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再赏

2017-09-18 03:22江梅玲北京语言大学北京341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
关键词:偶然性杜牧兵器

⊙江梅玲[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341000]

博士之声

杜牧《赤壁》再赏

⊙江梅玲[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341000]

论文试对杜牧的名篇《赤壁》进行赏析,对诗句中的一些字眼进行了解读。文中认为“自”有三重意味,而“认”字也有“认识”“识别”两重意味。“东风不与周郎便”道出了东吴战争胜利的偶然性,而偶然性就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而最后一句中的“春深”极具形象感,体现了杜诗的风流韵味。

“自”“认” 春深 形象感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对于题目中所言的赤壁究竟在何处,还产生过争议。作此诗时杜牧时任黄州刺史,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赤壁不是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是黄州赤壁。不管杜牧是否真的去对了当年的古战场,此诗不过借赤壁之名感慨三国往事罢了,后人也往往把这个赤壁当作是当年三国关键之战的战场,以便更好地体味诗意。

一、“自”与“认”体现了诗人反思历史的责任担当

首句中“折戟”已透露出此地曾为战场。将士已死,兵戈已弭,三国往事已随水流,而一把沉入泥沙之中的兵器却保留了下来。尽管经历流水的侵蚀,这锈迹斑斑的文物终是重见天日了。杜牧一生喜爱研究历史与兵法,这样的出土文物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亲自对这把兵器进行了磨洗。诗中所用的“自”,有三重意味,有亲自之意。诗人亲自来到了文物出土地进行考察,并有一个亲自磨洗的过程。这也体现了诗人反思历史的自觉意识。也有人认为“折戟”一事是作者假想出来的,毕竟他没有去对真正的古战场,只是虚拟了一个事件借以抒发怀古之幽思。古人常说见物起兴,倘若并无实物,也没有磨洗的过程,这首诗的诗意就大打折扣了。黄州赤壁也是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此发现古文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认为杜牧确实是看见了这个文物的。“自”也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意味。历史真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彻底消失,无论是谁发现了这把兵器,自然应该进行磨洗、辨别及保存。出土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非常宝贵的价值。“自”字所表现出来的理所应当就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随着锈迹剥落,兵器锋芒再现,杜牧终于认出了原来这是三国时期的兵器!这个“认”字用得极妙,认,有识别之意,也有认得之意。通过识别,这遗落在历史长河的兵器终于能被归于它的时代。而诗人对三国旧事烂熟于心,眼前的兵器正暗合了他内心的期许,这个“认”字也写出了诗人与兵器似曾相识的微妙感受。“我认得你啊,似曾相识的何止是兵器,还有那说不尽的三国风流啊!”第一句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也体现了诗人自觉反思历史的责任担当。

二、假设句式的使用既是一种强调,也是一种暗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见物起兴,对形成三国鼎立起着关键作用的赤壁之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倘若当年没有东风相助,周瑜也就无可奈何了。联军若战败,那么大乔、小乔这二位夫人就要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供人享乐了。影响一场战争的因素固然是很多的,杜牧认为东风是东吴和蜀汉联军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这也就委婉指出了这场战争胜利的偶然性。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更有学者指出杜牧对周瑜有讥讽之意。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其实归根于诗句中使用了一个假设的句式。“不与……便”,可以解释为:“倘若不是……行了个方便。”以往人们纷纷从正面夸奖东吴的胜利,杜牧偏偏要从“败”着手。他没有正面夸赞周瑜的雄才大略,而是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指出周瑜对东风的倚仗,强调了客观因素“东风”的重要性。而这种写法也充满了“暗示”,暗示别的因素的不足,没有东风就要亡国了。

那么杜牧在这里是暗示周瑜的无能吗?参考杜牧的其他诗文,并无讥讽周瑜之意。与其说是贬周,不如说是对客观战争形势的判断。当时曹操一方兵力确实远胜于联军,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对曹操一方强大,东吴一方弱小的这种暗示,更加凸显了“东风”的重要。“东风”这一偶然性因素改变了本应是情理之中的结局。这种“天时”上的便利性,天然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孔明神机妙算,料定东风必至,这样的描写其实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偶然性,突出了孔明的智慧。而历史的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刮东风的概率是很低的,但也并非绝无可能。周瑜与黄盖是本土作战,他们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了解,抓住了刮东风的时机,因而一举得胜。东风固然成就了周瑜,但若不是周瑜本身就是良将之才,战术计划周密,又怎么可能抓得住机遇呢?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胜利绝非简单的偶然。而反观诗人自己,精于兵法,才华横溢,空有一腔建功立业的雄心,却被外放在黄州,来到当年周瑜成就功业的赤壁,心中定然是充满了感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周瑜那么幸运,有“东风”来行个方便啊!由此,诗中的“风”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气象条件,还应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人为因素。成就一个人需要各种综合性因素,但也并非每一个有准备的人都能够获得机会,这才更加突出“东风”降临的意义非凡。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时势造英雄,具备了“周郎”的实力,却等不来合适的机会,成就不了功业,才是作者感慨和遗憾的所在。

三、“春深”是极具形象感的描写

以英雄美人侧面道出胜败兴亡,以个人命运的沉浮折射出家国的走向,在以小见大的同时,融入了更多个体生命的情感色彩,也增加了作品本身的传奇性。从这个角度讲,苏轼的《赤壁怀古》与这首诗也有相似之处,词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短短几句,美人在侧,气度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周瑜形象就跃然纸上。当年的周郎是何等的春风得意,何等的挥洒自如,这样的描绘比起生硬的历史评判,自然要生动感人得多了。

[1]张金海编:《杜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7页。

[2]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5页。

[3]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569页。

[2]吴闻章.一桩错判的诗坛公案——杜牧《赤壁》诗中的“赤壁”到底在哪里并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反常”的文学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1987(8).

[3]魏一峰.戏言怎惹几番事——杜牧咏赤壁考析[J].名作欣赏,2011(2).

[4]刘瑞芳.赤壁怀古咏史中的两首名篇[J].社会科学论坛,2014(12).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作 者:

江梅玲,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偶然性杜牧兵器
清明
山行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遣怀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