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氓的文化理论与成就研究

2017-09-15 22:29陈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陈琳

摘 要:李一氓在文化方面的建树非凡,他不但是在文化行政工作中以专家型领导的身份推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本人更是在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文化成就,他是收藏大家、书法大家,还在文学、戏剧等多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长期的文化工作实践与思考,李一氓对文化工作的许多方面都有自己十分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一些理论观点。

关键词:李一氓;文化宣传;文化武器;农民文化;保护与研究;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K265;G2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257-02

李一氓(1903-1990年),四川彭县人,是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文化名人。特别是晚年退居二线后,仍不辞辛劳,主持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出版重要古籍3500多种,开创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一、文艺是宣传和战斗的武器

大革命失败后,李一氓参加创造社工作,与潘汉年一起组成了党小组,开展进步文化运动。在此期间,李一氓参与编辑与创办了《巴尔底山》、《流沙》、《日出》等多种刊物。期间,李一氓发表了《“提倡农民文学”》》、《革命与文学》等一系列短文,宣传倡导革命文学。李一氓还发表了《我对于历史剧的主张》、《历史剧与现代剧》、《历史剧的对话》等一系列戏剧批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戏剧主张,批评某些戏剧形式与语言僵化,脱离社会与大众。

如果说李一氓早期对文化的宣传作用与战斗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批评的层面的话,此后多年的革命斗争工作则是他使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1932年,李一氓赴中央苏区工作,并兼任《红色中华》主编,充分利用这一报纸,发挥了宣传战斗武器的效用。在新四军期间,李一氓担任戏剧编导委员会主任,支持成立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并亲自担任新四军抗敌剧社社长,引导新四军戏剧运动,在争取抗战胜利方面,充分发挥了文化武器的作用。

抗战时期,李一氓在苏北抗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大力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在淮海区,他支持创办了淮海实验京剧团,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资金从北平、天津等地为剧团购买服装、道具,并从机关、部队、学校等处抽调有文艺潜质的人员充实剧团。他还亲自撰写京剧剧本《九宫山》,1945年,《九宫山》赴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汇报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李一氓说:“眼下日本投降已成定局。抗战胜利了,但革命尚未成功。重提李自成的教训,对于胜利了的人民,胜利了的党而言,其现实意义不可低估!”①

二、文艺反映和服务现实,又高于现实

李一氓说过,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现实也包含历史,真正的历史。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讲,文艺反映现实的历史,或历史的现实。历史虽说已经过去了,作为存在的一个整体,它却自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文艺也就自然会有两个方面的反映。如何进行这个反映,则有待于作家且有何种世界观,运用怎么样的艺术手段。②文艺反映现实、服务现实,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则可能有着引领现实的作用。李一氓曾多次提出要从现实的角度在文艺作品中反映民族关系,不要过多渲染我国历史上所存在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压迫,特别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与今天的民族关系相联系,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李一氓认为,当代的文艺作品,如果仍然还把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纳入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来认识,来处理、来加油加醋,未必是好文艺。李一氓的这一观点,即便是放在今天,仍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文艺要反映现实、服务现实,以至高于现实,就要不断改革创新。早在创造社时期,李一氓就对戏剧中语言和形式的僵化发表过批评。李一氓认为,文学的变革也是革命:“革命是对一种旧制度的反抗与破坏,在文学自身也是对旧的文学形式的反抗与破坏。”③李一氓喜爱程派的京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程砚秋在京剧改革上做出了很多努力。程砚秋在京剧中引入了乐谱制,倡导科学发音方法,采用导演制,灵活使用舞台灯光,并成功创办了戏剧学校。

三、发展“农民文化”,服务大众

1942年5月4日李一氓为《淮海报》撰写社论《“五四”论根据地的文化》,文章旗帜鲜明的提出:根据地文化的工作重心是教育农民,发展农民文化;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也应该是农民的文化教育政策。抗战胜利后,在为《江淮文化》杂志所写的代发刊词《论文化》一文中,李一氓进一步从文化与文化任务、农民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农民文化的一般内容、农民宣传用语、为农民文化服务、消灭文盲、反对封建文化及其基础、文化与政治、文化工作者等9个方面,全面阐述“农民文化”体系。他将农民文化定义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区政权必须优先发展的文化。同时,号召一切文化工作者要切切实实地为农民做工作,用农民的语言,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为农民服务。

秉持文化工作是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这一看法,李一氓主持地方民主政府工作期间均不遗余力地开展了扫盲、农民教育、扶持与发展地方文化等工作。现在流行于苏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与李一氓的倡导是分不开的。1944年夏天,淮海行署组织文艺调演,沭阳的小戏班演出时,李一氓问是什么戏,演员说是淮海区的地方小戏,李一氓便提出就叫“淮海小戏”。在李一氓的扶持下,这一剧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编演了《柴米河畔》、《小二黑结婚》等影响较大的剧目。④解放后才去掉“小” 字,发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

四、繁荣文化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尽管李一氓是中共早期重要的理论宣传家,他也十分清楚文化的政治属性,但是作为一名文化人,他更加认识到,文化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文化的发展可以引导,不可以控制。在苏皖边区政府时期,他就说过:“文化要向多种多样去发展,鼓励各个文化部门及每一部门之许多分支,去进行自己的创造……

就没有必要去规定哪个好,哪个不好,哪个要,哪个不要。”“不打破我们对于文化的创造之千篇一律的缺点,要使文化从各方面发展起来,是难以想象的。”⑤endprint

李一氓还一直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支持着而不是干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苏皖实验京剧团是李一氓一手创办的,但作为一个深爱戏剧艺术的内行人,他却从未向剧团发出任何硬性指示和任何长篇大论,而是默默地支持着剧团的发展。他大胆使用人才,发现和培养人才。启用旧艺人方樵担任导演,将一批地道外行的干部和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杰出的戏剧人才。

1982年,李一氓在《文艺报》第一期上发表《1981年的文学成就》一文,为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和人才辈出而高兴,他说“从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而论,我个人以为超过了‘十七年,也更超过了30年代的一般作品”,不难想象,在新时期文学刚刚站定脚跟,不免受到种种以偏概全的指摘的时候,发自一位老革命者、老文化人的这样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对文学界是何等有力的支持。那时,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茅盾文学奖及其它获奖作品的几次授奖大会,一氓同志都应邀参加,表示他衷心的祝贺。⑥

五、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李一氓就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曾推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出保护文化的通知。抗战胜利后在淮阴城,李一氓看到有的战士将字画铺在地上睡觉,转移时留下也无人收拾,觉得十分可惜,就让警卫员一幅幅卷好收起来。此后,他每到一地,都会有意识地购买一些古籍、字画等,由此展开了他的收藏生涯。李一氓一生收藏众多,涉及到书籍、字画、漆器等等,其中以书籍为主。李一氓的杜甫诗集收藏很多,堪称杜诗民间收藏第一人,最早的有宋版《杜工部草堂诗笺》、《草堂先生杜工部集》,明代善本也不少,成都杜甫草堂内陈列的数种珍贵版本,就是由他捐献的。李一氓的这些收藏除了自身爱好外,更是出于保护传统文化和研究之用。比如他参考多种善本,详加校对,编成《花间集校》一书,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成為词学经典版本。

为指导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李一氓撰写了《论古籍和古籍整理》、《再论古籍与古籍整理》、《三论古籍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的几个新问题》、《毛泽东同志与中国古籍》等多篇文章,对古籍的年代下限、整理重点和先后缓急新领域的开拓、古籍整理的手段与方法等问题详加论述。

六、李一氓的艺术成就

李一氓不仅是一位文艺理论家和党内文化战线的卓越领导者,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早在上海地下工作时期,除翻译马列经典著作外,他还翻译过《新俄诗选》等文学作品,自己也写作过一些新诗。此后,他作了不少旧体诗文,生动地纪录了战斗的岁月。如作于1933年的《由会昌回瑞金马上口占》:

马傍稻畦转,人从占地归。一鞭残照里,又过武阳围。

1946年3月18日,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三周年之际,时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亲撰碑记,而他所题写的挽联也传颂至今:

由陕西,到淮北,敌后英名传八路;

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李一氓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颇丰,诗作多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击楫集》,文章则收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氓题跋》、《存在集》、《存在集续编》。他的文字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文学戏曲、版本学、文艺理论、烹饪等诸多方面。由于为学求真,他的文字记述往往兼具艺术性与史料价值。如《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一文,被收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李一氓的书法别具一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李一氓的字是以颜字为基础,参照何绍基的字加入变化,但笔画突出,变形夸张很大,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今,各地风景名胜多可见到李一氓的字,如黄山始信峰顶石壁,刻有李一氓“寒江子独坐”五字及碑记。名家题字云集的北京琉璃厂,李一氓题写的“古籍书店”牌匾至今仍熠熠生辉。李一氓的部分书法作品收入中共党史出版社《李一氓书法选》一书。

注释:

①顾聆森.奏响在抗日最前沿的戏曲旋律——李一氓和他的淮海实验京剧团记略[J].中国戏剧,1995(08).

②李一氓.存在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95.

③李一氓.革命与文学,流沙[M].创造社出版,1928:22.

④顾林青:《李一氓的文化踪迹》,载《李一氓纪念文集》第292-293页,中华书局2002年5月第1版.

⑤李一氓:《论文化》,《李一氓在淮阴》第228页,南京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⑥张光年《深切怀念李一氓同志》,载《李一氓纪念文集》第149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