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017-09-15 11:22赵纯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赵纯

摘 要: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特殊的工作,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长远任务。现代化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许多便捷有效的帮助,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同时,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使得文化遗产面临困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破坏力加倍。二者相互对立,又辅之以发展。如何合理的平衡传统与现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文化遗产保护走在现代,但绝不能被现代所取代。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182-02

一、前言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概念内容均不同,但无论是物遗还是非遗均包含许多传统文化部分。很多人也时常将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传统文化保护。这种观点自然是较为片面的,但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看文遗保护,或者在文遗保护中看传统文化保护确实也有许多有意义的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境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境况的内在原因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传统文化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随时跟上大众审美。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精华,参差不齐,并且评判不一,针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界定评价也并非能完全统一。这些内在因素使得其自身发展受到冲击。更为根本的是外在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使得它愈加失去生长发展的土壤。

当前社会的文化主体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主。现代文化主要指由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中形成的文化。①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之初便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二者之间分歧、矛盾、冲突剧烈。这种冲突源自两种文化的差异,诸如“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在具体价值观方面也有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更向往和谐,西方文化更崇尚竞争,等等。”②不同之处实难几句话说的清。这种不同带来的两种文化冲突就像一对矛盾,相互撞击不断交融,逐步前进。

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消失,也是这种冲击致使了我国大批文化遗产发展艰难。有许多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里的文化遗产,尤以非遗为代表,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本生存的土壤。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直面这种冲突矛盾所进行的任务、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是在尽可能的合理处理这种矛盾冲突关系,寻求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也正因为现代文化不断地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必然不能忽视现代化的因素,保护工作中的现代化因素在某些方面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二、现代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因為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保护”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在现代,科技十分发达,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偏向于现代化“技术”保护。由于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主要方面。这里的“技术”对这两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也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现代化保护技术主要是指鉴定、保护、修复等工作中使用的物理、化学等科技手段。例如文物保护工作中就使用了非常多的现代化手段。从文物获取工作,野外考古发掘开始,现代科学技术便被广泛使用。传统的考古发掘主要是依靠发掘者的经验发掘等等,而现代考古发掘则使用了许多例如无线电、红外线设备等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考古发掘的效率。除了文物资料的获取,文物鉴定工作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也非常多。X射线荧光分析法、电子探针法、中子活化法等分析古遗物成分,用放射性碳素测定法、热释光测定法等,测定古代遗迹和遗物的年代,使文物保护、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重大成果。传统的文物鉴定主要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别和综合考察。主要依靠类型法,对鉴定者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有很高要求,有时其准确性也会引发争议。文物保护维修方面也是引进许多现代化手段,化学试剂、材料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修复成果也有很多提升之处。这些现代化科技手段无疑是为这项工作带来了许多便捷,完善了传统鉴定无法达到或不全面的地方,更具科学性与准确性。文物保存、博物馆管理等同样运用许多现代化技术。现代博物馆文物保护集文物修复与文物保存为一体,文物保存利用现代技术,恒温、恒湿度等等,能制造出最适宜保存文物的环境,极大地延长了文物的寿命。

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代化“技术”,除了一些现代科学设备的应用外,也包括一些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保护思想与保护模式等这些相对抽象的理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它的保护不是单纯的物质保护与技术保护,更多的是其内在价值与文化的保护,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现代因素显得更为复杂抽象。比较常见的是数码设备的使用。对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的摄像、拍照,对传承人的采访录音,传承光碟的刻录等等都有效的保存了许多珍贵遗产。对于消亡速度很快的非遗,这些手段无疑能最快的保护,挽救,使珍贵资料得以存留。除了这些单纯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外,非遗保护还涉及到许多保护思想、理论。从非遗保护法的制定颁布,到“非遗活态性传承”的理论提出,再到“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的建立、以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区的建设模式的展开等等,都体现了非遗保护理论成果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越来越紧扣时代发展的步伐,努力将现代文化融入之中。现代文化对非遗保护的促进作用应予以承认,同时,它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极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三、现代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冲突矛盾

现代文化对文化遗产的冲击最明显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造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大面积的建筑拆除、众多的古建筑、遗址的破坏。例如南京的老城南、重庆的潼门关等等,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因与城市建设相悖被拆除毁掉的古建筑。除了被拆除完全消失的一类遗产,还有一些存在但是被重新修葺与原来不尽相同的城遗。例如南京老门东这一类在原址重新改造修复的老街区。那崭新的门楼、应接不暇的小店铺,总是给人不复往昔的感觉。这些“失真”的建筑不能不说是现代文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文化遗产保护被戴上了浓重的现代商业气息。现代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更是严重,可以说对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种冲击是毁灭性的。现代文明的浸染,西方思想的侵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被逐渐削弱,越来越年轻的群体,越来越追求的感官刺激,这种快速的现代文化时代,对追求精神性的、内在文化意义的非遗打击无疑是剧烈严重的。具体表现在高效率的机器化生产,代替了一大批手工技术;生动形象的西方故事,挤掉了众多传统神话传说;刺激精彩的戏剧表演,冲击了传统戏曲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现代文化影响更大一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具复杂性。这种复杂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复杂性,也表现为非遗保护所要做的工作的复杂性。

目前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原则仍然是全世界都坚持的“原真性”原则。对非遗的保护同样是坚持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具体措施。但与城遗文物这类实质存在的遗产相比,非遗更为抽象,所以非遗的原真性不是单单的名词就能解释的。

也正因为如此,非遗保护更为特殊,复杂,争议也比较大。如何将传统内涵丰富的非遗保护成大众乐于接受的“现代”非遗,又不失其非遗本真。这是所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都希望能合理有效的使用现代化手段,但那只是手段,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味的保持不变必然会走向消失,盲目的创新改变也必将流失内在意蕴。合理的处理现代与传统这对矛盾,是文化遗产得以发展的动力,“原真”是保护的核心。现代因素既是阻力也是推力,合理平衡,不断创新才能走的更长更远。正如苏艺乙教授所说“当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将来不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传统会融入现代,保护成为自觉。

注释:

①吴艳,颜秉玺,颜佩静.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07).

②刘晓頔.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滨州学院学报,2013(0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