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2017-09-20 16:01詹丽立
新课程·小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质疑问难思维训练

詹丽立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课标提出的新要求。从引导教师增强课堂的目标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思维训练等方面,对提高语文课堂思维含量进行了积极探索,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思维与情感同步发展,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关键词:目标意识;质疑问难;思维训练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语文教学的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在重视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增强目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课内容繁多,怎样确立科学、准确、合理的目标,选择适宜、适度的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定位”呢?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基于学生的已有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科学发展水平,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如一位二年级老师在教学“铅”“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确左右结构的字在宽窄、高矮上规律性的特点,可以说“教了一个字,学会了一类字”;再如四年级汉字综合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人造字方法的时候,把重点确立在会意和指事上,因为学生对形声字的构成和象形文字的由来已经比较了解,这就针对学情,突出重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目标意识不仅体现在是否有明确的课时目标,更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目标行为,要以目标为标尺及时衡量活动的有效度,提高目标达成率。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课题、重点词句段、插图、文中的关键处等进行质疑,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如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学生提出“课文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和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弄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等于读懂了全文,作者的写作手法自然也就无处遁形了。寻找到文中最佳的思维诱发点,从最佳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不仅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反思能力。

三、深入品味语言,努力提升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或质疑,或欣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金钱的魔力》一课,特级教师张祖庆抓住“笑”字,带动全段,引导学生感受托德的见钱眼开。先自由读,做批注,谈体会:你觉得托德的笑有什么特点?引导关注“笑”的纹路。接着提出问题:假如这张笑容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有什么反应?出示维苏威火山的图片,感受马克·吐温夸张的手法。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梳理学生的看法后,他结合读者的评价引出马克·吐温文字的魔力:幽默、滑稽、夸张的背后蕴含着真实,有时“还带刺”。从“感受托德扭曲的笑”到“体会夸张的手法”,再到“感知大作家的写作风格”,层层递进,丰满了学生脑海中的“笑”。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培养,情感与思维得到了同步发展。

四、多重解读文本,尊重学生个性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

特级教师孙景华认为,就一篇课文而言,备课时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研究其蕴含的意义,即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意蕴层和社会意义层。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作者在描写时独具匠心:一是意象选择上的两两对应。“殿堂”对“楼阁”,“热闹街市”对“田园风光”;二是遣词造句上的两两对应。“金碧辉煌”对“玲珑剔透”;三是景物特点上的对应,殿堂的高大雄伟,对亭台楼阁的小巧,精美;买卖街的热闹,对应山村乡野的宁静质朴;四是将这些两两相对应的内容,用关联词,一组一组串联起来写。再深究下去,还有美学概念上的两两对应。西湖景色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平湖秋月和雷峰夕照?人造的景物那么多,为什么偏偏选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同样一个文本内容,在不同的教学处理过程中,它会显示出不同的智力价值。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才能解读文本的多重语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五、拓展重组教材,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有意识地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如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感受到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武机敏的人物形象后,我们不妨与《草船借箭》联系起来,让学生回顾一下侧重点,比较一下各自写得成功的地方;再让学生联想到《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描写……让学生在发散对比中了解到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奇特魅力。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数量的累积,更是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只有通过“思”,才能从“道”解“文”,才能提高读写能力。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思维含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思考的习惯,才能让语文课堂闪耀智慧的灵光。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五:儿童·知识·社会的和谐建构[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4.

[2]强洪权.语文教学该测测“思维含量”了[J].中小学语文教学,2011(3).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质疑问难思维训练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