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生死观

2017-09-20 15:39李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造物者生死观麋鹿

李宁

摘 要 庄子的“生死观”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個物质。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

关键词 庄子 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

通读《庄子》整篇,庄周直接论说到有关“死”的地方多达二百多处,加上间接的谈论,可以发现,庄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几乎贯穿了整部书。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这句话是说,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无法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在《大宗师》篇中还有这样的故事。说,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懂得了“生死”。他们“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了。

不久,子舆生病了,子祀前去探望。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如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如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如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死。庄子认为“死”是回归到自然界中或说回归到宇宙时空中或说回归到“道”中再化为“无”。因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无”又是“有”的开始。“无”在自然界中在“道”中再转化为了“有”。“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所指地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死的过程,是死转化而为生的过程。那么,生又是如何转化为死的呢?

生,也是来源于自然界中或说来至宇宙时空中或说来至“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道”生万物,不仅仅包括人。“道”生万物,万物都各自有自己的本性,都按照各自的性情生长着。人是其中之一分子,人也必需按照人的习性去生活。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写到:人、泥鳅、猿猴都有自己的习性。人以牲畜的肉为食物,麋鹿食草芥,蜈蚣嗜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究竟谁才懂得真正的美味?猿猴把猵狙当作配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人,生而为人了,人又如何去演绎这一段人生呢?这就是庄子所思考的问题: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的寿命是有限地,所谓的“人类文明”也同样是不能得到永恒地。但是,人类求生的愿望又是那样地强烈。求生的愿望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人类的“共性”。一切违背人类的共性,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制约他人放纵自己是错误的。既然,人类有着共同地愿望--“求生”,那么,违背人类的共性的所有法规和才智都是应该废止的。

这就决定了人类如何去“生”的问题。

庄子认为人类的一切追求和智慧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那么,人活着不就是没有一点点意思了吗?是的!庄子否认了人类的追求和智慧。但是,这不是庄子的目的。如果这样地理解的话,这也是违背“道”的理论。其一、因为“道”生万物、生人。生而为人的人,也必需去演绎人的“生”的过程;其二、违背了人类求生的共性。庄子所关注地是人如何“生”的问题,如何去演绎这一人“生”的过程。

庄子否认的是人类的“某些”追求和“某些”智慧。庄子首先否认了人类的“所有的追求”和“所有的智慧”是为了他的“齐物论”,是为了让人懂得“道”,是为了让人明白“生死”的意义。人们懂得了“生死”,懂得了人的“所有的追求”和“所有的智慧”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时,就会选择理智地活法。所以,庄子反对“智慧”反对“知”。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给后人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引起后人对他的哲学思想的理解进入歧途的根源。

庄子的“齐物论”只是为了让人明白“生死”的意义。人们懂得了“生死”,也就懂得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综上所述:庄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不贪生,不怕死”!贪生怕死都是违背了道法自然的法则,带有一定地认知上的局限性。都是没有懂得“道”,没有懂得“生死”。不贪生并不是厌生,不怕死并不是去找死。

庄子认为人生的过程中应该拥有充分地自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珍惜有生之年,不贪生,不怕死!。这些,庄子都做到了。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批判思想,庄子的洒脱,庄子的浪漫和调侃,都是在特定地历史环境下演绎“生而为人”的人“生”的过程而留给后人的精彩。endprint

猜你喜欢
造物者生死观麋鹿
一切才刚开始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