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曲河窑白釉珍珠地划花枕赏析

2017-09-22 06:31黄亮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9期

黄亮亮

【摘 要】曲河窑属磁州窑系,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白釉珍珠地划花工艺由曲河窑发扬光大,成为北宋时期一种流行的瓷器装饰风格。本文以多件白釉珍珠地划花瓷枕为例,从工艺、形制、装饰、用枕历史等方面进行了艺术赏析。

【关键词】曲河窑 珍珠地 划花瓷枕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就位于这里。登封曲河窑位于登封市告成镇,是唐宋时期的名窑之一,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中被列为磁州窑系。该窑址曾经于1961、1962年进行过两次考古调查,其白釉产品中的珍珠地划花和剔刻花装饰极具特色,在磁州窑系窑口中独树一帜。从登封曲河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其烧造年代上限要早到唐代,而下限则晚到元代,北宋时期是它的黄金时代。该窑烧瓷品种丰富,以白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白釉剔刻花和白地黑花等装饰;此外,还有黄釉、黑釉和低温釉三彩产品。

珍珠地划花是将金银器的錾金技艺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显示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白釉珍珠地划花首创于登封市东邻的新密市西关窑,但曲河窑对它予以改进,并发扬光大。这一技法为北方众多窑场所借鉴生产,如河南鲁山县段店窑、修武县当阳峪窑、河北磁县磁州窑等,成为北宋时期一种流行的瓷器装饰风格。

白釉珍珠地划花是登封窑最为典型的标志性产品,在登封曲河窑址采集有大量珍珠地划花的瓶、枕、罐、碗和洗等瓷器标本。珍珠地划花的制作工序是:一是在器物的胎体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二是在器身刻画出各种主题纹饰;三是在主题纹饰以外的空白处压印出细小的圆圈紋;四是外罩一层透明釉后入窑烧制。白釉珍珠地划花主要见于梅瓶和枕类器,在采集到的梅瓶上有虎纹、凤纹、兔纹、缠枝花卉和人物图案等,有的还在瓶身刻划有“郑家瓶”铭文。其中,虎纹装饰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珍珠地双虎纹瓶为代表,瓶体呈橄榄形,两虎张口舞爪,翘尾直立,似搏击于草丛中。在虎、草的空隙处饰以珍珠地,使主题纹饰更加突出。人物图案为一长者,头戴幞头,长须闭目,敞胸露怀,肩扛长物,皆身材肥硕、憨态可掬,生动传神,十分有趣。这和北宋晚期道教盛行,在艺术上表现出追求山野林趣、质朴自然的道教价值取向相吻合。

目前可以确定为登封曲河窑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枕,主要出土于登封市、巩义市、郑州市区、洛阳市和周口市,保存比较完整的计有十余件,大致反映出曲河窑的销售范围。从形制上大致分作腰圆形和银锭形两种,均以赭彩或褐彩的珍珠地衬地,主题装饰主要为花卉和动物图案。

花卉纹中以牡丹花最为常见,有一朵、两朵、三朵和多朵之分。现藏于郑州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1),枕呈腰圆形,枕面稍倾斜,前壁内凹。枕墙四周刻划草叶纹。枕面饰赭彩珍珠地划花,中心为两朵卷枝牡丹,花朵饱满,布局对称。长20.8厘米,宽15.3厘米,厚8.5厘米。

现藏于郑州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2),1963年采集于郑州紫荆山公园。枕呈银锭形,枕面稍倾斜,前、后壁均内凹。枕墙前面为一枝菊花,后面饰有一朵牡丹花,也衬以珍珠地。枕面饰赭彩珍珠地划花,中心处为两朵折枝牡丹,枝叶茂盛,繁而不乱。长19厘米,宽14厘米,高7厘米。

现藏于郑州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3),枕呈银锭形,枕面略弧并微倾,四壁向下内收,前壁内凹明显。枕墙四面均以赭彩珍珠纹为地,除前面为两朵缠枝菊花外,其余三面分别饰以缠枝牡丹和折枝牡丹。枕面满布缠枝牡丹花卉,纹饰繁密,线条流畅,制作工艺精良。长25厘米,宽15.5厘米,厚13.0厘米。

现藏于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4),枕呈腰圆形,枕面微凹,前低后高,四侧面饰花草纹一周。枕面饰以褐彩珍珠地纹,正中心饰有一朵牡丹花,以花卉为中心划有四连弧形成菱形纹,连弧纹四周划以枝叶纹。上面及四侧面施白釉,素底无釉,釉色白中泛黄,枕面上出现有微小开片。长19厘米,宽14.4厘米,高8.3厘米。

现藏于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5),枕呈腰圆形,枕墙刻划草叶纹。枕面饰褐彩珍珠地划花,中心为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蕊肥硕。长20.3厘米,高6.8厘米,宽15.4厘米。

现藏于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图6),枕呈腰圆形,枕墙刻划草叶纹。枕面饰赭彩珍珠地划花,中心为三朵卷枝牡丹,花瓣肥硕,布局匀称。长20.7厘米,宽15.6厘米,高9.2厘米。

菊花纹也是登封窑瓷枕的常见装饰,枕面一般布局一朵饱满怒放的菊花。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菊纹枕(图7),1983年出土于淮阳县大连乡。枕呈腰圆形,枕面微凹,前低后高,枕墙四周中部饰卷草纹带。枕面下中部为一朵折枝菊花,上部两连弧纹之上各有一朵卷云纹。长22厘米,宽15.5厘米,厚9厘米。

动物图案有鹦鹉纹、立鹿纹和卧兔纹。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白釉珍珠地划花卧兔纹枕(图8),枕呈腰圆形,前低后高,枕墙刻划草叶纹。枕面为褐彩卧兔纹,卧兔上部装饰一条状花卉。长14.7厘米,宽19.4厘米,高9.4厘米。

现藏于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鹦鹉纹枕(图9),枕呈腰圆形,枕墙刻划卷枝草叶纹。枕面饰赭彩珍珠地划花,边部划一周卷枝草叶纹,中心为一只展翅飞翔的鹦鹉,周围衬以云朵纹。长22.6厘米,宽18厘米,高8.9厘米。

现藏于登封窑陶瓷博物馆的白釉珍珠地划花鹿纹枕(图10),枕呈腰圆形,枕墙刻划卷枝草叶纹。枕面饰褐彩珍珠地划花,中心为一回首行走的鹿纹,两侧各有一枝茂盛的水草。长21厘米,宽15厘米,高7.5厘米。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枕面饰褐彩珍珠地划花,中心为相向行走的的双鹿纹。

我国使用枕的历史非常悠久,《诗经·陈风·泽陂》中已有“辗转伏枕”的记载。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有“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说明当时枕具已经普及,从木而为枕,可能汉时以木枕为多。安阳县西高穴曹操高陵曾出土1方石枕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字样,与墓中出土的1枚“渠枕一”刻铭石牌相印证。一代枭雄曹操曾患偏头痛,有学者认为此石枕可能用于热疗,曾作为治疗偏头痛的辅助手段。陶瓷枕的使用开始于唐代,主要有河南省巩县窑的唐三彩箱形枕、虎枕、象枕、兔枕,陕西省耀州黄堡窑唐三彩犀牛枕,河北省邢窑的白瓷箱形枕、湖南省长沙铜官窑的青釉虎枕等。宋元时期陶瓷枕达到空前兴盛,生产地区广泛,南北窑口众多,出现了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陶瓷枕。从形状上看,有长方形、椭圆形、花瓣形、如意形、多边形等;像生枕除各种兽形枕外,还有童子枕、卧女枕。尤其是出现了不少带有款识的陶瓷枕,有纪年款、姓氏款等,其中以磁州窑系的“张家造”款白地黑花瓷枕最为人们所熟知。瓷枕因清凉沁肤、爽身怡神,颇受当时人的喜爱。宋人张耒的《柯山集》中有一首诗,题为《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为我们生动描绘了宋代巩县窑陶瓷枕的釉色与质地:“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唯有书纵横。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欹斜云髻倾。”此诗题名“碧瓷枕”,首句又为“巩人作枕坚且青”,可知这件枕釉色青绿,质地坚硬。张耒是北宋末期人,这件枕也应为同时期产品。

登封曲河窑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的代表性窑口之一,以注重装饰见长,文化内涵深厚。白釉珍珠地划花枕只是其诸多种产品之一,古代匠师在小小的枕面上,用流畅的线条勾画出匀称优美的图案,有动物又有植物,装饰题材丰富多样。那飞翔的鹦鹉和回首的行鹿,动物形态栩栩如生;那缠枝的牡丹或折枝的菊花,花蕊、叶脉逼真再现。尽管登封窑只是个民间窑场,产品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但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还是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反映出当时社会审美的价值取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