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力器

2017-09-22 02:24皮大鹏高杰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年9期
关键词:规范教学质量考试

皮大鹏 高杰

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生存线、发展线,是一所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加以认真地分析研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与策略,需要从宏观上把握,让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常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下工夫。

一、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

一所学校,“考勤随便,课堂随意,言行随性”的“散沙式”管理,质量能高吗?虽然现在提倡人文管理,但是人文关怀不能离开制度激励,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整套健全的制度体系,那么,这所学校的发展也不能走得更远。因此,学校管理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特别是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撬动作用。但是制度建设不能是学校领导人拍脑袋的事情,更不是校委会几个人在一起议一议的事情,更不能有一种拿来主义,感觉别的学校制度非常好,就照搬到本校来实施,要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别人学校的制度只适合人家的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不一定适合本校的管理。俗话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一所学校要想让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员工,那么,在制定制度时,就要走群众路线,要学会集思广益,要与校情紧密联系,只有这样,制度才能助力学校的发展。当然,制度制定之后关键在于执行,如果执行不力,或者只是贴在墙上的摆设而不执行,那么制度就成一纸空文。

一所学校的教师牢骚满腹、人际关系紧张、学生学习浮躁,质量能高吗?此时需要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文化管理需要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从积极、正面引导师生,需要用心去体察、去诊断、去调整、去应对,需要在管理中慢慢影响大家,形成具有共同认知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研究意识、学习意识。好风气一旦形成,就会彰显于师生言行之中。

管理需有完整的部门系统,需要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等部门各尽其职,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需要调动主抓教学副校长的积极性,敢于放权、放手、放心,切记干涉过多会挫伤其积极性;需要“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那种专横武断“硬管理”或温柔如水的“软管理”都是管理大忌。有了制度体系和部门系统,就要狠抓常规管理,规范教学管理,具体到每一门学科教学,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与检测,每一次辅导等,要抓实、抓细、抓透、抓到位。

二、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师范时,在教学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却培养了众多人才,不仅源于陶行知先生深谙教育真谛,更源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很多学校过于强调“硬建设”,忽视队伍“软建設”,即使重视也多是挂在嘴上,行动上落实不够。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师德建设让校园文化更浓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加强师德教育,师德教育需要在多样的活动中渗透和培育,需要管理者发现、发掘身边师生感人事迹,激励人、感召人、影响人。

责任意识让教师教学更投入。有责任心是对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要经常性开展责任教育活动,培养具有担当精神的好教师。

专业素养让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引导教师制定合适的职业成长规划,不断跟进服务,搭建成长平台,树立“教师第一”的思想,让“成长”一词注入教师的内心深处,从而成为专业成长的最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队伍建设最有力的抓手与路径。

三、在课堂效率上下工夫

课堂效率低下仍然是目前教学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常常看见教师课前忙抄教案,上课铃响后,拿起教案匆匆地“跑”教案,教学目的似乎就是完成教案,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怎么学不关注。教学效率低下首先在于课前备课不够深入到位。实际上,能否找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否有方法和策略化解重难点,是否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背景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这些都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强化备课意识,下大力气创新备课形式,尝试多种备课方式,下大力气引导教师“真备课、深备课”。做足课前工夫,才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应有之道。很多教师辅导后进生很辛苦,但效果不佳。后进生辅导只能是弥补课堂学习的缺陷,却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改变学生学习品质,靠“补课”永远不可能补出一个优秀生。对待后进生,我们还是要从心理上去多了解、多分析、多研究,从而找到打开他们心灵世界的金钥匙,让课堂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殿堂。

四、在抬头找路上下工夫

埋头苦干是必要的,它体现出的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态度。但埋头乱干就是可怕的,它是没有方向乱行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很多教师就是按照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技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需要教者潜心研究,需要按照规律去上课、去辅导、去做好学生心理工作,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走近我们的教师,会发现很多教师很敬业,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即使教学质量比较好的教师,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找路。找准学科教学的方向、教学重点、难点、考点,找准课堂的训练点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这需要有学科教学能手、学科教学名师去指路,带领大家去找寻到正确的教学之路。此时,名师的示范、引领就有了用武之地。

五、在活动助推上下工夫

家长或老师平时都会苦口婆心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要好好完成作业,这样的空洞说教几乎毫无用处。最好的方式是给学生搭建更多的活动舞台,活动可以给学生留下记忆,留下体验,给学生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要关注活动之前、之中、之后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要围绕学科创造性设计活动内容。如语文学科方面开展好书推荐、朗诵、书写大比拼等活动;数学方面可以开展数学小发现,小小数学家等活动;英语方面可以开展口语乐园、英语情景剧等活动。坚持下来,把活动办成品牌,办成特色,日积月累就可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同时,对“质量”一词的理解要深入全面,它是兴趣、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不能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校园活动才会精彩纷呈,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六、在“命考”能力上下工夫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由于“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已经变得麻木,我们教师重视考试,重视分数,却不太注重考试后对试卷得失进行分析研究,不重视通过考试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了为考试而考试,让平时的教学活动被考试所绑架。其实,考试目的不仅仅为了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利用每一次考试来探寻后续的教学方向、教学着力点,真正发挥考试价值的最大化。

教师命题能力弱,不会命题的情况非常普遍,一个不会命题的教师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不清楚检测的要点,教学如在雾中行走,提升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千方百计提升各科教师的命题能力。

学生答题能力弱,不会规范答题情况非常普遍,提升学生的答题规范性迫在眉睫。但它却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考试中养成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到每一个学生、每一种题型,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题型,要有不同的思考路径,要利用每一次检测的机会,教给学生考试方法,通过训练提升考试能力,规范答题行为。长期规范、科学的考试训练比分数本身更重要。要在各年级、各科、各种题型上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答题系统,通过日常强化训练,让学生练好考试基本功。

总之,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规范、科学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证与前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只有规范思路,没有科学机制,或者说有科学机制,没有规范思路,都不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我想,在规范与科学管理中,如果做到了上面六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在成长的天空快乐、自由地翱翔。

(作者单位:江苏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规范教学质量考试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