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走遍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

2017-09-21 12:23王瑞锋
南方周末 2017-09-21
关键词:治沙沙丘沙漠

13年来,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磴口到甘肃民勤、武威再到宁夏中卫和青海格尔木,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西北的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你看全国最高的专家都认可了。”

不能说是来治沙,一个老头来治沙,一定会被当成骗子。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瑞锋

发自内蒙古杭锦后旗

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娄志平,60岁前从没见过沙漠。见惯了葱油油的绿,14年前,有天他突然想去看看金灿灿的黄沙。

2003年,他从老家浙江嵊州驱车去内蒙古多伦。运气不好,他来错了地方,多伦水草丰美,转了几天,也没见到大的沙漠。他不甘心,第二年找了个当地朋友,这次去的是磴口。

磴口让他印象深刻,这一天适逢沙暴,飞沙走石黄沙扑面,似针刺在脸上,帽子、外套、裤子、鞋子里塞满沙粒,全身裹了一层沙,灰头土脸。

最让他触目惊心的是流动沙丘。像一条缓慢蠕动的蟒蛇,流动沙丘轻而易举地抹平草地,摧毁梨园,十米高的大梨树只剩树梢插在沙里,沙丘还斜插进黄河,泥沙俱下被裹挟着奔向华北平原。

同行的农业大学朋友问他,“你做花卉苗圃的,能不能防沙?”

“治沙和栽培是有点关系的,不妨试试。”娄志平说。这一试,就是13年。13年来,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磴口到甘肃民勤、武威再到宁夏中卫和青海格尔木,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西北的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举行,这一天,嵊州农民娄志平也参加了大会。他提出在流动沙丘顶部拦沙,为此制作的悬袋网沙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在流动沙丘顶部设置沙障以固沙的技术,被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技术鉴定为,“在工程固沙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你个南方人 也懂治沙?”

60岁的这一年,娄志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跟年轻时闯云南一样,只身跑到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

别人进沙漠全副武装,他穿着夹克、皮鞋、牛仔裤,拎着一桶酸奶,不为看风景,只为观察流动沙丘的走向。没有风暴,沙丘像一只蜗牛壳,流动的速度比想象中慢得多,娄志平看了一年,得出的结论是,“水往低处流,沙往高处走”。

“能不能在流动沙丘顶部拦一道沙障,拦住往高处走的沙子,让沙丘自己变成一道拦沙坝?”他设想。

娄志平的第一道拦沙试验是在内蒙古磴口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他从当地购买了网格2毫米、高1米的单层铁丝网,雇了几个农民,将这些铁丝网安插在沙地上,隔20厘米再安插一道。两道铁丝网就构成了拦沙障,试验就在50米长的沙地上风风火火搞起来。

农民好奇,“你个南方人也懂治沙?”

“我说是,人家就笑话,当地人都治不好,你个南方人能治好?”之后,娄志平再不提自己治沙的事,怕没人信。

防沙试验艰苦而漫长。沙漠风期悠长,从11月底持续到次年的6月底,试验一次,起码要进行一年的观察。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娄志平从嵊州到呼和浩特,换乘大巴、拖拉机、摩托车,再徒步进入沙漠边缘,观察铺设的沙障。

铁丝网造价高昂,一米成本30元,在动辄以公里计的沙漠里,成本高昂,铁网换成纱网,成本降到一米5元。沙障样式也变换多样,第二年,他将两道铁丝网对折,第三年,铁丝网换成纱网,第四年,纱网串联起来,第五年,纱网对折成八字形。

成效如同荒原上的沙蒿,生长缓慢但明显。在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中,专门收录了他的论文《串联式铺沙网笼拦沙坝拦截流动沙漠的原理和效果》。2010年,娄志平给中科院写信,申请免费使用位于兰州的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观察检测八字形网笼沙障的实际作用。检测报告让娄志平欣慰,“拦沙坝没有受到侵蚀,同时还起到明显的拦沙效果”。

这份检测报告犹如至宝,娄志平复印出来装在包里,随时示人,“你看全国最高的专家都认可了”。

家里刮了三年沙尘暴

理论得以证实,如何能做出一种沙障,造价低廉又固如磐石?他决定在家里自己搞沙漠风洞实验。

爱琢磨、搞试验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他痴迷物理化学,喜欢发明创造,拥有三十多项发明专利。

瘦瘦高高的娄志平,长得有175厘米高,却打小没什么力气。初中毕业,在生产队,别人挑近百斤的担子不换肩,他挑不动,被人嘲讽“务农的废品”,只能挣妇女的工分。

能靠的唯有脑子。同学考上了高中、大学,他借来旧书自学。1976年,初中文化的娄志平凭借自学的知识,推着小车开了个流动五金修理铺,镇上所有的秤和计量衡器他都能修。1986年,他觉得花卉苗圃挣钱,只身跑到云南做苗圃推销员,种植广玉兰。这期间,他又鼓捣出了“网式垂直栽培法”,把花花草草和小灌木种到了墙壁上——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100公斤的沙子从2400公里外的甘肃民勤托运到了浙江嵊州,货真价实的腾格里沙漠沙子,“实验要贴近实际,得用沙漠里的沙子”。

比照中科院沙漠实验室的印象,娄志平把沙子铺进家里一个房间的地板上,罩上木板和玻璃,按照5比1的比例制作出小型沙丘,沙丘上立着沙障。

风源是一个大鼓风机,发动机直径30厘米,放在沙丘一端,拉上电,强劲的风汩汩涌出。一场沙漠风暴就刮进了娄志平的家里,他透过玻璃,看飞扬的沙粒冲击前面的纱网,又被纱网拦下。

这场人工沙漠风暴一刮就是三年,为了不影响家人邻居,娄志平允许沙暴在白天刮,晚上停。实验室不允许外人进去。

有朋友听说来问,“你也能治沙?”娄志平笑笑,不应答,“怕人笑话”。

看着老爸折腾,儿子闺女倒给予了宽容,娄志平认为这源于自己一家之主的威严,“老子要钱,孩子不敢不给”。

家里的沙暴刮了三年,娄志平的纱网也变换了三年,八字形、凹面网、凸面网、悬袋网,对于实验数据,他说不用记录,了然于心。

三年后的一天,自己的实验室里,他看到横冲直撞的沙粒被纱网拦下,沙丘越堆越高,纱网纹丝不动。

这是一张对折过后的塑料网,底部埋沙,顶部封口,用木桩固定半埋在沙丘上,从玻璃外看去,横截面像是悬挂着的袋子,娄志平称它为悬袋沙障,“塑料网是特制的,耐雨耐晒耐老化,1平方米网里有250平方厘米的孔隙”。

炼丹一般,娄志平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那张网。

“沙丘流过, 赶羊一样, 啥都没有了”

带着自己的实验报告,操着难以听懂的蹩脚普通话,像当年推销花卉一样,娄志平敲开了十多位全国治沙专家的门。他希望获得专家的支持,去真正的沙漠试试。

沙漠治理一直是让世界头疼的难题,中国普遍采用篱笆沙障、草方格、拦沙网、拦沙栅栏等治沙工具,都难抵挡大风沙的侵蚀,要么成本高昂,要么被流沙掩埋,要么被吹倒。

对这道世界性难题,专家们倒也愿意尝试不同的方法,他们给了娄志平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些支持包括,娄志平可以住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在民勤的治沙站,不用掏钱,只花伙食费。呼和浩特铁路局的一名治沙专家饶有兴致,开车把他送进巴彦淖尔盟临策铁路线的治沙点。

在这里,娄志平遇到了铁路治沙工任玉海。他告诉任玉海,自己有方法固沙。53岁的任玉海之前是乌兰哈少农民,放了二十多年羊,禁牧后,政府鼓励改良开垦沙地,他种过玉米、甜椒、向日葵和黑瓜子。

乌兰哈少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背靠阴山的西段狼山,两千多年前,王昭君出使漠北曾居于此地的鸡鹿塞被广为流传。而今这里更加地广人稀,6万亩的土地上只住着一百多人。这个蒙语名为红色山拐的地方,漠北吹来的沙子越过阴山,袭击这里的一切。

任玉海惧怕那种飞沙走石的场景。他见过十多根电线杆被拦腰吹断,大风能吹出半米深的沙坑,沙丘一夜推行十米,一大片玉米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从没种过一样。

相较于沙暴的随时肆虐,流动沙丘的悄然无声更加可怖。30年来,一列流动沙丘在他的农田里推进了八十多米,侵占了60亩农田,抹平了玉米和向日葵,眼瞅着吞没甜椒地,“沙丘流过去,赶羊一样,啥都没有了”。

“我们本地人治沙都费劲,他一个南方老汉能治哩?”两人初见时,任玉海对这个瘦高的老头不屑一顾。

任玉海觉得新认识的这老头有点天方夜谭。干了十年铁路治沙工,他深受风沙之苦,深知治沙有多难。沿着铁路线数公里,他用纱网编织网方格,网格内种沙蒿,沙蒿种了10年,倒有8年被流沙埋没,功亏一篑。

但老头倔,非要治给他看,自己掏钱买纱网,从嵊州托运到乌兰哈少,雇任玉海干活,一天付150块的工钱。“你要能治,就治我门前这块吧。”任玉海说。

300米长的黑网沙障很快布置在沙丘顶端,任玉海还是不信,他在沙丘前端紧挨着沙丘,种了一排柳树,“一年后,柳树不被埋,你就成功了。”

“沙丘没动, 只是长高了”

沙网撒出去三年多了,六棵柳树长高了,却依然没被埋。

现在,任玉海开始对老头刮目相看。9月,甜椒获得丰收,任玉海的农地保住了,他专门炖了野生鱼,摘了西瓜款待娄志平。

三年多来,娄志平的悬袋沙障累加了三层,任玉海农地前的沙丘抬高了近2米。迎风坡上,新生的沙蒿随风摇曳,

背风坡下,柳树见证了一切。“沙丘没动,只是长高了。”娄志平说。

2017年9月14日这一天,娄志平和任玉海一同驱车到临策铁路104公里处,检查沙障。

4年前,娄志平被铁路治沙专家送进临策铁路104公里处,试验自己的治沙方式。这里的北面狼山正好有一段500米宽的缺口,风期时,风沙一马平川,埋没铁轨,就连狼山山顶也被黄沙包裹。

娄志平在任玉海的网格前的迎风面,铺设了3道悬袋沙障,在任玉海的农田铺设了1道。如今铁路沙障累计铺设了10层,形成一个高5.5米的沙丘,保护着背风坡的沙蒿。

在铁路铺设沙障的第二年,娄志平曾与铁路人员发生过一段小摩擦。“人家说,你年纪大了,进去治沙生了病出了事,铁路上要担责任,不让进。”娄志平软磨硬泡,终于在保证“出了事跟铁路没有关系”之后,才得以放行。

有人问他,治沙是不是能挣钱,娄志平笑笑,“我都72岁了,还能花多少钱?”

钱没挣到,花销倒是不少,所有的材料自掏腰包,他花光了积蓄,自己的解释是,“好玩儿”。

一个老者只身治沙,也确实容易出危险。有一次在磴口,他从县城坐20公里摩托车,到达沙漠边缘,再步行5公里进入治沙点。回程时,他本该沿着太阳的方向行走,当天看不见太阳,反方向走了5公里,偏航15公里,直到走进一个村子,好心的村民用拖拉机把他送了出来。

村民问,“你进沙漠干啥?”“来旅游,迷路了。”娄志平说,不能说是来治沙,一个老头来治沙,一定会被当成骗子。

猜你喜欢
治沙沙丘沙漠
沙丘移动的奥秘
流沙之谜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