多个晚上,我独自一人在病房值班,要负责巡床和写30个病人的观察病历,在30度的高温环境中,在充满着蚊虫、随时可能被传染病症的病室里,我每4个小时一巡床,从上午8点工作到第二天中午12点,足足写了一百四五十份病历,写干了两杆水笔,手都有种要断掉的感觉。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工作了近3个月,期间甚至一度发过高烧,幸好第二天退烧了,没有影响工作,但当时还是吓得够呛,心中还有过“我是不是要捐躯在古巴?我要是死了,那我爸妈怎么办”的想法……

这样的艰辛还有很多,有几次我几乎被它们击溃——毕业前的一年里,我不断在医院中重复着五天一轮的夜班和占满了每一个上午的日常实习,同时又得大量读书,以准备毕业考试,还要面对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带来的打击和压力,面对每天只有3次、每次不到1个小时的宿舍供水带来的不便,以及两颗坏掉的蛀牙导致的让人夜不能寐的神经痛。

那段岁月对我而言,脑海中所存的意念已不是痛苦,只余下一种潜意识的坚持——不能倒下,无论是为了国家,为了父母,甚至仅仅是为了自己,都不能倒下,我必须要坚持到底。

我坚持下来了,尽管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更谈不上潇洒,甚至可以说是连滚带爬地拼命蹭完的。然而最终,经历了这7年的打磨和洗练后,在顺利毕业的一刻,我还是获得了很多至为宝贵的人生财富。我相信这是在国内大学生活中,乃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求学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得到的,只属于经历了这7年的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体悟:

我明白了坚持的价值——我不是什么天才,但可以成为一个足够努力的普通人;我做不到轻松随意地应对种种艰难困境,但我可以支撑自己不向它们屈服。套用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绝不服输,我就能够突破关口,战胜眼前的艰难险阻和内心的困惑彷徨,走到最终的目的地。

我认识到了医生要具备的精神素养——作为拯救病人生命的从业者,医生的精神世界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拥有高度的理性,就如同最精密的物理仪器,在开始治疗病人的一刻,便抛弃掉一切不必要的个人情感,将注意力集中于治疗本身,以屏蔽病人生死所带来的精神波动,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拥有极为充沛的正面感情,以一种无比热爱生命与世界的态度来推动自己前行,守护病人,对抗病魔,而不至堕落为丧失了情感、只懂得引导和判定病愈与生死的医疗机器。

我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多样,还有所存在的不公与公平——这7年的生活经历,让我切实地亲身感受到了古巴这个“贫穷,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样貌,从在古巴的生活中,我甚至能想象父辈们当年曾经历过的“上山下乡”,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我们的祖辈和父辈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水准,不必说发达的欧美国家,即便比起当今国内的生活水平,差距也是很大的。然而在并不轻松的生活面前,古巴人民的善良友好、希望生活得更好的愿景、与我们别无二致的喜怒哀乐,却又让我感受到了跨越地域、种族和经济差距的,来自于生命本身的共性与平等。endprint

由此,我发自内心地生出了想要以一个医学生的视角,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的渴求。

天堂?

5年前,我曾利用暑假时间前往加拿大进行两个月的英语学习,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与古巴和中国截然不同的,真正意义上的“发达资本主义世界”。这段旅程,曾一度使我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与古巴相比,加拿大实在算得上是一个“梦想中的天堂”。无论是美丽的自然环境、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充满了阳光与秩序的人文氛围、极为人性化的城市设施,就连与古巴在结构设计上非常相似的医疗系统,都因为充裕的财政和物资支持,而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福利性和运转效果。这一切,曾让我生出了一种想要留在那里的冲动。

让我庆幸的是,我在那里待了整整两个月,而不是短短几天。

随着新鲜劲儿逐渐过去,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也不断加深,终于,潜伏于这个繁华世界背后的阴影也开始浮现出来——迥异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种群隔阂,只身在此所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当地华人很难跻身社会主流群体的现实,以及远离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漂泊感,都让我感受到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种种隐性的局限。

2015年赴西班牙就讀硕士期间,我同样尽力抽出假期时间,前往法国、奥地利、瑞士等周边国家游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瑞士,它甚至比加拿大更为美丽和发达,与古巴的那个闷热的夏日病室,以及生活中每每可见的、民众身上所呈现出的那种虽然热情却总有些拖沓和慵懒的状态相比,几乎是天渊之别。

然而,在接触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和民众后,我在加拿大之行中萌生出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当我走在马德里、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苏黎世的街头时,一次又一次,心中生出的是与当初在多伦多与卡尔加里时同样的情绪——是的,这些欧美国家的确很发达,这些城市也很美丽,但是,即便它们看上去再好,却终究是别人的世界,因为在这些地方,我找不到一丝一毫可以让我的精神依附于此的归属感。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找不到当初在古巴时,那种拼命坚持的决心所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归宿!

所幸,就在这段时间,一些在国内亲眼目睹的事实,让我对自己的前途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在古巴留学期间,我曾三次回国,每次回国都发现家乡发展变化很大。在习惯了日常变化的父母亲友看来,可能没什么区别,但在我眼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快速增加的汽车数量,正在修建的高铁站和开始施工的城市地铁,都让我看到了中国正在迅速变化和发展。

而这些变化和发展,并不仅仅存在于城市。

2014年从古巴毕业回国时,父亲曾带我返回老家——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去拜祭我过世的爷爷奶奶。期间,我在一个离旗府所在地30多公里的行政村雷家营子,亲眼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水泥路从县城通到了每一家的门口,村子里有鱼池、文化广场、超市、医务室,整个村子周边绿色覆盖,庭院果树挂满果实,许多农户开了农家乐,村委会在镇政府支持下,设法开发了当地的历史景点,甚至还在筹资打一眼温泉,大有把这里发展成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的“野心”。

当时的我,还只是惊讶于农村的发展变化居然如此之大,然而在第二年赴西班牙读硕士期间、前往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旅游时,我惊愕地发现,除了建筑与文化风格不同,经济和设施上存在的一定差距,以及没能孕育出一个莫扎特外,我眼中的萨尔茨堡,真的与我的家乡非常相似,或者说差距远没常人所想的那么大。我甚至觉得如果再有10年20年的努力,在风景上、设施上、条件上,雷家营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美丽宜居的“中国萨尔茨堡”!

就在这个村子里,我似乎看到了某种可以预见的光明和未来。与此同时,一个可能的,真正能让我将自身的前途与祖国和世界贯连起来的答案,也在我心中悄然滋生。

我开始尝试更深入地读一些历史和哲学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两年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当属《传习录》和《毛泽东选集》。

在《传习录》的阅读中,我接受了王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方法,以“致良知”为参照,以“极天理”为目的的“尽心以做人”的人生观哲学。

而对《毛泽东选集》的阅读,则让我理解了矛盾是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中自然产生的,无可逃避。我们所能做的,唯有解决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人类历史不断推向前进。

于是,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波动中前进的历史,当今的世界则是一个在波动中发展的世界。我个人的前途与未来,与祖国的前途与未来从一开始便不可分割,我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把在国外所学到的知识、体悟与信念贯连下去,更进一步地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并用它来回馈祖国,让我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国家和世界融为一体。

平心而论,在学术三要素中,“天才”这项与我关联不大,我自问并非是什么天资横溢的“聪明人”;“毅力”一项,经历了7年的古巴留学经历后,我自问已不输于人;而“机遇”一项,国家已然给我提供了两次这样的平台和机会,甚至严格地说,没有古巴艰苦环境的磨练,我的“毅力”一项,也未必能达到今天的水平,这是让我弥足珍惜的财富,也是鞭策我继续向前的动力,更让我发自内心地深深感激。而我所能做的,也唯有认真学习,尽心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业,并在此之后,与千千万万怀有同样理想的海外学子一道,共同推进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系“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目前为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部医学博士项目二年级在读博士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巴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古巴斗鸡
古巴
88岁
古巴导弹危机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