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给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017-09-21 02:16
晚晴 2017年9期
关键词:梁启超规矩天才

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极深的造诣。他不仅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觉醒,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而且在家庭中他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挚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五儿四女都是栋梁之才,并热忱报效祖国,成就斐然,谱写出“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给孩子们书》品读

孩子们:

思成和思永同走一条路,将来互得联络观摩之益,真是最好没有了。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

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厉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去做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见。规矩不过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不以此为教、以此为学者,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之后,乃愈益其巧耳。不能巧者,依着规矩可以无大过。

你的天才到底怎么样,我想你自己现在也未能测定,因为终日在师长指定的范围与条件内用功,还没有自由发掘自己性灵的余地。况且凡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与其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便发生许多刺激,区区波士顿算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那更不及万分之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怀,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

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唯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厭倦即退步矣。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爹爹

1927年2月16日

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思忠英年早逝。他们各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梁启超写这封信之前,其子梁思成给他写了一封信,梁思成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画图绘制,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画匠,而不符自己当年的理想。梁启超用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作比较,告知梁思成应该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好好学习。并且用曾文正的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来告诫孩子们不用去想将来的成就,只要现在努力耕耘,必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梁启超教子成功的秘诀

在1910年代至19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梁启超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共给他们写了400余封家书。其中体现了梁启超独特的教子良方。梁启超家书的另一特色是充满爱心,洋溢亲情。在家书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谆谆的教诲,无不展露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

梁启超的写作、工作、会客及交往异常繁忙,但他在百忙中又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对孩子们非常慈爱却又毫不溺爱。梁启超对孩子们特别慈爱亲近,他对每个孩子都有昵称,他常呼大女儿思顺为“宝贝”“乖乖”,当梁思顺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时,仍称她“我的宝贝”“乖乖”,他特别爱女孩,尤爱大女儿。他对孩子们的昵称还有达达、庄庄、小白鼻等。当孩子们在幼小时,他常去抱抱亲亲,孩子稍长大后,抽空与孩子们讲讲玩玩,领孩子们到双涛园及海边游泳、钓鱼。1925年7月10日他在《致孩子们》信中说:“近来和阿时、忠忠三个人合作做点小玩意,把他们做得兴高采烈。”由此可以清楚看到梁启超与孩子们玩耍的兴致。梁启超关心孩子们可说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也及时给父亲回信。由此可见,梁启超与孩子们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情谊。

治学,是梁启超与孩子们书信沟通的重要内容。读书的目的是什么?1916年2月8日《致顺儿》的信中梁启超回答说:“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丧吾所守也。”他强调孩子们坚守忠厚为本的家风,不必去巧取豪夺,损伤人格。“但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因此,“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人生在世,常常思报社会之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精神,一切尊重孩子们的兴趣,这是梁启超指导教子的依据和出发点。

梁启超既是孩子们的慈父、导师,又是亲密的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家里头,像你们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得难遇的幸福。”的确如此,梁启超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颇为完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方法极为科学。他在教育孩子方法的“度”上掌握得恰到好处。在他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毫无训斥打骂以及必须遵命照办之类,而是充满慈爱、引导、商量之类的语言。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引导而不指令;表扬奖赏学习先进,但不斥责后进,并多加安慰勉励;节俭而不寒酸;既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积极吸纳西方科学;既有共同的要求,又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兴趣发展等。处处堪称模范,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梁启超规矩天才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女佣的规矩
你懂不懂规矩
天才的童年
“华辰是家规矩的拍卖公司”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